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物理试验室
位于日照莒县的海汇集团,由上世纪五十年代“五小企业”发展而来。近年来,海汇集团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实现了跨越巨变。如今已发展成为年产值近20亿元的集节能环保机械制造、环境工程技术、生物化工、新型建材等于一体的企业集团。近日,记者走进海汇集团,聆听企业依靠科技创新求发展的历程,感悟创新的力量。
转型升级 奏响产业扩张之歌
海汇集团的产业扩张,既是一条量上的积累、壮大之路,更是一条质上的突破、转型之路。最重要的一步当属从建材这一传统产业向环保产业的跨越。
节能环保产业在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排在首位。在这一领域,海汇集团有一系列响当当的品牌资质:中国环保产业骨干企业、中国环保机械制造业十强企业、山东省环保产业龙头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原来却不是这样。“1996年以前,集团的主导产品水泥工艺落后,消耗高,污染重,企业资不抵债。在改制及发展战略重新定位的过程中,海汇人决定,向环保机械装备制造业转型。”海汇集团技术负责人介绍说。
事实上,早在当初水泥设备维修的过程中,技术人员就已经开始了除尘设备的改造,进而为降低成本、改良工艺,企业决心自力更生,小的除尘设备由自己做,于是增加投入,开始了研制除尘器的尝试。随着技术成熟和队伍成长,以及瞄准环保产业的发展趋势,海汇人及时将这部分力量剥离出来,单独组建了环保机械制造公司,发展环保设备制造业。后来,随着机械制造经验的积累、工艺的革新,以及产业上下游的需要,海汇人又适时启动重型机械制造,组建新厂专事矿山建材设备的研发、生产,为形成产业配套新优势,决定成立安装公司、金属材料公司等。集团产业在裂变中不断派生、成长、壮大。员工的微观创新、技术准备以及决策层的思想解放、观念转变、前瞻眼光,共同成就了转型战略的实施。
如今,海汇集团的环保机械装备水平、市场份额等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主导产品包括除尘设备、脱硫设备、脱硫除尘一体化设备、污水处理设备、各类输送设备、破碎粉磨设备、耐磨材料等七大系列,100多个品种,形成了齐备的系列产品体系。率先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ISO2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获得了国家建设部颁发的废气和废水治理专业工程设计、项目总承包、安装运营和项目管理、技术咨询服务资质。DTII型带式输送机获得国家生产许可证和MA/KA认证,破碎机、带式输送机、脱硫除尘一体化设备、袋式除尘器被评为“山东名牌产品”。目前,海汇环保机械设备销售收入已稳占集团总销售收入的半壁江山。
环保产业首先让海汇自身实现了节能环保,而旗下生物工程、生物质热电、新型干法水泥等产业,向更高层次的低碳产业发展,使资源实现了循环利用,废弃物排放大为减少,循环经济模式悄然成形。在多元化扩张方面,则进军商贸、物流、旅游开发等领域,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布局更加优化,发展也更加稳健。
2012年12月,日照市为进一步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层层筛选出210个项目列入2012年度日照市技术创新项目计划。海汇集团与大连理工大学合作的海水淡化项目名列其中。如今,海汇集团正凭着科技创新的力量将环保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酝酿着新一轮的跨越发展。
创新驱动 充分借力产学研合作
陆续承担了20项省企业技术创新计划、省自主创新专项计划、市科技创新专项计划;
2006年以来共申报专利103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82项,外观设计12项,已获得授权专利80项;
被认定为中国专利山东明星企业和日照市专利示范企业;
2008年顺利通过省科技厅、财政厅、国税局和地税局联合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
……
这是海汇集团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的丰硕成果。为建设创新型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海汇集团着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从企业自身方面,加强机构建设,引导研发与推进成果应用。集团于2005年组建了海汇集团技术中心,2010年被评为重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006组建了山东省破碎与粉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0年组建了山东省散装物料输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多个技术中心的运转,使集团的创新驱动战略得到有效落实。2008年海汇被列为山东省第一批创新型试点企业,2010年被列为山东省首批创新型企业。
产学研合作推动技术创新。近年来,集团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和对外技术交流活动,先后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山东大学、山东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校建立技术联盟,联合申报各级各类重大科技项目,共建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研究开发机构等,加速科技成果在企业中的推广和应用。
——与天津大学环境工程学院联合开发的脱硫制酸工艺装备研究项目,被列为2008年山东省高新技术自主创新工程专项计划;电渗透污泥高干脱水及资源化处理处置项目被列入国家863计划备选项目、2012年山东省科技成果转化重大专项。
——2008年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发HNT系列除尘脱硫一体化设备,项目被列为2009年省科技成果转化重大专项,设备被评为山东省高新技术自主创新产品、山东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全国环保重点实用新技术,现已应用200余台套。
