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长刘中林
2009年6月27日,在济宁市首届“孔孟之乡十大儒商颁奖仪式”上,来自孟子故里的邹城市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刘中林,一手举着奖杯,一手抱着红彤彤的证书,笑容可掬、步履从容地走下领奖台。
年逾花甲的刘中林,在医药流通领域已经奋战了40余年,他把自己的青春年华、自己人生最闪亮的日子以及退休后有所作为的余勇余热,都撒在了邹城医药事业。
刘中林的办公室,简朴不失雅致,座椅的背后是一副“与时俱进”的苍劲大字,默默地阐释着主人的心志;一盆静幽幽的吊兰,恣意地铺展着属于自己的丹青,不经意间显露着主人的志趣——简单清雅;一溜儿式样简单的书橱里,放满了医药行业的专著,折起的书角,起毛的书页,透露出主人翻阅的频率,以及主人阅读的专注。
办公桌上的玻璃杯内泡着祛火的中药茶,为了寻求公司的长足发展之路,为了在严峻的市场环境中找到公司的突围之道,刘中林东奔西突,事务繁忙,焦虑着,着急着……
辉 煌
刘中林是济宁市医药行业的一位人物。
1969年3月应征入伍,同年12月入党。1976年11月,转业到济宁市医药(集团)总公司邹城分公司工作,历任石墙支公司负责人、公司业务科科长、业务副经理、经理、经理兼支部书记。曾经担任济宁市医药(集团)总公司副董事长、副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兼邹城市医药大厦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总的履历显示着他与医药分不开的情缘!
济宁市医药(集团)总公司邹城分公司连续四年获得省级“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连续两年荣获“山东省医药行业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济宁市消费者满意单位、邹城市药品管理先进单位。2004年1月,公司整体通过了国家GSP认证。医药公司的服务窗口——医药大厦先后荣获“山东省最佳零售药店”、“济宁市最佳药店”、“邹城市示范药店”称号;2004年全国医药行业单店销售评比中排列41位,进入全国医药行业单店销售50强;2009年6月又获得全国诚信示范企业;山东省质量服务双优企业。
这些林林总总的荣誉进一步佐证着刘中林这位医药界领军“人物”的地位。
1998年11月,“全省县区医药流通企业深化改革现场交流会”在邹城召开,时任邹城市医药公司经理的刘中林在会上介绍了“抽本经营”的做法,并在全省得以推广。2004年10月,刘中林被邀参加了在杭州召开的“2004中国医药商业协会连锁药店百强高峰论坛”,他的医药零售的经验受到全国医药流通领域同业者的赞誉。
“人本管理、从我做起”是贯穿刘中林企业管理的脉络。2005年11月,刘中林董事长又被中国改革人物征评组委会列为“第五届中国改革百名优秀人物”。
鉴于刘中林管理有道,经营有方,2002被任命为济宁市医药集团总公司业务副总经理,在刘中林任期内,济宁市医药集团总公司的业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短短不足一年的时间内,曾经引以自豪的邹城医药公司由于刘中林的调离导致销售额下降一半,企业发展随即举步维艰,陷入困境。
2005年3月,济宁市医药(集团)总公司邹城分公司改制成立了新型的股份药业有限公司——邹城市医药大厦药业有限公司,当时,年届58岁的刘中林坚持退居二线,年届花甲的他想从台前转到幕后,但是济宁市有关领导多次出面劝阻,让老刘坚持再干几年——“邹城医药离不开你刘中林!”
短短的一句话,寄托了领导的莫大希望,佐证了刘中林的能力和实力,说明了刘中林的人格魅力,也把他推到了医药市场的风口浪尖。
困 局
8月1日,正是财务销售汇总的时候,刘中林笑着拿出一摞销售统计报表给记者看:“7月份医药大厦销售额突破近百万元,实现毛利30万元,依然是全市单店医药零售的排头兵!”
