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成为城市新品牌——威海市全力推进自主创新工作纪实

2010-04-27 17:08:10   作者:记者 潘庆照 通讯员 谭志刚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转方式、调结构是经济工作的主线,自主创新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原动力。
  要想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就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巩固取得竞争优势,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科技局局长高同璞


    这里风景秀丽,物产丰富,经济发达;这里素有“东方夏威夷”之美称;这里是我国对外开发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也是“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她就是美丽的海滨城市——威海。近年来,“沿海开放城市、海洋经济大市、新兴工业城市、优秀旅游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人居范例城市”等一张张靓丽的名片镶嵌在威海这片土地上。如今,又一张崭新的城市名片正在形成……

    2009年,是金融风暴横扫的一年,激浊扬清,一批批高新技术企业在风暴中异军突起,一个城市也在这场风暴中被更多的人记住,它就是威海。凭借着科技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威海市充分发挥了科技在转方式调结构工作中的支撑作用,在金融风暴中逆势而上,展示了一个创新城市的风采。
  据了解,2009年威海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700亿元,同比增长18%以上,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3.91%; 专利申请量达到3220件,专利授权量达到1180件;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40项,其中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的26项、国内领先104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项,省科学技术奖13项。威海市及下属三市一区全部通过国家科技进步考核,科技工作呈现出“一片红”的大好局面。


自主创新  政策先行


  “政策开路,给自主创新扫清障碍,提供一切能提供的有利发展环境。”谈到威海的自主创新工作,科技局局长高同璞首先介绍了威海市大力度的政策支持。据了解,威海市发扬改革创新的精神,增强率先发展的意识,就高层次人才聚集区、产学研结合密集区、科技成果转化汇集区“三区”建设给出明确政策支持,市级财政每年设立500万元的“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列入年度预算,并根据需要和财政增长情况逐年增加,主要用于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培养、奖励和服务。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一等奖、二等奖的项目,威海市分别配套奖励100 万元、50 万元,同时授予相关人员“威海市杰出人才”称号。对新评为国家、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以及列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的,除享受上级发放的津贴外,另给予相应的奖励。
  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威海市选择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对新加入联盟的高校、科研院所,一次性给予30万元的工作经费资助,每年安排100万元的活动经费。从2009年起威海市设立4500万元的产学研结合专项资金,采取多种形式支持产学研结合,并根据需要和财政增长情况逐年增加。威海市大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对于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占总收入70%以上的企业后续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给予50-100万元的经费补助。鼓励企业购买国内发明专利在该市实施转化,对于产业化后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5000万元的,一次性给予企业20—40万元的奖励。市政府每年设立500万元的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对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以贷款贴息的形式给予一定的扶持。同时,威海各市区、开发区也纷纷加大对自主创新工作的政策扶持力度,从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信息化建设、实施品牌战略、上市融资、节能减排等全方位给予企业扶持奖励,促进自主创新。


完善体系   优化服务


  “有了好政策,还得有好平台,好体系。”高同璞局长在推动自主创新工作方面思路清晰。据了解,威海市优化科技服务,加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以成果转化为目标,威海市加强了技术交易平台建设,启动了威海技术交易中心,建成了科技服务大厅,有效解决了该市没有固定技术交易平台的问题,促进了科技成果交易和转化,全年技术交易额近10亿元。建立了“专利技术网上展示交易平台”,为专利权人和投资者搭建了沟通的桥梁。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为目标,威海市加强了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启动了光威集团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暨省级中俄(威海)新材料合作研发中心,建立了“中国-欧盟(威海)膜技术研发中心”省级国际合作基地和“中罗生物技术合作研究中心”等4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对引进国外先进智力和技术,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以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开发为目标,威海市加强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威海广泰空港设备公司获批建设国家空港地面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是全国空港地面设备领域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国家级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现了威海市在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建上“零”的突破。新建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总数达到106家,其中省级53家,为行业企业技术创新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以提高科技服务能力为目标,威海市加强了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中科院威海市技术应用转化平台、威海市新产品快速设计制造公共平台,大型科学仪器及检测资源共享平台等通过完善服务功能、拓宽服务领域,在服务企业技术创新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另外,威海市努力加强国家创新园区建设,积极推动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成功纳入国家首批创新型科技园区。
  “一个个平台,完善的创新体系,给我们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创新已经成为水到渠成的事儿。”威海市一高新技术企业负责人表示,“这样好的环境,企业不创新都说不过去。”


