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提升创新临朐——临朐县科技创新引导“工业立县”纪实

2010-04-13 17:14:12   作者:记者 周传虎 李建红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县科技局领导班子在集体学习科学发展观(左三为刘悦营局长)

  临朐坐落在沂山北麓,弥、汶、沂、沭四水皆源于此。境内发现大汶口和龙山文化遗址63处,全国五镇之首——沂山系国家级森林公园,山旺化石是古生物化石中的“世界之最”,东镇碑林、石门红叶、龙湾海浮、沂山双崮等临朐八景更是蜚声齐鲁。据史料记载,黄帝曾登封沂山,丹朱曾封于丹水,上古季荝氏、逄伯陵及春秋战国时期齐相管仲等都曾封地于此。古齐长城、北魏石佛、摩崖造像以及“人世蓬莱”缘起的张果老“瀛洲仙境”石刻、朐邑内最早的“天仙圣母碧霞元君祠”——歪头崮碧霞祠等名胜古迹,至今仍然每年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前来观光。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临朐县强力推进“工业立县”战略,突出招商引资,深化企业改革,加大科技投入,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科技成就  彰显实力


  2009年,临朐县科技工作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临朐为目标,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加快建设独具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被潍坊市委、市政府授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先进单位”。
  一是科技管理工作扎实有效。重点抓好科技项目的调研、规划、储备工作,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支持创新能力强的企业率先发展;围绕自身资源和产业特色,积极筛选申报各类科技项目,2009年申报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29项(国家级7项、省级13项、市级9项),已下达计划项目9项,经费299万元;着力做好各级科技计划项目的组织实施、检查验收工作,2009年共组织实施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20项(国家级5项、省级12项、市级3项),验收科技计划项目2项(国家级和省级各1项),验收国家、省创新基金项目3项。
  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09年,临朐县抢抓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机遇,着力培植机械制造、磁电设备和电子信息等特色产业,积极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加大科研力度,打造技术高地。制定出台了《临朐县高新技术发展指导计划》,全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74.23亿元,累计增长25.74%,累计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93%;抢抓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及申报工作,新发展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全县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7家;加大对新材料、电磁除铁、机械电子等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内引外联高端人才,注重专利保护,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围绕重点领域、行业和企业,积极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华特磁电设备有限公司承担的“年产100台超导除铁器生产线”是山东省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重点项目之一,并被确定为全省扩大内需急需建设项目之一;嫁接改造传统产业,实施信息化工程,指导华特磁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实现数字化管理。
  三是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加强研发中心建设,新发展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全县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24家(其中省级3家);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产学研合作,推动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经批准设立华特磁电设备技术院士工作站,全县共有22家企业与清华大学、中科院等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累计建立各行业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机构)42家,实验基地30处,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35项;做好科技人才工作,为全县企业引进专家型高层次人才9人,为企业引进本科以上后备人才27名,累计聘请专业高层次人才125名;积极做好科技成果评审、鉴定工作,全年取得重大科技成果2项,引进推广重大科技成果8项,获省科技进步奖2项、市科技进步奖10项,7个项目通过省级鉴定。
  四是农业科技推广成效显著。临朐县立足“四大产业”优势,实施良种产业化工程,引进推广农业良种30个,农业良种覆盖率达到96%,重点推广了大棚果高产栽培、奶牛胚胎移植、肉鸭高产饲养、黄烟标准化栽培等新技术,引进推广农业新技术37项,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应用面积达95%以上,组织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讲座30期,培训农民3.1万人次。
  五是科技工作环境不断优化。认真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顺利通过潍坊市党政领导干部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年度考核;利用“科技活动周”、“科技宣传月”、“科技下乡”等活动,营造出一种熟悉科技、重视科技、学习科技、利用科技的良好社会氛围;强化科技为经济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的功能,多方面全方位为企事业单位搞好科技服务
  六是知识产权工作开创新局面。做好专利申请、实施、示范等工作,以培植、发展专利明星企业为重点,以指导企业完善专利工作制度为突破口,鼓励企业申报专利,全年申请专利278件,授权211件,全年申请潍坊市专利申请资助金215项,资助金额9.72万元,全县中国专利山东明星企业达8家;借助“315消费者权益日”、“426世界知识产权日”等活动,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在县城主要街道设立宣传站,发放材料6000余份,并利用新闻媒体进行了广泛宣传。

工业立县  高歌猛进


  

