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科研创新寻求最优“算法”——记山东省分布式计算机软件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创新团队

2013-12-17 19:10:15   作者:记者 许孝海 通讯员 崔 勇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刘弘教授在指导研究生

    作为省级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分布式计算机软件新技术重点实验室(简称“实验室”)依托于山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主要围绕分布式系统软件技术创新开展科研工作。在今年全省重点实验室考核中,他们被评为了优秀等级,并荣获80万元专项运行经费奖励。这是重点实验室科研创新取得的可喜成果,是对实验室科研团队的有力鼓舞,实验室建设站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研发布局:稳步拓展综合研发能力


   “动态自适应协同进化的学习机制研究”,是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弘教授2012年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该项目采用自适应算法对3D动漫造型及路径规划进行了研究,以提升国内动漫产业的研发设计技术。
    此前,刘弘还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协同创新设计的仿生计算方法研究”,在此理论基础上,完成了一项省级课题并开发出基于分形技术的创新设计软件,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现已在印务公司及产品设计领域推广应用
    从算法、模型、系统到应用,从理论研究到技术开发,这正是计算机类实验室典型的研发路径。与计算机软件开发公司相比,重点实验室更加注重应用基础研究,从学术理论做起,以“研究力求原创,技术取得突破,成果促进产业”为指导思想。
    分布式计算机软件新技术重点实验室2006年被省教育厅批准为山东省高校“十一五”强化建设重点实验室,2008年被省科技厅批准为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现已形成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具备了多层次综合研究开发能力。
    在分布式智能计算与软件工程方向,刘弘教授及其团队在协同设计领域,以智能计算技术为工具,结合分布式人工智能、进化计算及软构件技术,实现软件系统的构造及生成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形成了本实验室的标志性成果。
    在分布/并行处理及网络应用技术方向,刘方爱教授及其团队在资源网格体系结构、光互联网络的拓扑结构、光网络的通信能力分析、光互联网络的路由算法及媒体控制协议等方面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引起同行广泛关注。
    在网络信息系统与信息安全方向,刘培玉教授及其团队长期致力于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和网络信息安全等领域的研究,在运用成果服务社会、解决网络应用难题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在机器学习技术及应用方向,张化祥教授及其团队长期致力于研究如何从大量信息中学习知识、发现规则,为数据智能和应用各领域提供概念、模型和方法,在多Agent协同学习技术、集成与迁移学习等领域取得较大进展。
    近年来,实验室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72项,其中,国家级13项,省部级36项,其他课题20余项,科研经费达1500余万元。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会议上发表论文36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130余篇;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山东省计算机应用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9项。


队伍建设:招才引智提升学术水平


    实验室成员、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年轻教师宋信敏,通过学校选拔后,现在正为明年出国访学进修做着准备。
    宋信敏是实验室从山大引进的博士,2011年,他加入实验室的第二年,就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和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基金,实现了实验室在这两个项目零的突破。去年,他又申请到学校首批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国际合作培养计划,将到国外大学进行3年合作研究,学校每年资助12万元。
    近几年实验室陆续从国家重点研究院所、985高校引进了10多位优秀博士毕业生,充实了科研力量,活跃了创新团队。为加强骨干人才的引进及培养,实验室在职称评定、学术氛围、实验条件、出国深造、生活待遇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做到引得来、留得住,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
    “学院的领导、老教师们对年轻人特别关心,在科研、教学方面对我们谆谆教导,在申请项目、论文写作等方面不断向我们传授经验。”宋信敏说。2010年来到实验室的共有三名博士、一名硕士,如今,已有两人评为副教授,三人拿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人拿到教育部新教师类基金。
    严格标准选人,不拘一格用人,是实验室的鲜明特点。如今已是学院院长助理的张化祥教授,是实验室2004年从上海交大引进的博士毕业生。他的加入使实验室的研究方向由三个扩展到四个,由于科研成绩出色,2005年就提为正教授,现在是三级教授。他带领团队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在SCI和EI检索及其他著名学术刊物发表论文90多篇。
    “在引智方面,实验室还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担任学术委员会成员,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对实验室进行督导,每年年底都举行年会,研讨规划发展方向,制定年轻学者培养方案。”刘弘教授介绍说。
    通过大力引进人才、加强学术队伍建设,实验室拥有了一支年龄、职称、学缘结构合理,科研能力强的创新型团队。三年来,引进泰山学者1名,博士学位青年教师10名。现有专兼职研究人员32名,其中教授20名,副教授10名,博士生导师8名,泰山学者2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名。人才队伍的壮大,迅速提升着实验室的科研实力。