项目引导   高企提速


  “万事俱备,只欠创新,创新最主要的是项目引导。”高同璞说。通过实施科技项目引导,威海市调动起了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威海市积极组织实施高端产业科技项目、重点高新技术项目、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领域项目。2009年组织实施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00多项,争取承担实施国家、省科技项目120项,争取无偿科技经费6000余万元。其中广泰空港设备公司“飞机地面抱轮移动技术研究及系列装备研制”项目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获得国家2000万元的经费支持;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承担的“附带式自重构微小型机器人机构与系统研究”等5个项目列入国家863计划;“抗肿瘤新药基因重组CIC816的研究开发”等14个项目列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非晶硅太阳能薄膜电池的研究”等2个项目列入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重大项目;组织三角集团、中玻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南海新区投资有限公司联合申报国家金太阳示范工程项目,获得国家财政部、科技部、能源局批复,将承担5兆瓦的示范工程项目,可获得投资额的50%的资金补助;另承担实施省重大专项、省攻关等省级科技项目88项。
  在这些科技项目的支持下,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得到快速发展,一大批高新技术项目实现了产业化,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为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2009年,威海市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5家,华东数控、华菱光电公司等20多个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国际或全国同行业首位。


缔结联盟   助力创新


  “创新环境有了,科技项目也有了,创新难题的解决渠道我们也都建好了。”高同璞局长表示,科技创新,智力支持是关键,一边是高校成果迭出,一边是企业渴求产业转化。因此,威海将打造创新型城市的切入点,确定在缔结产学研战略联盟。2009年,威海市新增加了哈尔滨理工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两个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单位,联盟总数达到9家,同时,威海市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第二届大学生科学就业与创业合作暨产学研结合洽谈会”,文登市规划占地2000亩建设的“全国大学生科学就业与创业示范基地项目”纳入到省部会商项目。开展了“全国第二届大学生科学就业与创业合作暨产学研结合洽谈会”、“新材料领域863专家威海行”、“2009山东荣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活动周”等丰富多彩的产学研合作活动,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北京化工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举办了产学研合作洽谈对接会,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与高校院所共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85项,与哈工大(威海)、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共同实施地方共建产学研合作项目30项。中科院技术转化中心威海中心通过对全市91家企业和30家高校院所的走访调研,直接促成签约项目23个,其中“魏桥集团威海纺织技术研究院及中试基地”等平台建设项目和“船用曲轴曲拐弯锻技术开发”、“高速铁路客车制动盘”、“脉冲紊流场水跃式煤选机”、“高速电机”等重点产业合作项目进展顺利,将成为该市新的研发平台和产业增长点。以引进和发挥高层次人才作用为目标,威海市开展了院士工作站的创建工作。威高集团、光威复合材料、好当家等6家企业批准创建为全省首批院士工作站,通过与院士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开发活动。另外,威海市分别依托拓展纤维、威高集团和寻山集团建立了碳纤维及其制品材料、医疗器械和海水养殖三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碳纤维和海水养殖两个联盟被列为全省示范联盟,集聚和整合了行业创新资源,可有效支撑和引领全行业的技术进步。2009年12月中科院、威高集团在省科技厅、威海市政府的支持下,达成共同设立连续10年每年3000多万元规模的“中国科学院—威高集团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协议,将威高集团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研发纳入中科院院级计划项目管理,创造了院地合作新模式,进一步完善了企业创新体系,拉长了创新链条。
  通过政府引导,威海市在海洋科技开发方面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近50个,形成了技术股份型、试验基地型、科技顾问型、联合攻关型、教学与实习基地型等灵活多样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与中科院、山大、哈工大合作成立了3个技术转移中心,促成了各类产学研合作项目200多个,中科院技术转化中心威海中心通过对全市91家企业和30家高校院所的走访调研,直接促成“船用曲轴曲拐弯锻技术开发”等签约项目23个;与哈工大(威海)、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共同实施地方共建产学研合作项目30项,这些项目将成为该市新的研发平台和产业增长点。好当家等6家企业被批准创建为全省首批院士工作站,通过与院士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开发活动。依托寻山集团联合国内知名高校院所、专家、优势企业创建了现代海水养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被列为全省首批示范联盟,通过集聚和整合行业创新资源,为全行业的技术进步提供有效支撑和引领。目前,威海市已成为国内重要的海洋产学研密集区、海洋新技术、新成果转化汇集区和海洋高层次人才聚焦区。


