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长清区法院的王军庭长,首先被感染的是他身上所散发的一种似乎疏离于法官气质的独特、超然洒脱——微卷的头发,大眶的褐色眼镜,恬淡的神情。可是细细交谈,慢慢靠近,我们被打动的,却是这位扎根基层17年的人民法庭庭长身上所独具的人格魅力——这是一种超过常人的勤奋、艰辛而锤炼来的独特的法官睿智与从容。在他的身上除去庄重和严谨,更能感受到的是一种阳光的温暖与坦荡。
“法庭是我的根基,也是我的家”
王军庭长在去年的时候调任民一庭担任庭长,在谈及17年的法庭生涯时,他总是难以掩盖发自心底的自豪。17年间,王军庭长服从于工作的需要和组织上的安排,辗转于归德法庭、张夏法庭、万德法庭、平安法庭、再回归德法庭,足迹遍及于长清的7个乡镇。17年中,有的乡镇已经被裁撤,部分法庭已经实行合署办公,王庭长也已从20多岁的小伙子成为年近40岁的中年人,时光总是如白驹过隙,然而,不变的却是王军庭长对待法官事业的执著与崇敬——在他所审结的1000余件案件中,几乎无一错案、发回重审案、超审限案、被投诉或举报,近年来,他带领法庭积极实行便民诉讼,坚持送法下乡、办案到村、讲法到集市,就地开庭审理案件500余件,累计进行法律宣传800余次,接待群众2600余人次,在宣传中接受咨询、现场收案,帮助文化程度较低的群众整理诉讼材料、执导诉讼,法庭的热情感动了群众,驻地老百姓亲切地称他们为“老百姓的法庭、老百姓的法官”。王军庭长以他扎实、纯善、务真的秉性,把一名法官的淳朴公正深深印刻在时光里,也印刻在群众心中。
王庭长是个极重情谊的人,上有老下有小的他既要工作,还要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孝敬年迈的母亲、照顾病中的妻子、教育年幼的儿子,以至于人们看到总是王庭长步履匆匆的身影、光着膀子在厨房做饭时的大汗淋漓,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王军庭长始终是全院工作的排头兵:1999年竞争上岗时,他以第一名的成绩入选张夏法庭副庭长,2004年,民主评议时,他又以名列前茅的公信度主持平安法庭工作。这些年来,他几乎年年立功受奖,其中,两次荣立“三等功”,2004年,他担任庭长的平安法庭被济南市中院授予“人民满意好法庭”荣誉称号,2005年6月,他被山东省高级法院授予“全省人民法庭优秀法官”荣誉称号,在王军庭长的心中,法庭是他的根基,更是他的家。
“撑起一方的和谐与稳定是一名法官的职责所在”
法庭辖区多为山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群众法律知识匮乏,依法解决矛盾纠纷的能力较弱。老百姓由于不懂法,往往是一人打官司,全家齐上阵,甚至会在庭审中发生双方殴斗的恶劣事件,在平安的一起相邻权纠纷案件中,原被告双方矛盾极大,开庭时,双方家族各去了20多口人候在庭外,并手执铁锹、锄头、木棍等农用具,互相吵骂。面对这种一触即发的态势,王庭长沉着冷静地安排主审法官如期开庭,自己随手拿起一盒自己平日抽的香烟,走到院子里与老百姓拉家常,一开始,为首的几个村民情绪激动,铁锹、锄头在王庭长头顶乱晃,但渐渐见王庭长脸上只是平和的笑容,和递到他们手中的烟,火气也就消了三分,并渐渐坦露心扉:他们是怕法庭偏袒一方,自己的亲属吃亏。此时,六月的天气说变就变,倾盆大雨从天而降,王军庭长在雨中向村民们做说服工作,请他们信赖法庭,法庭是人民的保护伞,而不是任何一方的保护伞,并安排他们进入庭内避雨,开始时,倔强的村民就是不同意,见王庭长一直陪他们矗立在雨中,便渐渐放下手中的锄头进入了庭内,直到庭审结束,判决发到双方当事人手中,村民们平静地离开。