学术环境:创造舒心科研的良好氛围


    在分布式计算机软件新技术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的共同感受就是,实验室有很好的科研环境,大家非常团结,氛围很融洽,能够心情舒畅、高效率地开展科研工作。
    科研设施方面,重点实验室拥有各类专业实验室14个,面积13500多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9200余万元。图书资料室200平方米,图书资料5万余册。实验室可下载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Springer电子期刊等国内外数据库20余种。
    学术交流方面,实验室加强与英国剑桥大学、考文垂大学、美国麻省理工、香港理工、复旦大学、中科院计算所、山东省科学院计算中心等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成功举办国际学术会议3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90余人次,选派16人进修,聘任剑桥大学John Frazer教授等客座教授8人,邀请学者作报告60余次,接受国内外访学11余人次。
    “我们实验室内部每周都举行交流研讨,大家在一起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可能一个人想半天想不通,几个人一讨论,思路就更加开阔了,会激发一些新的想法。”张化祥教授说。
    激励机制方面,实验室一是对学院师生发表的sci、ei论文报销版面费;二是奖励配套政策,凡是在项目、获奖、高水平论文等方面得到学校奖励的,学院一律按50%进行配套;三是实验室开放课题的设立;四是人员流动机制,实验室人员没有成果就退出,有成果的新进博士就可以加入,享受成员政策,形成科研动力。
    至为关键的,在于团队有好的带头人。作为学院院长、实验室主任,刘弘教授担任着行政工作,又从事着繁忙的教学、科研任务,以其多方面业绩和人格魅力做了很好的示范。在广大师生看来,刘弘教授是学院和实验室的一面旗帜。
    1982年,刘弘毕业留校任教,与教育事业结缘。攻读中科院计算所博士期间,参加了国家863和九五攻关项目,获中科院院长奖学金。1999年起,先后担任学院副院长、院长等职,为学院的学科建设以及实验室建立付出了极大心血。2000年初,刘弘应香港理工大学邀请,主持完成两项研究员基金项目,得到国际著名专家组高度评价。由于刘弘在国际计算机界的影响,2002年在英国考文垂召开的CSCW国际会议邀请她作为程序委员会主席,除在大会作报告外,她还主持了分会场工作。
    由于在教学、科研、管理上的斐然成就,刘弘被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同时,她也是省第七、八、九、十届党代会代表,省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三八红旗手、泉城学者、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山东高校科教兴鲁先锋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计算机软件系统的开发,实质是赋予计算机以某种特定算法,而一个实验室的建设发展和有效运行、科研团队的理论创新和研发实践,也正如不断地寻求一种最优的算法,一条科学合理的工作路径,一个有助于推动科技进步的成果。在这方面,刘弘和她的实验室团队是成功的。
    但在刘弘看来,实验室取得一些成绩,主要是因为在人才、团结和制度规范等方面做得比较好,实验室建设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如资金投入不足,对外开放的力度需加大,对优秀领军人才的引进力度还需进一步强化,对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需要继续加强,任务还很重。
    “这些问题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刘弘说,“我们将遵循实验室建设及科研规律,不断凝炼研究方向,全面提升科研水平、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促进学术团队和学科布局的整体优化,加快推动学科的建设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