蓝区先行   科技支撑


  威海市三面环海,拥有近千公里海岸线,海洋资源丰富,科技力量较强,产业基础雄厚,打造蓝色经济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2010年,山东省将创建七个创新型海洋科技示范基地,威海荣成湾海洋水产技术密集示范基地是其中之一。威海市通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为蓝色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2009年威海市组织实施涉海科技项目50多项,取得了二十多项重要的海洋科技成果。其中争取承担国家、省各类科技项目35项,争取无偿经费404万元。由寻山集团承担的省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国家支撑计划――鲜海带精深加工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已完成关键技术的前期研发,建立了1条岩藻多糖中试生产线、1条鲜海带贮藏生产线、1条系列食品加工和2条化工生产线,为该技术的产业化迈出了重要一步。由好当家承担的省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海藻肥”项目,现已完成了部分技术熟化、厂房建设和部分关键设备的购置等,为项目的产业化生产打下了基础。同时,征集上报省2009-2011年工业调整振兴规划海洋新兴产业领域重点项目67项,上报省海洋十二五科技备选项目23项; 三角集团、中玻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南海新区投资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国家金太阳示范工程项目,获得国家财政部、科技部、能源局批复,将承担5兆瓦的示范工程项目,可获得投资额的50%的资金补助。通过科技项目的支持,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得到快速发展,为调结构、促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
  另外,威海市以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开发为目标,加强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新建了玻璃钢船艇、水产品废弃物高值化加工、滩涂贝类、牡蛎养殖与加工4个市级涉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好当家为依托创建了省级海洋功能食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市目前拥有省、市两级涉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18家,为行业企业技术创新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以提高科技服务能力为目标,威海市加强了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中科院威海市技术应用转化平台、威海市新产品快速设计制造公共平台,大型科学仪器及检测资源共享平台等通过完善服务功能、拓宽服务领域,在服务企业技术创新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集成资源,863成果转化基地、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产业化示范基地、威海海洋科学研究院等一批海洋科技创新载体创新能力得到增强,海带高值化加工、新西兰鲍、脉红螺生态育苗等一批项目取得新进展。


