打造“隐形冠军”王国 ——山东省卤水精细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纪实

2012-04-10 17:47:06   作者:记者 李冬阳 秦昊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联盟理事长、山东默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树仁向记者介绍联盟发展情况

    “溴素的开发是一个鸡肋产业,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联盟的发展目标就是要将这个鸡肋产业做大做强,我们要打造一个隐形冠军的王国!”在位于寿光市的山东默锐科技有限公司总部,记者见到了山东省卤水精细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杨树仁,谈到联盟的发展,他显得自信满满。
    何为“隐形冠军”?记者查阅,其含义指这些企业几乎不为外界所关注,而他们几乎完全主宰着各自所在的市场领域,他们占有着很高的市场份额,有着独特的竞争策略,往往在某一个细分的市场中进行着专心致志的耕耘。
    2010年3月28日,面对莱州湾畔卤水资源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扰,由山东默锐科技有限公司发起的山东省卤水精细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正式成立。联盟依托天津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四川大学、潍坊科技学院、山东省海洋化工科学研究院等国内在卤水精细化工领域具有传统优势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新华医药(寿光)有限公司、寿光市豪源化工有限公司、寿光富康制药有限公司、山东默锐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海王化工有限公司、山东裕源集团有限公司、东营春兴盐化有限公司、山东兄弟实业集团、寿光卫东化工有限公司、山东埕口盐化有限责任公司、山东鸿昌化工有限公司、山东亿嘉农化有限公司、山东菜央子盐场、寿光市辉煌化工有限责任公司14家区域海洋精细化工企业,充分考虑产、学、研各方的需求和利益,发挥各自技术和产业优势,打造产业技术创新链,强化联盟集群优势和促进行业发展。联盟成立两年来,突破行业关键技术37项(其中,溴系中间体2-甲基-4-甲氧基二苯胺绿色合成新技术属独创技术),研发创新产品26个,形成35项核心知识产权,新增产值54亿元,带动行业及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国家蓝色经济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强力支撑。


夹缝定位,抱团发展成就“隐形冠军”