刘中林的乐观,豁达,深深地感染了记者,因为刘中林的笑容背后是严酷的市场竞争,刘中林的肩上扛着非比一般的困境:
随着医药流通市场的逐渐放开,医药行业的利润由原来的20%骤降至目前的2%—3%;公司的批发业务从原来的每月500万元骤降至目前的40万元,连原来的百分之十都达不到,市场份额极度下降。随着医药批发行业的垄断地位的土崩瓦解,公司面临着批发业务萎缩和利润率严重降低的双重压力,至2005年公司改制,公司的外债已高达近千万元。
济宁市医药(集团)总公司邹城分公司作为国有企业,日益沉重的企业负担,成为严重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据了解,邹城市医药大厦药业股份公司现有在职职工243人,同时还要负担20多名内退和病退人员的工资、退休职工的医药费、7名离职人员的生活费、20多名职工遗属的生活费,这些费用的支出,每年都在几十万元。
“人员全部接受、资产全部接受、债务全部接受”,这是当初公司改制时的底牌。刘中林知道,与济宁市医药(集团)总公司邹城分公司一同成长的不仅仅刘中林一个人,还有许多员工和员工的家人家属亲戚都在医药行业生活,改制了,不能改了职工的饭碗,老刘二话没说,职工没有一个下岗,全部接收了!
在公司面临困境资金紧张的时候,刘中林优先考虑退休人员的医药费、内退人员和职工遗属的生活费,从未拖欠过一分钱。有时候,工作在一线的职工工资没能得到及时发放,以致个别职工不满意,甚至开始“骂娘”。为此,家人也颇有微词,劝老刘丢手,“这么大岁数了,不缺吃,不缺喝,受这个难为干嘛?!”
为了摆脱公司困境,开发新的发展项目,刘中林奔波于政府与各部门之间;为了争取企业的发展资金,刘中林一次次与银行交涉;为了争取职工的支持与理解,刘中林在会议上苦口婆心……
“我一辈子没有受过这种委屈,但是我要坚持,在企业最辉煌的时候我没有退下来,企业效益不好了,我更不应该退下去,我要把企业重新振兴起来,让职工安居乐业以后,我才能心安理得地退休!”刘中林的言谈之间,眼角浸润着泪水。
从2005年至今,不到4年的时间里,刘中林的头发已经稀疏了许多,眼角的皱纹增添了许多,天增岁月人增寿,困难面前不低头,刘中林的精神依然十足,工作状态依旧良好。
不言弃,不放弃,殚精竭虑,鞠躬尽瘁。这,就是奋斗40余年的医药界的领袖,一位62岁的老者,一位知难而进的强者,一位逆风飞扬的领军!
突 围
外界的风言风语,家人的微词,职工的抱怨,刘中林看到了,听到了,但他没有临阵脱逃,勇挑重担的刚毅个性驱使他不给公司留遗憾,不给员工留骂名, “办法总比困难多”,刘中林坚定地告诉记者。
刘中林一直在打着以医药为主、多种经营的算盘。早在2002年,邹城市医药公司还是济宁市一枝独秀的时候,他就在多种经营上做文章。在邹城市医药大厦经营药品的基础上,开辟了中草堂,聘请了坐堂名医,从事着保健品的经营业务。
当时的医药公司位于邹城的繁华位置,刘中林意识到这就是商机。刘中林把临街的公司办公楼改建成“天竺大酒店”,集餐饮、住宿于一体。在一楼的位置,刘中林实行招商,成为上海服饰的黄金宝地。
刘中林原来在医药大厦后面的四层小楼上办公,近期记者见到他时已经搬迁到医药大厦的四楼,没有了电梯,楼层很高,但是年逾花甲的他依然健步上上下下!