持续创新   打造品牌


  威海能够积极倡导和推进自主创新,主动开展自主创新年等活动,反映了威海决策者思路的清晰和决策的果断,自主创新给威海带来了丰硕的科技成果。高同璞局长表示,自主创新也是一条长远之路,建设创新型城市只是阶段目标,重要的是要将自主创新打造成威海的城市品牌。
  2010年,威海市科技工作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打造“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的总体部署,以产学研合作为重点,继续深入实施自主创新年活动,加快推进“三区”建设,提升全市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农业、社会各领域的科技进步,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争取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增长18%,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5%;专利申请量增长8%以上,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长10%;争取取得重要科技成果80项以上,让自主创新成为威海的城市品牌。
  抓重点,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第一动力抓好创新平台建设。威海市将推进国家空港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引导有条件的企业争创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重点实验室,争取创建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以上,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2家以上。强化现有13个科技创新平台的总体协调与管理,逐步实现科技资源共享。加强科技中介机构和园区建设,抓好生产力促进中心机构服务功能提升,突出为中小企业和农村科技服务特色;加强孵化器管理工作,争取创建1-2家省级孵化器;优化技术转化中心服务环境。推进产业技术合作创新联盟工作,大力实施专利战略。建设威海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搞好专利示范企业建设。
  抓亮点,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引领能力。威海市将实施中小企业创新工程,积极争取国家、省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重点在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等五大高新技术领域,培植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生长点。实施重大项目示范工程,积极争取承担省自主创新重大专项,选定5-10家龙头高新技术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不断扩展高新技术产业链条,打造碳纤维材料及制品、大型船舶及关键零部件、打印与扫描设备及关键零部件、特种车与汽车零部件、新型高分子材料及制品五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环境优化工程,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管理,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的培植力度,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队伍,协调好有关税收优惠政策落实;积极引导高新技术企业申报“中国高新技术产品指导目录”和“山东省自主创新产品”,培植更多的高新技术产品。 积极创建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和火炬特色产业化基地,重点培育一批创新性强、先导性突出、成长性好的企业群体,形成电子信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生物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结构。
  抓结合点,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借助外部科技资源提升发展活力。威海市将按照全市产业振兴规划,继续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有针对性的开展产学研合作考察、洽谈和对接,积极推进产学研战略联盟协议的跟踪落实,加强与现有9个产学研战略联盟单位的联系和沟通,实行年度计划管理和定期调度制度,进一步密切关系,力求实效。加强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科技合作,共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威海中心”,推动其科技成果在威海的转移转化。积极做好产学研合作基础性工作,分别建立企业技术需求和产学研合作专家两个数据库。坚持共建研发平台与成果转化并重,引导和扶持企业与大院大所共建研发基地、研发中心,增强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开发能力。积极推动6个院士工作站的建设工作,逐步形成企业与院士、专家合作交流的长效机制。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组织办好2010年中欧膜技术交流暨合作洽谈会。推进中德“新一代高效智能抱轮飞机牵引车”、中匈非晶硅太阳能薄膜电池等10个国际科技合作重大专项的实施。做好日本JICA和韩国KOICA协力队员来华任教和提供无偿医疗援助服务以及亟需国外高级专家的引进工作。
  抓热点,推进民生科技示范,提高科技对新农村和和谐社会建设的支撑能力。威海市将实施民生科技示范行动,推进特色产业科技创新,强化示范基地、研发机构、技术创新联盟等建设,做大做强产业。实施新农村建设民生科技行动,创建新农村民生科技综合示范镇和示范村达到10家以上;深入实施“巾帼星火创业就业行动”、启动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加强省级中医药现代化示范企业和基地建设,抓好本地优势中草药的深加工。加强节约型社会科技示范,围绕 “五节一循环”共性、关键技术,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生态修复等领域加强研发,突出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科技示范基地,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撑。实施科技特派员科技创业行动,围绕海水养殖加工,果品、经济农作物、中药材种植加工,奶畜养殖和特种毛皮动物养殖加工等威海优势特色产业,建设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引导科技特派员带领农民创办、领办、协办科技型企业、科技服务实体或合作组织,培育和壮大一批区域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威海市县域经济发展。开展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建设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 集成各类信息技术,应用各类信息新产品,做好与省综合服务平台、十大产业专业科技服务板块的直接连接与配套,依托专业化生产链条实现信息服务的延伸;联合专家、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以及农业信息化专业队伍,开展不同形式、不同模式的农业信息化服务模式探索示范。继续推进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市级语音短信服务平台。
  2010年2月4日,《威海市2010年自主创新年活动方案》出台。方案指出,2010年,威海市将通过继续开展自主创新年活动,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的活力,以创新促进企业转型、产业升级,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至此,威海市进入第三个“自主创新年”。我们相信,随着自主创新体系的日趋完善,创新政策的持续扶持以及产学研合作的进一步深入,“自主创新”这个新品牌一定会让威海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