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立足高端 打造创新“新高地”

2010-04-27 17:15:50   作者:记者 潘庆照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威高集团(资料图片

    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区)以创新的举措破解难题,紧紧围绕“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国家战略目标,整合创新资源,完善创新体系,增强创新能力,着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层次和规模,园区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方案》得到国家科技部批复,成为全国首批七个列入国家创新型园区建设行列的高新区之一。


面向高端:建设国家创新型园区


  “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名字本身就确定了发展方向。”高区科技局副局长蒋延传如是说。他
表示,高技术三个字已经深深嵌入到了高区名字里,通过政策环境、平台建设等,高区要将高技术三个字溶进高区发展的血液里。
  据介绍,结合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多的实际,高区出台了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工程研究(企业技术)中心扶持、名牌产品与驰名商标奖励、骨干企业做大做强、科技型中小企业扶持、股份报价转让系统挂牌等专门政策。对批准设立国家、省、市级研发中心的企业分别奖励10—100万元,对区级科技成果分别奖励1—20万元,对完成股份制改造、进入代办转让系统挂牌以及首发上市的,分别奖励10—100万元。在优惠政策的引导下,区内企业创新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今年1-11月份,全区申请专利达到600多件,累计达到3000件,其中发明专利占比逐年提高,今年将达到32%,“中国专利山东明星企业”达到10家。累计鉴定科技成果达到206项,其中国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项目52项。累计获得市以上科学技术奖励115项,其中国家级奖励2项,省级奖励24项,市级奖励89项。威高集团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产学研合作的项目“聚烯烃材料的化学与生物改性及其大规模应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高技术企业,投融资是关键。”蒋延传副局长介绍,威海高区加大财政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全区科技事业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8%。“十五”计划以来,组织实施市级以上科技计划共计524项,争取市级以上科技补助立项经费累计达3.1亿元。稳步推进企业上市融资,积极争取“新三板”扩大试点园区,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备战主板、“创业板”。区内现有3家上市企业。同时,积极组建风投公司、担保公司,大力引进私募股权投资、战略投资,为企业成长搭建投融资服务体系。近几年,高区管委投资3亿元,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环境。建设了13万平方米的威海火炬创新创业基地,整合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6万平方米的研究院,由民营企业投资8000万元、总面积3万平米的威海火炬软件企业孵化器也于今年投入运行,民办官助专业孵化器建设迈出了重要步伐,全区孵化总面积达到30万平方米。引进了清华科技园管理团队,与韩国、英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有关大学科技园建立了合作关系,定期邀请专家无偿为企业提供各种类型的培训,进一步增强了为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的能力。创业中心被认定为省内首家“中小企业创业指导中心”。目前在孵企业220多家,毕业企业50多家, 有18家孵化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37%。孵化企业年技工贸总收入超过5.5亿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威海市政府为拓展高新区“二次创业”发展空间,成建制划出一个镇,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强度投入”的要求建设威海科技新城。6年多来,该区已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9亿多元,有100多个项目入驻,科技新城将成为人才、资本、技术高度聚集,引领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强力引擎。