    “联盟坚持夹缝定位,锁定目标为卤水精细化工。中国海盐主要集中在潍坊,溴素产量占全球90%,产量大,但开发成本很高,成本为以色列的6到8倍。因此,中国的溴素做大产品不适合,很难生存下去。于是,默锐科技决定放弃生产四溴双酚A,将生产四溴双酚A的装备改进一下,用来生产六溴环十二烷。目前,公司拥有一套产量为两万吨的六溴环十二烷生产设备,使公司的六溴环十二烷做到了全球第一,同时,替代产品也在开发。‘隐形冠军’策略适合联盟每一个企业,大产品比不过别人,就把小产品做到极致,我们要努力打造一个“隐形冠军的王国!”对于联盟的发展定位,杨树仁理事长这样阐释。
    我国卤水资源非常丰富,特别是莱州湾沿岸,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原盐的发源地。改革开放以来,卤水精细化工快速发展,现莱州湾沿岸已形成了一个以盐化工产业为主导的企业群体,盐化产品也逐步形成了盐、碱、溴、镁、医药、阻燃、感光、染料8大系列80余个品种。其中原盐总生产能力达2200多万吨/年,约占全国原盐总产量的30%以上,年产溴素量12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90%,是盐及卤水精细化工的重要生产基地。但是放眼国际,现今渤海湾卤水精细化工产业技术还存在诸多缺点与不足。以主打产品为例,其还停留在原料型、中间体型的出口上市阶段,这就意味着中国卤水精细化工产业期待着上一个高层次的台阶,期待着通过关键技术的突破来引领新兴领域的发展。
    联盟成立后,在调查摸清卤水精细化工现状的基础上,针对联盟成员单位研发基础、现有条件,确定了联盟技术创新责任主体,并制定了联盟目标规划。联盟成员单位结合自身优势,从不同方面突破行业关键技术,解决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需求,提升了卤水精细化工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了产业技术进步,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实现了资源集约利用和成员单位利益共享。
    在技术创新合作方面,联盟根据组成单位的优势资源、研发基础和实际情况,明确各成员单位主要任务及分工。例如,山东默锐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海王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新华医药(寿光)有限公司联合天津科技大学共同开发氯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和循环利用新技术;寿光卫东化工有限公司、山东兄弟实业集团、山东菜央子盐场联合四川大学、潍坊科技学院共同开发溴系新型高端换代阻燃剂;寿光富康制药有限公司、山东默锐科技有限公司、山东亿嘉农化有限公司、山东裕源集团有限公司联合青岛科技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共同开发溴系中间体等。
    “通过交流、沟通,联盟各成员单位之间联系更加密切。特别是在经营层面,通过长期探讨,使产品互相规避,避免了一些恶性竞争,抱团取暖,科技凸显,和谐发展。成员单位达成经营上、思想上的共识,对解决联盟企业存在的共同问题有很大的好处。”杨树仁表示,抱团发展让联盟企业更加齐心,形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互利互惠的紧密型技术创新主体。
    山东默锐科技有限公司——溴丙烷产量和质量国际第一,四溴双酚A产量和质量国内第一;
    寿光富康制药有限公司——全球最大的TMP原料药的生产和出口企业,是全国最大的溴化物生产基地;
    山东裕源集团有限公司——年生产溴素18000吨,成为全国最大的工业溴生产基地;
    寿光卫东化工有限公司——溴类阻燃剂十溴二苯醚的开发和生产已在国内和国际阻燃剂市场占据了重要地位,覆盖国内70%的市场份额;
    山东兄弟实业集团——专注于橡胶塑料添加剂、绿色环保阻燃剂和高附加值医药中间体的研发制造,为国内创新能力极强的阻燃剂研发和生产型企业。
    通过抱团发展,联盟内企业分工定位越来越精细化,一个个“隐形冠军”也随之诞生。联盟“隐形冠军王国”的梦想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主动“联姻”,盟内合作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联盟的构建,源于产、学、研各方的需求和利益;联盟的发展更离不开产、学、研各方的有序推动。默锐科技与四川大学的“联姻”可谓卤水精细化工创新联盟的一个成功案例。
    2010年10月,山东默锐科技有限公司与四川大学签署技术合作协议,与四川大学共建“环保型高分子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在新型阻燃技术的研发、成果转化、标准起草、国际合作等方面开展卓有成效的合作。对于拟合作的项目,企业主要投入工程技术人员,四川大学主要投入技术开发人员,每年二次高层对接,倾听企业提出的产品开发要求,拟定进一步合作计划。每月一次研发例会,实验室成立研发团队,定向服务企业。对于成果转化项目,双方成立专门课题组,明确责任分工,制定工作计划,并根据计划定期评审。
    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该项目产品解决了传统的烯烃类无卤阻燃材料存在的添加量过大,易吸潮“返霜”问题,同时该类阻燃材料具有优异的耐水性和高成炭性,与聚烯烃具有较好的相容性,不仅阻燃效率高,而且具有对聚烯烃的力学性能影响较小等突出优点。其研发成果“典型高分子材料无卤阻燃化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已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有力的支撑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双方的“联姻”使置之高阁十年之久的国家科技二等奖项目得以落地转化。
    在联盟内部,像这样的“联姻”案例还很多。
    在卤水资源高效分离综合利用技术方面,天津科技大学、山东省海洋化工科学研究院、山东埕口盐化有限责任公司、山东默锐科技有限公司等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进行地下卤水水盐联产中试工艺研究,将热电、卤水淡化与卤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有机结合,实现卤水中有效组分的高效分离。目前该中试技术已经取得重大突破,为实现卤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行业关键技术方面,四川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天津科技大学联合山东兄弟实业集团、山东默锐科技有限公司、寿光卫东化工有限公司在卤水精细化工中的微胶囊化技术、超细化技术、表面改性技术、复配协同技术、交联技术、消烟技术和大分子技术等进行联合攻关,解决行业发展的瓶颈。
    “默锐科技和潍坊科技学院合作共建企业技术中心大楼,成果共用,校企合一,并聘用学院四位博士,让其在学院做教授,在企业搞研发,一人分一个产品线。如果企业效益不好,博士依然可以回去做教授。这种合作方式是双方都愿意接受的。”杨树仁表示,博士兼职企业技术研发人员是联盟产学研合作的一大亮点。
    联盟成立后,产学研合作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技术突破及行业科技攻关:一是形成产业链技术创新体系;二是向集约型利用发展;三是突破行业关键技术,由低端产品向高端和终端产品转变;四是从满足一般的性能要求向绿色、环保、高效的趋势发展。据统计,联盟成立两年来取得的37项行业关键技术和26个创新产品70%来自于产学研合作的结晶。


挖掘文化内涵愿为同盟人,共爱一个家


    “我们通过联盟期刊交流,把与企业相关的国家政策、企业信息等拿出来共享,取长补短,使联盟变成联合舰队,从软到实。”十分重视企业文化发展的杨树仁也把他对文化的重视带进了联盟。
    据杨树仁介绍,为挖掘文化内涵,同时增进联盟各单位之间的互动交流,联盟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定期出版《联盟会刊》,搭建联盟信息交流平台。通过会刊的形式,及时通报成员单位取得的科研成果、承担的项目、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等状况,同时联盟秘书处根据国家、省发布的政策文件进行解读,帮助成员单位了解宏观政策信息,把握国家、地域政策要点,为联盟发展提供指引。
    二是建立卤盐技艺馆,展示卤水精细化工发展过程。卤水制盐技艺历史悠久,至今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为保护卤水传统制盐技艺,使卤水制盐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联盟建立了卤盐技艺馆,展现了制盐发展的历史和制盐技艺。
    过去卤水只用于制盐,现在环渤海卤水资源得到综合性开发和高值化利用,产业链已延伸至医药、农药、染料、香料、涂料、阻燃剂、功能涂料等各个领域,面对现今卤水精细化工产业发展状况,各联盟成员约定有序高效的开发环渤海卤水,实现卤水集约开发、综合利用、溴盐联产等持续、健康发展的绿色循环模式。
    三是深入挖掘卤水制盐技艺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增强联盟的影响力。联盟高度重视发掘、保护制盐历史与文化并组织制盐艺人和制盐专家调查、研究、收集寿光卤水制盐技艺资料,系统整理卤水制盐技艺和盐业发展史。在建立卤盐技艺文化馆的基础上,围绕卤水制盐的文化内涵申报卤水制盐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卤水制盐得以传承和发展,弘扬卤水制盐的历史文化,增强联盟的影响力。


