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安 创新发展——兖矿集团兴隆庄矿实现连续安全生产十周年

2011-11-01 16:00:49   作者:创新2009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李佃平矿长和李昭贵书记在井下检查指导安全生产工作

安全生产  至高无上


    截至8月31日,兖矿集团兴隆庄矿实现连续安全生产十周年,杜绝了重伤以上事故和各类重大非人身事故,产煤6900多万吨,创出了我国同类型矿井安全生产最好水平。2008年9月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批示:山东兖矿集团兴隆庄煤矿七年杜绝重伤以上事故经验,说明煤矿生产完全可以做到安全生产,请国家安监总局在全国宣传和推广兴隆庄煤矿经验。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批示以后,兴隆庄矿干部职工倍感自豪和骄傲,他们把张德江副总理的殷切希望转化为安全工作的新动力。
    文化“筑安魂”。该矿坚持“理念引导、文化筑魂”安全宣传教育思路,凝练出“一个愿景、三大要素、九个体系”为支撑的“兴隆鼎”安全文化体系。通过理念篇、制度篇、视觉篇等多层次宣传,把安全文化延伸到区队、班组,分解量化到岗位、个人。扎实开展安全亲情教育、安全警示教育、安全质量放心人竞赛、安全诚信排行榜、安全“0”字工程、安全“1+1”帮教等活动,提升全员安全意识,筑牢了全员安全思想根基。矿井实现安全生产九周年后,又提出“安全首先是责任、安全是文化素养、安全是崇高品德”的教育理念,建立起覆盖安全生产全过程的各岗位、各工种的《员工日常行为和岗位行为规范》,做到岗岗有标准、人人有规范、处处有监督、事事有考核,把安全理念渗透到安全生产的全过程,使职工切实从“要我安全”转向“我要安全”。
    质量“固安基”。该矿坚持正规循环作业,优化矿井设计,科学调整劳动组织,围绕人、机、环、管四个环节,完善矿、科室、区队、班组和岗位“五级隐患排查”制度,推行自上而下逐级排查、逐级检查、逐级评估、逐级确立“定时、定责、定级”三级管理。定期开展安全大检查和重点工程、边缘地点的动态循环检查。深化细化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开展安全质量“流动红旗竞赛”,每班对现场工程质量、工作质量、现场安全环境进行评估,落实安全质量终身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严格实行“红黄牌”制度和奖罚措施,使现场安全质量始终保持高位动态达标。
    素质“保安效”。不断提升员工素质,是安全工作取得实效的保证。该矿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员工”活动为动力,大力实施职工素质工程。推行“有证上岗,无证待岗,多证加薪”,激励职工自觉学习、岗位成才,做到“精一门、会两门、懂三门”。坚持以“学练树”活动为载体,持续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职业技能鉴定”、“名师带高徒”、“优秀技术技能人才考核”等活动,有效提高了员工科技文化知识和业务素质及操作能力。目前,全矿有2880名职工取得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及技师资格,占职工总数的31.767%。
    全员“织安网”。该矿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制度,严格执行带班干部、班组长、安监员“三位一体”上岗挂牌制度,领导干部24小时带班、值班制度。实施领导干部包保制度,坚持将安全作为考核各级班子和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对井下班组长实行“安全幸福365”激励机制;严格执行“分级佩戴安全标志上岗”、“六不准签字”、作业规程编审“十个环节”检查等规章制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长效管理机制。完善安全监察管理网络,健全党员先锋岗、群监员、青安岗员、民兵哨、协管员群监网络,形成层次化、规范化、网络化覆盖全矿的安全监督格局,为矿井实现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先后荣获国家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煤矿、山东省安全程度评估8A级矿井等荣誉称号。


科技兴安  创新发展 

 
    “十五”以来,兴隆庄矿累计投入科技资金6241万元,完成与安全生产有关的科技项目163项。在全面提高员工科技水平的基础上,有45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连续五年荣获“煤炭工业科技创新型矿井”,被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授予煤炭工业科技创新示范矿。
    培育核心技术,提升科技兴安能力。该矿先后完成了“九五”、“十五”攻关“缓倾斜特厚煤层高产高效综放成套技术与装备研究”和国家技术创新“600万吨综放面设备配套与技术研究”。不断优化开拓布局和巷道布置,持续改进采掘工艺,推广应用先进技术装备,降低生产成本,推进煤炭生产稳产高效。围绕采、掘、机、运、通系统开展技术改造、设备升级、工艺优化研究,加快深部区域煤层、边角煤等开采工艺及配套装备研究,提高复杂条件下单产单进水平,切实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成功研制完成了两柱掩护式综采放顶煤液压支架,标志着矿井综采放顶煤核心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实现了中国煤炭行业由引进技术转为向海外输出技术的历史性突破。研制应用了工作面端头及顺槽超前液压支架,实现了综放面支护设备的合理配套和工作面端头及超前顺槽支护作业的机械化,解决了综放工作面端头支护难题,提高了工作面推进速度和安全可靠性,降低了人员的劳动强度。该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外空白,获得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创新管理机制,构建科技兴安体系。该矿建立了以矿主要领导为核心的科技决策机制,以总工程师为主体的科技规划组织机制,以广大工程技术人员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和扩散机制,以项目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激励约束机制,构建了适应企业发展的决策、管理、开发三位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深入实施安技措工程,优先考虑保证安全生产的项目,以建设高产高效矿井为目标,坚持走引进、吸收、消化、创新和产学研相结合之路,广泛与行业内外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先后联合完成了革新采煤工艺、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环保等方面的172项技术开发和科研推先项目,矿井科技含量明显提高,科技贡献率达到了60%以上。
    突出数控建设,强化科技兴安保障。该矿大力实施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矿山建设,建成国内首家基于千兆工业以太网信息网络平台与国内一流现代化调度指挥中心,成功开发了三网合一的煤矿综合自动化系统,为系统扩展提供了平台,完成供电、提升、运输、压风、排水等主要系统的自动化控制和接入,实现了对井上下主要生产系统设备的远程网络监控。井下风量、气体、煤尘等环境参数实时监控、超限自动断电,井下人员与机车实现跟踪定位、运行轨迹查询,冲击地压全时空、全天候实时在线监测,井下通讯全覆盖、实现与地面双向通话。安设了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系统主要由地面调度指挥中心、井下监控站、数据输入输出系统、标识传感器等组成。按照“统一感应器、统一装备、统一管理”的原则,对下井人员实行“一人一卡”配置,通过职工安全帽上的无线标识传感器,可以准确掌握当班井下每个职工的姓名、工种、下井的时间、工作的位置等工作动态信息,对井下工作人员实现时时跟踪监控,提高了矿井的防灾抗灾能力。
    注重素质提升,打造科技兴安人才。该矿充分利用现有的培训条件和优势,分层次、分专业的对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通防等主要技术工种进行业务强化培训工作。广泛开展技术比武及岗位能手评选活动,调动了广大职工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深化实施职工素质工程,扎实开展岗位练兵比武、“名师带高徒”等活动,优秀专业技术、技能人才评定人数,连续三届位居公司前列,取得了参加职业技能鉴定人数、高级工资格人数、技师资格人数、高级技师资格人数、优秀技能人才人数“五个第一名”的好成绩。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招聘一般管理岗位,考核聘用后备岗,充实了基层单位和安全技术部门力量。创造性地实行了“有证上岗、无证待岗、多证加薪”以及科研项目合同制、小改小革和推先项目奖励等激励机制,为广大职工提供充分“发挥才干、贡献力量”的舞台,为科技兴安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李文广 魏 明  谢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