——与日本阿吽株式会社合作开发生产的分散型废食用油制取生物柴油设备填补了机械产品出口创汇的空白。
——与山东省建材工业设计研究院合作开发的超细矿渣微粉磨填补省内空白,主要用于钢铁厂高炉废渣资源化利用,2006年获得“全国百佳创新产品”奖。
另外,先后承担的省市级计划项目还有:强制氧化单塔脱硫工艺装备、双碱法脱硫工艺、管状带式输送机开发等,并实现了项目产业化。
“产学研结合模式,为我们集团的科技进步提供了不竭动力,推动着高新技术产业化不断取得突破。”企业技术负责人说。
人才强企 创新以人为本
近日,海汇集团与大连理工大学合作的海水淡化项目正式办理进站手续,这是海汇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立以来,进站的第三个科研项目。之前的两个项目中,有一个已经在企业内部实现了成果转化。
创新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要想实现创新发展,最关键的是要靠人才。海汇集团深谙其道。
从开始涉足环保机械产业,到中国环保机械制造业十强,再到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人才成为海汇集团快速发展的关键。“千金易得,一将难求,最有价值的投入是对人才的投入”,海汇集团以这样的人才观,狠抓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了务实灵活的用人机制。
一是“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内部公平竞争平台建设和考核机制建设,确立了“贤者居上,能者居前”的用人原则,建立起崇尚效率、激励创新的用人机制,为每个职工提供施展才能的平台,形成了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善于创新、勇于创业的科技企业家和技术人才的创新团队。集团现有专职研发人员90余人,拥有十余名环保、机械、化工、建材、水泥等技术领域带头人。集团公司3000多员工中,大专以上学历者近58%。集团还创造条件鼓励员工自学成才,几年来,仅参加上海交大MBA工商管理高级研修班的管理人员就达120名;2011年,获显著研发成果员工近40人;2007年至今,用于科研的经费平均占年销售收入的4.8%。
“在我们技术管理、生产经营管理甚至中高层人员中,不少是刚毕业没几年,但在工作中经过锻炼,能独当一面了,那我们就放到合适岗位上去。”企业技术负责人告诉记者。
二是“智纳百川 才用八方”的人才整合机制。海汇集团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开放式用人机制,借力使力,多方共赢。通过产学研合作平台,集团先后与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国内20余家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合作关系,在产品研发、人才招聘、信息交流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培养了一批技术和管理人才,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
2010年8月,经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海汇集团正式设立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该站预算总投资1.5亿元,科研设备、文化生活设施均为一流。工作站与清华大学力学博士后流动站签订了协议,联合招收、联合培养,目前已进站两名博士后,在集团的鼎力支持下,污水处理药剂研发、海水淡化关键设备开发等相关课题正顺利推进。
三是“筑巢引凤 因人施策”的人才引进机制。集团积极创造有利条件“筑巢引凤”,努力营造人才向往的热土。为吸引高层次人才,海汇集团实行一人一议、一事一策,只要有真才实学,就千方百计地将人才吸引到企业来,在高薪高酬的同时,切实解决其住房、子女上学就业问题。目前,有20多名高级工程师、专家、教授受聘于海汇。
为切实突破地域限制,改变因地处县城而高端人才不易引进的窘境,海汇相继在省城与京城设立分支机构,搭建集聚发展资源的新平台。集团先是在济南成立山东中新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建设新技术研发中心和市场营销中心,面向全国招聘环保工程技术、机械制造方面的专家人才。为更好地利用北京人才、资源高地优势,海汇集团又于2011年在中关村成立北京海汇中新科技有限公司,已与中国环科院、清华大学国环环境工程设计研究院、奥地利AE&E公司(欧洲能源环境公司)达成战略合作意向,专业从事环保机械新技术、新项目研发,进一步提升集团环保机械制造产业。
“海纳百川,汇才聚德。”放眼未来,海汇集团秉承“勤诚恒为先,汇四方源泉,集千秋众长,创优秀品牌”的经营宗旨,以创新为动力、求发展,努力打造中国环保机械装备制造基地,为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作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栏目热点
- 新材料领域尖兵突起——国瓷公司“年产1200吨纳米级钛酸钡电子陶瓷粉体材料”实施回眸
- 创新成就国内抗氧剂行业领航者——记山东省临沂市三丰化工有限公司
- 职教需要工业现场的真实呈现——访山东栋梁科技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蒋作栋
- 商海弄潮 鸿腾远航——记济南鸿腾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程克红
- 车架纵梁柔性制造技术:国内首创 国际领先——访济南铸造锻压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
- 泉城好水“涵思泉”——记济南涵思泉水业有限公司
- 为科研创新寻求最优“算法”——记山东省分布式计算机软件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创新团队
- 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实践——对话济南中院知识产权审判庭法官
- 倾情 博学 创新 卓越——日照市东港区科技局工作纪实
- 以科技催生一枚枚优质种蛋——访济南利民种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