问题产业化,探索新模式用科技成就未来


    “问题产业化。污水处理、工业用水、节能减排都是大问题,把问题办成产业,就都解决了。我们从中水切入,利用中水开发出三种用水,分管道供给园区企业使用,最终目标是追求污水治理、淡水开发和水盐联产。在这方面,中材集团是我们的主要合作伙伴。目前,我们在中水回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淡水开发和污水处理方面做出了示范工程。”杨树仁表示,问题产业化是解决卤水综合利用和环保两大难题的最优途径。
    按照“问题产业化”的主体思路,在国家基本战略目标的指引下,围绕卤水资源的绿色、高效、循环综合利用,联盟加大投入,建立国内一流的研发平台,为卤水精细化工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成立院士工作站,为卤水精细化工提供人才保障,在此基础上,山东省卤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出了“绿色盐业”、“工厂化产盐”、“水银行”等课题,探索卤水综合利用新模式。
    首先是污水处理。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环境保护成为社会的共识,污水处理成为卤水精细化工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联盟结合成员单位污水含盐量高、COD浓度大的特点,针对性地开展污水除盐技术、生化法降低COD技术研究,突破卤水精细化工污水处理难题。
    “水银行”概念的提出是卤水综合利用方面的又一里程碑。针对环渤海卤水精细化工的污水处理难题和淡水资源缺乏的现状,联盟提出了中水回用课题。中水回用就是将化工产生的污水通过深度处理,形成可以循环利用的工业用水、消防用水、绿化景观用水等,建立水银行。该项目不仅可以解决化工污水问题,而且能够改善环渤海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和极强的示范效应。
    “绿色盐业”是将卤水充分利用的保证。针对传统制盐占用大量土地和卤水得不到充分利用的问题,探索建立工厂化产盐模式势在必行。通过集约化、工厂化模式,利用膜处理技术,有效分离卤水中的淡水资源和其他化学元素,使卤水得以充分利用。
    “联盟目前拥有山东省卤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中心等平台,但是我们有更高的目标,我们要争创国家级示范联盟。我们计划依托盐盟,利用电子商务把联盟企业和盐盟盐场的形象、宣传、定位联系起来,打造工业盐及衍生物电子交易平台,集合一类联盟企业,为联盟企业业务方面提供服务。同时,我们要在羊口打造卤水高新产业孵化基地,在卤水关键技术方面寻求新的突破。”杨树仁说。
    据杨树仁介绍,现阶段,卤水精细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对高效利用莱州湾畔丰富的卤水资源,解决卤水精细化工产业的共性和关键性技术,促进整个产业的提档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他表示,联盟应立足于国际卤水化工发展的技术前沿,瞄准国家的十二五发展目标,面向在全国范围内的卤水化工领域甚至扩展到整个海洋领域的产学研结合,最终做到落脚点是通过关键技术的突破,把渤海湾现今生产的原料型、中间体型的产品上升成高端终端产品。
    杨树仁表示,未来五年内,联盟将围绕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长期技术创新:
    一是卤系医药、农药、染料中间体产业链。开发新型卤代与卤化单元技术,研究环境友好新工艺,形成较完整的卤系(氟、氯、溴、碘)中间体(医药、农药、染料等)产业链。
    二是高端卤系与磷系阻燃剂及阻燃材料产业链。以溴、氯、三氯化磷和三氯氧磷为起始原料,开发新型高端卤系与磷系阻燃剂及阻燃材料,以满足汽车、电子、建筑等应用领域的迫切需要。
    三是卤系水处理剂产业链。新型的高效卤系水处理剂被国外垄断,价格昂贵。计划研制和生产高效水处理剂,建立系统的水处理解决方案,推动国内水处理事业的发展,满足环保处理、市政用水等领域的应用
    四是镁系功能材料产业链。开发具有广泛用途的高附加值含镁功能材料,如晶须材料、吸附材料、阻燃材料、晶体材料、电子陶瓷材料等,改变目前卤水中的大量镁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的局面。
    五是卤水资源高效综合分离技术。开发“盐(氯化钠)、水、镁盐(氯化镁、硫酸镁)、溴素等卤水中主要组分”的高效提取分离工业化技术,使宝贵的莱州湾地下卤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显著减少对陆地和海洋环境的影响,真正实现“工厂化制盐”和“绿色盐业”的理念,同时,为盐湖卤水和海水淡化副产浓海水的综合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和产业示范。
    杨树仁表示,卤水精细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将以产业技术需求为导向,继续集聚产学研方面的优势创新资源,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技术,为国家战略目标的实施做出联盟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