“时时想事不混事,一心一意干实事”,这是刘中林拼命三郎精神真实写照,北上南下,东奔西突,寻觅公司突破困境的发展之路。刘中林办公室的搬迁就是实现他的商业开发的第一步。
精诚叩开金石门,2006年,邹城市医药大厦药业有限公司与香港肇丰集团旗下的江苏南通时代超市总部签定了合资项目,拟在公司现有的仓库位置上建设大型超市,项目建成正常营业后,可安排近千人就业,年实现营业额2—4亿元。这个大胆的跨行业经营的发展模式,不仅盘活了公司的存量资产,搞活了公司经营,让公司得以可持续发展,而且将有效提升邹城市的商贸流通竞争力,改善城市居民消费环境,提高城市品位。
2009年,邹城市政府把时代超市的建设项目列为政府必办的重点工程之一。目前,该项目的基础性工作基本完成,开工条件日臻成熟。预计在不久的将来,这栋拔地而起的七层大楼,将成为邹城商业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邹城市医药行业一座里程碑,更是刘中林生命之歌、奋斗之歌的凝固音符!
和 合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消费者在医药大厦买药,消费者对药店的服务稍有微词,正好被该店的一位负责人碰到,该负责人立即牢骚地说道,自己辛辛苦苦地工作,医药大厦每年的盈利不少,就是没有按时发工资。
刘中林知道了这件事情,他把这位负责人叫到自己的办公室,向他讲述公司面临的困难,同时语重心长地说:“你是一位部门的负责人,更应该从大局出发,尤其在消费者面前,更应该保持邹城医药的形象!”
事后,刘中林对记者说:“我知道职工对我有意见,但是我不回避,有问题可以向我提啊,我也理解职工的牢骚,但是对着消费者发牢骚,这是我很伤心的事情,因为邹城医药大厦是我们邹城市的骄傲。”
在困境中,刘中林更多地面对面与职工沟通,每一次职工会议上,他总是向大家承诺——“我保证不欠职工的一分钱工资,拖欠的在年底一定结清!”
刘中林提出的“人本管理、从我做起”的管理宗旨,让儒家“和”的思想贯穿了公司发展的始终。“和”,不仅成为公司发展的原动力,也是公司管理的向心力,即使在公司最困难的时候,鼓励员工换位思考,做到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一致,共度难关。近年来,公司困难再大,没有一人到政府上访,维持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2500多年前,孔子通过《论语》表达了“以人为本”的观点。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和谐思想可以说是儒家文化的精髓,包含两个意思,一为“和”,一为“合”,“和合”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邹城市,孟子故里,礼仪之邦,生于斯,长于斯的刘中林深得传统文化的浸润,“得人心者得天下” 讲究的就是一个“和”,人和了,家才会和;小家和了,大家才会和。
刘中林退休了,每月可以固定领到1000多元的退休金,他很满足。年初公司对领导层提高工资,按照岗位他可领到3000多元,刘中林悄悄地到财务上把自己的工资降低一千元,因为他的认识是“我有退休金啊!”但是刘中林的工作量没有削减。
“做事要急,做人要和”,一句话道破了刘中林的处事经营之道。正所谓高调做事,低调做人,以出世之心低调做人,淡泊名利,保持平常心;以入世之心高调做事,追求卓越,保持上进心。
“让职工安居乐业以后,我才能心安理得地退休!”一语道破了刘中林的真心境界。“和”,不仅让刘中林做到了和谐管理,成为高明的企业管理者,更让他将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旨巧妙糅合在公司文化中,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践行者!
营业厅一角
医药大厦
栏目热点
- 新材料领域尖兵突起——国瓷公司“年产1200吨纳米级钛酸钡电子陶瓷粉体材料”实施回眸
- 创新成就国内抗氧剂行业领航者——记山东省临沂市三丰化工有限公司
- 职教需要工业现场的真实呈现——访山东栋梁科技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蒋作栋
- 商海弄潮 鸿腾远航——记济南鸿腾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程克红
- 车架纵梁柔性制造技术:国内首创 国际领先——访济南铸造锻压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
- 泉城好水“涵思泉”——记济南涵思泉水业有限公司
- 为科研创新寻求最优“算法”——记山东省分布式计算机软件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创新团队
- 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实践——对话济南中院知识产权审判庭法官
- 倾情 博学 创新 卓越——日照市东港区科技局工作纪实
- 以科技催生一枚枚优质种蛋——访济南利民种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