王庭长说,作为法官,有时候不能光是坐在审判台上,庭前判后的作用一样重要,由于老百姓对法庭存有衙门偏见,有不信任感,会有某些示威举动,在这时,身为主持公道的法官就更不能以势压人,而要向他们耐心讲道理,人心都是肉长的,没有不通情理的老百姓,只有讲不通道理的法官。即便案件判决后,继续做双方当事人的工作也是极为必要的,仅凭一纸判决,并不能从根本上消解双方的怨气,村民们都是街坊邻居,打开心结才能真正和谐共处,也才能真正为社会稳定消除隐患。这件案件判决后,王庭长又多次带领主审法官深入的当事人家中,为他们讲清楚判决书中的法律概念与依据,进一步做他们的和解工作,当事人最后说道:我们一开始之所以没有接受法庭的调解,其实是因为都憋着一口气,都不想首先服软,等判决书下来了,我们嘴上不说,其实心里服气得很,法官没亏待我们,现在,你们花费时间、精力一趟趟做我们的工作,我们如果再别扭下去,那就真是没良心了!”最终,老邻居和好如初。
2007年6月,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在寂静的深夜格外刺耳,原来,归德镇后夏村因涉及济荷高速公路占地补偿费分配问题出现纠纷,村民情绪激动,并制作条幅标语准备进京上访,镇委政府得到消息后,半夜12点与王庭长联系,寻求法庭的帮助。王庭长接到电话后,立即感到这是事关群众利益的急事、大事,不必要的盲目上访,不但会给国家造成损失,更会让村民走弯路,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王庭长放下电话立即赶到后夏村,挨家挨户做群众的安抚工作,引导他们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并请大家与政府党委一起敞开心扉、消除误会、互谅互让,争取早日解决问题。良言一句暖三冬,看着疲惫不堪的王庭长,老乡们终于感动了,当黎明来临的时候,整个村子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一起严重的上访事件终于避免。而此时的王庭长,却顾不得昨夜的劳累,打开案宗,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让亲人之间彼此谅解
曾经一名家住长清谭山山区的张姓老汉状告自己的大儿子不养老,通过掌握情况,王庭长发现,老汉还有一个小儿子在城里当巡警,大儿子感觉父亲偏心,供小儿子读书上警校不说,现在小儿子毕业出息了,还只向他这个在地里肯泥巴的儿子要“养老”不公平,遂在年初停止了支付赡养费,现在,老父亲又只把自己告上了法庭,情绪就更加激动。老汉也有自己的苦衷,小儿子刚毕业,上学时欠的债还没还上,又到了要娶媳妇的年龄,他怎么能向小儿子伸手呢?再说,大儿子的住的瓦房是他盖的,婚事也是他操办的,当爹的该完成的任务他都完成了,大儿子如今养老不应该吗?小儿子也有自己的苦衷,自己不是不养老,虽然不是每月都支付养老费,但每次回家不是大包小包的,该尽的孝心自己一点没少,现在因为买房子,手头紧张,等到买下房子,他立马就会把父亲接到城里来养老。王庭长意识到:与其说这是件赡养纠纷案件,不如说是件家务事,其实三方都有自己的苦衷,案情很简单,判决很容易,可如果只是一判了之,三个人的心结依旧打不开,兄弟只会从此反目。王庭长决定,不管再难,这件案件一定要调解结案。用当地老百姓的话说,王庭长为这件案子跑断了腿,有时是分头做父子三人的调解工作,有时是把三人聚在一起促膝长谈,时值夏季多雨季节,山路泥泞,王庭长经常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带着晨曦出,披着星月归”,通过连续地说服调解,父子三人终于解开了心结。而此时的王军整整瘦了二十斤。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爱民之心,惜民之情,多年来,王军庭长使许多一触即发的冲突很快得以平息并圆满解决。面对在群众中如此高的威信,他平静地说道:“这都是应该做的,乡亲们给与我的太多了”。
“身正心清,理足法公”
