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科技局局长 初卫东
“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这句话很多人耳熟能详,人才的重要也为人们所熟知,但真正把引才工作做好却并不容易。威海市环翠区充分认识到了人才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将推进产学研合作工作做到了实处,成绩斐然。尤其在人才引进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2009年,环翠区采取“摸底数、搭平台、走出去、请进来”措施,扎实推进产学研合作工作,初步统计,环翠区共有36家企业与各类院校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建立研发基地14个、研发中心8个、实验室2个、院士工作站1个。
共跟踪对接产学研合作项目70多个,签约26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5%以上同高校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56.8亿元,比重达到40%。
搭好平台夯实合作基础
据介绍,环翠区通过政府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联盟关系,搭建平台,引进科研项目,促进科研成果在区内转化。目前,环翠区与哈工大(威海)、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等高校院所建立了合作联盟关系,怡和公司依托解放军后工学院科研支持,研发的野营多功能净水车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环翠区搭建起企业创新平台,引导企业加大投入,加快研发中心建设与升级,新培植了化工机械1家省级和宇王、海明威、博胜气动3家市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及化工机械、三角集团2家省级和怡和、新北洋科技2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泰公司创建了国内同行业唯一、威海市第一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前,环翠区共建立市级以上企业技术开发中心22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家。
“技术、人才引进来,承载平台很重要。”据了解,环翠区在张村镇规划建设了自主创新园区,目前,已成功引进了广泰研发中心和解放军后勤装备研发基地。另外,环翠区在桥头临港科技产业园建设了总投资4.5亿元的科创孵化器项目,为高科技产品研发与中试提供了平台。
抓住契机全国招贤纳士
“产学研合作,引进人才、智力是关键。”环翠区抓住金融危机冲击下人才流动的契机,帮助企业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科技“红娘”走遍全国招贤纳士。
环翠区结合产学研工作实际,有针对性的确立了东北、西北、京津、苏浙沪等四个主攻区域,先后组织企业到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学院、北京化工大学、浙大、哈理工等10余所院校进行交流对接,积极寻求合作机会。2009年共引进人才771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40人,中级以上职称49人。特别是成功引进了新材料方面专家王庆生博士,并通过技术入股的方式,创建了东生能源科技公司,其开发的大容量锂聚合物电池及管理系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同时,环翠区先后邀请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中科院过程所、计算机所、金属所等院外专家来环翠区实地考察指导,并结合专家科研方向,组织怡和、海王等企业主要负责人与专家交流,确保在双向沟通中达成合作意向,利用好专家智力资源。
另外,通过校企合作、委托培训和合建教学实验基地的方式,环翠区加大了人才培养力度,共建立教学实习基地15个,工友集团、化工机械分别与山东轻工学院、哈工大等院校开展了人才联合培养活动,共培养人才500多人次。本着“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原则,先后聘请了100多位专家学者担任企业技术顾问。其中,怡和公司充分发挥了解放军后工学院专家顾问的作用,新开发及引进项目7项,创造产值近5000万元;海王公司聘请了6名企业技术顾问,并与技术顾问余永富院士合作申请专利3项,合建了院士工作站。
强化保障激发创新内动力
“技术、人才引进来了,创新园区建起来了,但创新的关键是激发企业创新内动力。”环翠区科技局副局长王飞介绍,环翠区设立了3000万元鼓励发展专项资金,对被认定为国家和省、市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企业,分别给予50万元、20万元和10万元奖励;对主持制订、修订国家行业标准的企业给予20万元奖励,对参与制订、修订国家行业标准或主持制订、修订省行业标准的企业给予10万元奖励;对引进高层次人才所带项目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以上并在一年内实现产业化,且销售收入达到5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一次性奖励企业10万元;对每个落户环翠区的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并有明确研发任务的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同时,积极创新科技资金扶持方式,加大对具体科研项目和科研人员的扶持力度,环翠区先后为24个项目、5名科研人员发放扶持资金156万元。
环翠区突出重点调度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成长型企业,逐个企业调度督导,及时了解企业技术、成果和人才需求,建立企业需求信息库,为合作推介奠定了基础。同时,环翠区加大对已签约项目的跟踪服务力度,积极筛选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项目申报省、市技术创新项目计划,先后帮助49个项目争取无偿资金6970余万元,其中广泰公司争取了国家支撑计划、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际合作计划等扶持资金3400多万元,海王集团争取国家创新基金170万元,为项目研发提供了财力支撑。
产学研合作 共推自主创新
王飞副局长介绍,产学研合作,重点在推进校企合作。环翠区引导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借助其科研力量,共同建立研发机构。目前,共合建了8个研发中心、2个实验室和1个院士工作站。其中,化工机械与哈工大(威海)合建了“流体混合技术与搅拌器研发中心”和“流体测试大型实验基地”,为提升搅拌器生产技术奠定了基础;怡和公司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合建了科研实验基地;海王公司与中科院过程所合建了“流态化技术应用联合实验室”,并延伸签订了研发基地合建协议。立足企业现有设施设备和项目需求,环翠区积极帮助企业寻求可转化结果,先后组织10余次、50余家企业与20余所院校进行了交流对接,工友、魏桥、广泰、宇王等公司与中科院电工所、过程所、计算所和解放军后工学院、山东大学、武汉科技学院、济南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高校院所达成合作项目20余个。
“共建了研发机构,合作开发了项目,共克技术难题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据王飞副局长介绍,环翠区及时调研了解企业生产技术难题,有针对性地组织对接活动,先后帮助企业解决了70多技术难题。海利达公司在大庆石油学院教授、新元化工在济南大学教授的帮助下,分别有效解决了抽油机光杆磨损、纳米材料复合等技术难题。
栏目热点
- 新材料领域尖兵突起——国瓷公司“年产1200吨纳米级钛酸钡电子陶瓷粉体材料”实施回眸
- 创新成就国内抗氧剂行业领航者——记山东省临沂市三丰化工有限公司
- 职教需要工业现场的真实呈现——访山东栋梁科技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蒋作栋
- 商海弄潮 鸿腾远航——记济南鸿腾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程克红
- 车架纵梁柔性制造技术:国内首创 国际领先——访济南铸造锻压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
- 泉城好水“涵思泉”——记济南涵思泉水业有限公司
- 为科研创新寻求最优“算法”——记山东省分布式计算机软件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创新团队
- 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实践——对话济南中院知识产权审判庭法官
- 倾情 博学 创新 卓越——日照市东港区科技局工作纪实
- 以科技催生一枚枚优质种蛋——访济南利民种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