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市:筑牢科技支撑 促进经济转型跨越

2011-08-02 18:29:51   作者:创新2009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近年来,邹城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战略核心,深入实施“科技强市、创新兴市”战略,大力培植新兴战略产业,全力构建创新平台,加快推进产学研合作,科技在助推进经济转型中的支撑作用日益凸现。


突出自主创新 科技工作成效显著


    (一)科技创新环境得到全面优化。强化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工作,调整充实市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建立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将科技创新纳入全市综合考核。制定出台一系列科技优惠政策,加大科技创新扶持力度,充分调动了各级及广大企业推进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建立了以财政扶持为引导、企业投资为主体、社会筹资和招商引资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科技投入新机制。2010年全市科学技术财政支出达到3790万元,增长8.85%,占同级财政决算支出的比例为1.3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2.97%;2011年,预算科学技术财政支出4546万元,占当年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例1.38%。完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坚持把人才工作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制定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强化教育培训,着力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吸引人才、鼓励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制定出台《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十二五新时期,邹城市将以煤化工、煤矿机电设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节能环保、农用工业和农业高新技术为发展重点,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目标,持续加大科技投入,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科技惠农工程,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优化科技政策环境,引导投资向科技创新领域倾斜,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为全市经济科学发展跨越转型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坚持以高新技术产品和高科技项目为载体,通过电子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推广应用,不断提升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大项目带动作用,以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为重点,通过技术集成、产业集群、要素集聚,打造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先后开工建设了18兆瓦薄膜太阳能发电、150万千瓦时磷酸铁锂电池、泰山玻纤3亿米电子布、14万吨高性能铝型材项目、华鲁生物医药产业园、省化工研究院中试基地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目前邹城市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汽车、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及电子信息六大新兴战略产业已初具规模,成为推进转型的主要支撑。2011年上半年,引进高新技术项目25项,有力提升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达到国家级14家。
    (三)科技兴农工作成效显著。围绕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积极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今年以来,引进推广优质新品种10个、先进农业技术8项。组织科技下乡活动3次,举办“食用菌栽培”“科技办主任专题培训”等大型培训班5期,编发星火系列教材2套10000余册,培训2000余人次。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工程,发展壮大科技特派员产业链,截至目前,全市440名科技特派员分别与213个行政村和28家企业建立了技术服务合作,4230户直接参与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首批省级科技特派员创业链——科技特派员食用菌产业创业链,带动相关企业及菇农栽培食用菌面积达622万平方米,总产值1.8亿元,带动农民就业4.38万人,人均纯收入达到1.2万元,被列为全省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工作典型。
    (四)知识产权工作不断加强。加大知识产权宣传教育,深入开展专利执法专项行动,制定了《关于开展专利执法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严厉打击各类专利违法行为,积极营造有序竞争和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成立专利事务所驻邹办事处,设立专利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专利成果产业化和专利资助力度,重点围绕全市产业发展规划,孵化效益好、见效快、市场占有率高的专利产品。深入开展了“4.26”世界知识产权日集中宣传和知识产权进社区活动,高标准印发了5000册知识产权宣传手册和10000份宣传纸,大幅提高了社会公众的创新意识。2011年1-5月份,全市申请专利425件,授权专利232件,累计专利申请总量达到3777件,获得第十一届“山东省专利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拥有中国专利山东省明星企业13家,山东省知识产权园区1处,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示范单位1家。
    (五)产学研合作亮点纷呈。采取共建技术研究中心、申请科研项目、申报院士工作站、聘请企业技术顾问、建立产业创新联盟等多种形式,加强同科研院校的产学研合作,与山东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中科院、省农科院、中国矿大、浙江大学等十多家科研院校建立了稳定的技术合作关系。世纪矿山公司与中科院沈阳计算所实施了“矿用运输设备网络管理控制系统”合作研发,组织参加了第十届中国专利高新技术博览会等合作交流活动。深化同清华科技园的合作关系。2010年,市政府和清华科技园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市经济开发区与清华大学科技园签署的“启迪(邹城)科技园标识使用和品牌管理协议”等四项合作协议要求,围绕“做好一个规划”、“用活一个品牌”、“建设一个体系”、“建立一个基金”、“引进一批人才”、“孵化一批项目”等六个方面合作内容,加强对科技工作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规划发展,设立1亿元科技创业引导基金,启动科技创新企业钻石培育计划,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孵化能力,为全市经济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目前,市科技局已将清华(启迪)科技园建设列为重大科技专项,列支260万元用于科技园平台建设。
  截至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煤化工重点实验室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1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食用菌生产技术研究推广中心1家、济宁市级院士工作站3家、济宁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示范联盟1家、济宁市优秀科技创新团队2个,80%的骨干企业建立了技术中心和研发机构。


科学规划  重点突出
引领经济向高端发展


    (一)全力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深入研究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的突破方向、发展规律和关键技术,强势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协调稳定发展。以重点项目、产业集聚、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为抓手,加快推进华鲁生物制药、磷酸铁锂电池等重大高新技术项目建设,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究,抢占价值链高端环节,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培植一批高质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名牌产品,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加快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的实施意见》,设立中小型企业创新基金,着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企业成为创新需求、研发投入、创新活动、成果应用和创新产出的主体。加快重点骨干企业的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鼓励中小型企业与各类科研机构合作,建立技术依托和各类技术研发机构。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对关键技术和设备的研究开发投入,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
    (三)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省级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推进启迪(邹城)科技园、中心机电产业园、海外产业园等科技孵化器建设。重点推动合兴科技、奔腾漆业等骨干企业创建台大巨硕新能源、水性醇酸环保漆等省级工程技术中心或重点实验室以及院士工作站等科技研发平台。鼓励、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共建创新载体,推动科技资源向企业集聚。实施聘才引智工程,依托重点产业、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物、科技骨干和创新团队,造就一批素质优良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四)实施科技惠农工程,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围绕农业、林果、畜禽等优势特色产业,加强农业特色基地建设,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力度,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工程,强化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示范基地建设,强化辐射带动作用,放大示范效应,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五)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营造知识产权政策环境,建立知识产权激励机制,着力培养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加快推进技术含量高、有市场前景的专利成果产业化。加大专利维权执法力度,强化镇街、部门保护知识产权的相互协作和信息交流,扩大联合执法范围,全面提高知识产权行政执法能力。优化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维护专利权人的权益,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实现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同步增长,争取创建全省知识产权试点市。
   (六)优化科技政策环境,引导投资向科技创新领域倾斜。持续加大科技投入,探索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科技投入新机制,修改完善《邹城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充实调整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和科技特派员工程领导小组。有效实施“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邹城市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作实施方案,确定鼓励发展的产业政策目录,制定完善优惠政策,打造科技创新的战略高地和政策高地,引导社会投资向科技创新领域倾斜,促进投资快速健康增长。筹备召开全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兑现奖励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以及在科技创新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创新型骨干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