15个年头已经过去了,但王军庭长依旧对他初到法庭时所承办的第一起案件记忆犹新。那是一起长清铸管厂诉羊泉矿物集团的欠款纠纷,在出发去山西执行的头一天晚上,铸管厂那位白发苍苍的老厂长拉着年轻的王军庭长的手说道:“王法官,如果钱能追回来,我们这个小厂就能继续生产,生存下去,如果万一追不回来,就只能散伙了,我们厂50多口人的希望就放在你身上了。”看着老厂长那双充满恳切与希望的眼睛,王庭长说,当时我能说什么呢,我除了说“老厂长你放心,钱一定能追回来”,别的话我没法说,我实在不忍心看到那双饱经沧桑的眼睛流露出一丝的失望,也许是毕竟当时太年轻气盛了,觉得没什么事情做不到,更何况我们所去执行的是一份庄严神圣的法律判决,是代表正义的,不是说邪不压正吗?!我当时就是带着这种信念赶赴山西的,到站时是凌晨两点多,为了减轻当事人的负担,连旅馆都没舍得住,就在火车站的候车厅里窝在连椅上将就了一宿,这还不是最苦的,等到天亮时,在人来人往的火车站,陌生的人群在你身边来回穿梭,还有根本就听不懂的陌生方言,才知道自己当时的想法是多么的简单,才知道真正办结一件案子是多么的不容易,也才知道作为一名法官的苦,不只是身体的,更是心理的,特别是那种担负了当事人的希望与寄托的沉甸甸的感觉。王军庭长说,案件最终圆满执结,当怀揣着那张30万元的还款支票踏上回程的时候,下起了鹅毛大雪,过年的鞭炮声也噼里啪啦地响起来,他说:“我是哼着小曲回家的,心里从没那样高兴过,可眼睛却是湿润的,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法官的成就感。”
王庭长从小在城里长,起初对面向基层农村的法庭工作并不适应,可是通过不断地与老乡们打交道,老乡们的淳朴善良感染了他,每当清早下地的素不相识的老乡朝他点头问好,他就感受到了一种家人般的亲切,特别是老乡起了纠纷,找他评评理时,那种被信任的感觉一次又一次地鼓励他一定要做个对得起老百姓的好法官。就在去年年底,王军庭长凭借多年的基层审判经验以及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调任长清法院民一庭担任庭长,民一庭是人民法庭的业务指导庭,他身上担负的责任也更加重大。“身正心清,理足法公”四个字是王庭长的座右铭,他说,其实这四个字是一名案件当事人送他的锦旗上书写的,他觉得特别好,便记下来勉励自己,怎样的案子他已经记不清了,可当事人的感动他忘不掉,他说,“在审判岗位,有当事人的感动,有法官的感动,感动多了,就有感情了,是15年的审判工作孕育了我,所以我要加倍努力工作,回报父老乡亲。”
栏目热点
- 新材料领域尖兵突起——国瓷公司“年产1200吨纳米级钛酸钡电子陶瓷粉体材料”实施回眸
- 创新成就国内抗氧剂行业领航者——记山东省临沂市三丰化工有限公司
- 职教需要工业现场的真实呈现——访山东栋梁科技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蒋作栋
- 商海弄潮 鸿腾远航——记济南鸿腾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程克红
- 车架纵梁柔性制造技术:国内首创 国际领先——访济南铸造锻压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
- 泉城好水“涵思泉”——记济南涵思泉水业有限公司
- 为科研创新寻求最优“算法”——记山东省分布式计算机软件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创新团队
- 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实践——对话济南中院知识产权审判庭法官
- 倾情 博学 创新 卓越——日照市东港区科技局工作纪实
- 以科技催生一枚枚优质种蛋——访济南利民种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