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得新绿总相宜——东营市与北京化工大学合作建设绿色化工研究院纪实

2012-08-07 23:17:46   作者:本站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2010年7月,顺通集团与北京化工大学建立紧密型产学研合作关系

小  引


    春潮涌动黄河口。“黄蓝”两个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为东营市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而地处黄蓝经济带核心位置的东营,其经济发展将会强有力地促进黄河三角洲及环渤海经济圈的繁荣。
    为加快实施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促进人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和谐,营造经济、社会、生态均衡发展的格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东营顺通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与北京化工大学决定合作建设绿色化工研究设计院(以下简称“研究院”)。研究院的建设,将有力推动“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最终促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良性发展。


渊  源


    多年以来,北京化工大学和东营顺通集团建立了紧密型战略合作关系,先后开展了精细化工、环保技术与设备、油气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合作研究。
    北京化工大学是新中国为“培养尖端科学技术所需求的高级化工人才”而创建的一所高水平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全校人均科研经费名列全国高校前茅。北京化工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形成了具有北化特色的高科技产业,在生物化工、日用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已形成系列技术和多种产品。
    东营顺通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始建于1990年,占地面积890亩,总部位于黄蓝国家战略的交汇城市——东营市,是一家集精细化工、石油机械装备制造、油气工程技术服务、物流运输、进出口贸易等业务一体化的国际化综合性企业集团,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的一级供应商,中国国际商会理事单位,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会员企业。现有员工560人,其中技术人员220多人。 顺通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秉持 “科技兴企,创新强企” 的发展理念,与北京化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航空航天研究院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把企业推上了产学研结合、借智发展的快车道,技术研发实力强大,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多年来,北京化工大学和顺通集团的科技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通过合作,顺通共申请、授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8项;双方合作承担了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山东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2012年第一批10亿元“两区”建设专项资金等科技创新项目。2011年9月16日, 在省、市党委政府的关怀支持下,作为“2011海内外知名企业家齐鲁行暨第十三届环渤海民营经济经贸洽谈会”大会上唯一的校企协同创新项目,双方正式签订研究院的成立协议,标志着研究院步入了快步前进的轨道。


定  位


    研究院的发展定位:服务于黄河三角洲及其周边企业,提升东营市乃至黄蓝经济带相关行业创新与科技水平的开放性平台。主要工作为:
    ——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围绕生产各环节降耗、技术改造升级等服务
    ——为东营市的可持续发展储备项目,提供转移、转化的成果;
    ——帮助企业申报项目、申请鉴定、申报政府各项扶持资金;做好东营市科技发展顾问工作;
    ——为东营市搭建相关行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的平台;
    ——为东营市储备人才,提供人才支撑;推动东营市企业建立国家级重点科研机构、科技创业中心(科技孵化器);
    ——立足东营市,服务黄河三角洲:首先将本市内油田化学品领域的上百家企业作为服务对象,包括:工业三废的分类整合,集中处理;化工企业安全管理、环境管理、应急事故处理;成果转化及前沿技术开发等。


功  能


    研究院将具备四大平台功能:
    ——科技创新大平台
    重点进行绿色化工技术以及新材料、新能源、优化节能、循环经济、环保产业、产业园区安全的基础及应用研究,构建产学研用的循环组合,同时搭建良好的创新与人才培养平台。
    在智力资源上,研究院将10余所大学及科研院所共计上百名海内外人才纳入专家库、创新团队及专家指导委员会。海内外的优质智力资源和创业队伍将很好地为东营市、蓝黄经济带乃至山东省的发展献计献策。同时,研究院将开展深入、系统的行业调研,加以分析凝练,为政府相关部门制订产业规划和政策提供意见和建议。
    ——高新技术转移转化桥头堡
    作为北京化工大学既有技术的转移阵地,研究院将承担技术与资本的纽带作用,承担技术本地化转移及价值化的推动者,技术转移的重点方向包括:精细化工产品、超高纯度医药化工产品、基于性能设计的先进方法、节能优化技术与软件、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以及环保处理技术与设备等。
    研究院将致力于打造成为全国知名技术转移转化品牌,建立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三者的立体交互平台,营造良好的资本增值环境,通过新技术的转移转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国际合作前沿阵地
    研究院将充分利用科研院所资源,建立行业专家库,为企业创新提供方案,同时也可捕捉企业需求,为科研院所的研发提供方向。海内外的专家团队将综合国内外智力资源和技术成果,为企业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快速推进创新技术产业化,提升行业水平。具体包括:组织国(境)内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组织展销会、展览会;组织国外著名专家学者的定期交流学习;推动国外新技术的本地化转移。
    ——协同共赢实践样板
    以研究院为基础,通过合作承担各类科技开发、技术转移、技术转化项目,对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指引和支撑,并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服务、信息收集、平台发布等服务,从而加快蓝黄经济带化工产业的发展。


效  益


    建立产学研用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其不仅能够加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而且将实现我国比较优势的革命性转移和升级,即从单纯依靠低成本和廉价劳动力, 转向由产学研资源整合、凝炼而形成的创新力支撑。当前,产业结构转型面临核心技术缺乏和创新人才不足两大困境,关键是没有形成产学研用的合作创新体系。研究院的建立,将构建黄蓝经济圈的产学研用的开放性平台,为东营市乃至环渤海地区提供创新与科技支撑,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为黄蓝国家战略的顺利实施贡献力量。
    ——品牌效益:研究院以东营市为基础,将打造成黄蓝经济带,乃至环渤海经济圈的著名平台,在国家重点项目资助、新技术转化孵化、重大创新等方向,形成独具特色的品牌影响力,成为东营市的一张“名片”。
    ——经济效益:研究院将采取公司化的运作模式,围绕四大服务,预计5年后将达到亿元的规模。
    ——社会效益:研究院的目标是打造成开放、包容、协同创新的平台,建设仪器平台、人才交流平台、研发平台、标准平台,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人才效益: 研究院将实现智力资源的流动增值,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吸纳国内外的优质智力资源,形成研究院核心竞争力,为各类人才提供施展才华、实现价值的平台。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绿色化工研究院将充分发挥学校、企业双方的优势和积极性,加强协同创新,探索构建校地企三方合作创新发展的新机制,必将促进东营市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通过科技开发、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实现高效良性运转,生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新的科技产业群,成为推动东营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人才培养、决策咨询等活动,为东营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科技和人才支持,为实施黄蓝国家战略服务,为东营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张建文  盖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