助力高端:规模企业100%设立研发中心


  蒋延传副局长介绍,目前,威海高区高新技术企业已达到49家,占全市的60%,2009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6.4%。“高区已经初步实现了高端产业集聚,技术支撑体系也已完备。”据了解,目前,威海高区49家高新技术企业全部设立了研发中心,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19家,市级26家。实施“863”计划24项,国家火炬计划57项。
  区内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分别建设了山东大学威海国际生物技术中心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国际微电子中心,为企业研发提供基础性技术平台。威高、光威两家企业的实验室被批准为国家级工程实验室。威高集团和新北洋公司两家企业的研发中心被批准为国家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威高集团、光威复合材料两家企业列入省科技厅首批建设的山东省院士工作站。“山东省信息应用与监测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顺利通过省科技厅的验收。双丰、新北洋和华菱分别在加拿大、荷兰和日本建立了研发中心,把创新的触角延伸到发达国家,华通开关正在韩国、威高新生医疗将在德国设立研发中心。新北洋积极筹建“国家实验检测中心”基础实验室建设;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筹资3000万元与中科院化学所联合组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特种纤维分析测试公共技术平台—“威海理化测试中心”。区内成立了4个实验室,其中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碳纤维制备及工程化工程实验室、威高集团的医用植入器械实验室批准为国家级实验室。威海技术交易中心落户高区,建设了集技术交易、专利代理、技术查新、法律咨询、审计评估等功能于一体的科技服务大厅,实现了科技成果与项目资源的有效整合。
  另外,高区90%的规模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了合作,共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近百项。拓展纤维公司与山东大学及俄罗斯国家石墨结构材料研究所共同成立了“中俄新材料合作研发中心”,被科技部授予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暨中俄(威海)新材料合作研发中心;与乌克兰国家科学院材料研究所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承担国家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项,省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3项,被科技部确定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威高与沈阳药科大学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沈阳药科大学—威高集团联合实验基地、联合实验室于去年10月成立,目前正在研发项目10多个,标志着威高集团与沈阳药科大学进入产学研合作的快车道。成立了以光威集团和威高集团作为对外承担责任主体的2个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较好地发挥这两家企业在碳纤维复合材料和医疗器械领域的优势带动作用,其中碳纤维产业技术联盟已经被列为山东省首批示范产业技术联盟。


集聚高端:四大产业集群打造发展强势板块


  “发展高端产业,目标应该是产业集聚。”据蒋延传副局长介绍,目前,威海高区正按照“高端、高质、高效”的要求,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未来的发展方向,重点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新材料和机电一体化四大高新技术领域,以产业园区为载体,骨干企业为带动,大项目建设为突破口,推动项目园区化、产业集群化,打造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势板块。
  以山东三星、新北洋、华菱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51%。根据建设高端产业聚集区的战略部署,高区在科技新城规划建设占地2938亩,总投资75亿元,建筑面积121万平方米的IT产业园。重点发展小型热转印打印机、嵌入式打印机、售票检票系统设备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目前已完成投资6亿元,5个项目一期工程主体完工,明年上半年全部投产。其中,列入国家火炬计划的新北洋特种打印机项目总投资7亿元,占地260亩,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一期5万平方米厂房已主体完工。项目全部达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预计到2012年,园区实现主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亿元。
  以威高集团、东宝制药为代表的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产值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40%。其中,威高集团与全球最大的医疗器械供应商美敦力合作,股权融资2.43亿美元。正在建设占地2000亩,总投资94亿元,总建筑面积101万平方米的威高植入医疗器械高端产业园。目前已完成投资30亿元,其中一期工程28完平方米已经建成,部分项目投产;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的二期工程开工30万平方米,明年底前全部投产;总投资25亿元、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的三期工程正在进行规划设计;总投资15亿元、占地380亩、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心内耗材工业园开工6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成为国内最大、最先进的心内耗材生产基地。园区全部达产后,年可新增收入120多亿元。   
  以光威集团、万丰镁业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产值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7%。威海高区正在规划建设总投资36亿元、占地1340亩的万吨碳纤维产业化园区,关键设备制造、碳纤维深加工同步跟进,加快延伸拓宽产业链。预计今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3亿元,到2013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建成国内规模较大的碳纤维及后续产品生产基地。
  以华东数控、平高电气为代表的光机电一体化产业,产值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2%。华东数控以上市为契机,加大科技投入,开发的五轴联动数控系统,结束了国内高端数控系统市场被国外大公司垄断的局面,是国内唯一拥有数控系统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床企业。今年企业抓住国家扩大投资的机遇,承揽了京沪高速铁路轨道板数控磨床26台,总价值4亿元,与德国希斯庄明公司合作,建设投资28亿元的重型数控机床工业园,重点发展高速、高精、多轴、复合、大型的机床生产,预计今年可实现销售收入8亿元,到2013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在行业中发挥领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