实施“工业立县”战略,壮大工业经济整体实力。临朐领导班子认识到,与先进县市区相比,临朐经济的主要差距在工业,只有实施工业立县战略,才能把县域经济做大做强,才能在经济总量上奋力突破。在临朐县“工业立县”工作委员会指导下,借鉴工业先进地区的经验,严格落实县级领导对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包靠制度,实行“一个项目、一个方案,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做到真包、真靠、真服务,全力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对老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实行“一事一议、特事特办”,促其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同时,把各类资源向骨干企业倾斜,在规划引导、资金运作、嫁接改造等方面对重点骨干企业优先扶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抓好产、学、研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和新产品开发,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突出招商引资,加大工业投入,借助外力膨胀规模。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对招商引资项目一季度进行一次集中调度,重点项目随时调度,坚持现场观摩点评工作机制,不断修订完善招商引资考核奖励办法,淡化总量考核,注重质量考核,加大对高新技术项目、环境友好型项目的考核比重。精心组织好“境内境外”招商,突出利用外资,抓住国家调整进口关税、扩大进口信贷规模的有利时机,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进口,改善装备水平,提高企业竞争力。 
  抓技改,上水平,扩规模,增效益。临朐县依托技术改造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实现了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新企业规模化。大力实施“借脑工程”,为企业“牵线搭桥”,帮助他们加强同大专院校和科研部门的联合协作,创造一切优厚条件,吸引高科技人才搞技术开发。同时,重视人才梯队建设,研究制定了一整套人才培养、引进、选拔和激励机制,并利用外出参观、参加培训等形式,学习先进企业的成本管理、财务管理和质量管理等方面的经验,造就了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三支队伍”,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


县域经济  聚力冲浪


  通过立足县域实际,强硬实力,抓软实力,借巧实力,临朐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一路聚力冲浪,实现经济发展大跨越。
  强硬实力,拉紧大项目弓。把大项目建设作为工业经济的强力“引擎”和有力“支撑”,坚持每年抓好10大工业骨干财源项目和30个重点财源项目建设,以大带小,以点带面,撬动了经济发展“硬实力”的快速提升。2009年全县工业企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比上年同期增长15.4%、17.6%和19.7%,财政总收入同比增长12.1%,城乡居民储蓄余额突破百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36元。临朐县将2010年确定为“大项目建设突破年”,强力推进招商引资,以“抓大、靠高、引强”为核心,集中精力主攻工业大项目,确保在项目质量和层次上实现突破。同时,加大重点产业投入,围绕现有特色优势产业,对集群内高成长性的企业和项目,在资金、用地、财税方面给予重点倾斜。2009年以来,全县共引进投资过亿元的大项目23个,全县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40家,一批大项目陆续投产达效。
  抓软实力,文化旅游占先机。临朐大力发展文化软实力,在文化产业培植上,围绕建设体现临朐本土特色的“高端文化产业聚集区”,突出抓好奇石市场,风景石市场改扩建工程,拉长产业链条,形成全国最大的奇石产业聚集区,打造“中国奇石城”,积极推进雕塑产业集群发展;依托龙韵文化艺术城,大力扶持文化龙头企业,塑造文化产业品牌,打造产业亮点,培育具有全国知名度的文化产业名城。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倾力打造沂山、老龙湾、山旺地质公园、石门坊“四大核心景区”,启动国家级旅游强县创建工作,全力打响“灵气所钟、山水临朐”旅游品牌,实现由旅游资源大县向旅游经济强县的跨越。
  借巧实力,培植魅力沃土。临朐又把2010年作为“城镇建设提升年”,大力推动城镇化建设,加快构筑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辐射带动小城镇、中心社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形象和品位。在中心城区建设上,以争创“国家园林城市”为目标,重点围绕功能完善,内涵提升,人气商气集聚,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旧城旧村改造,大力实施弥河综合开发,加快朐山景观改造,开展黄龙综合治理,做足活水文章,打造湖光山色的滨河美景。2009年,临朐被省政府命名为省园林城市,顺利通过全国绿化模范县省级验收。


坚定不移  着力攻坚


  2月20日召开的临朐县经济工作会议上,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主任刘建国指出,2010年临朐县经济工作的基调是“大投入、大提升、大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以及临朐县十二届四次党代会要求,继续坚持和完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思路举措,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目标,突出工业经济、城市经济、现代服务业和新农村建设“四大发展任务”,坚定不移地打好大项目建设、工业立县、城镇建设、现代服务业、新农村建设和民本民生“六大攻坚战”,着力强化体制机制、财税金融、科技人才和发展环境“四个支撑”,全力抓好作风建设“一个保障”,始终保持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不断扩张经济总量,不断提速进位,千方百计推进临朐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2010年,临朐县委、县政府确定了“六大攻坚战”。
  一、强力推进招商引资,打好大项目建设攻坚战。千方百计争取项目,全力以赴引进项目,着力引进大项目,改进招商引资方式,强化招商措施。各镇街和10个专业招商部门,年内引进至少一个投资过3亿元的重量级项目。各镇街通过招商引资,把培植骨干财源作为中心工作来抓,为镇域经济发社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加大力度推进项目,努力营造关心项目、服务项目的良好氛围。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建立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引导,传统优势产业为支撑、新兴产业为补充的现代产业体系,全方位高举措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推进全民创业,营造人人创业争相创业的社会氛围。
  二、强力推进工业经济,打好工业立县攻坚战。加大工业经济投入,把科学投入作为迅速壮大工业经济的战略支撑,以增投入、促增长,促稳定,促调整,年内确保完成工业技改及新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围绕现有优势特色产业,以培植产业龙头为重点,着力培植有色金属、汽车配件、磁电设备、新能源新材料、工艺雕塑等五个过百亿元的产业集群。
  三、奋力推进城镇化进程,打好城镇建设攻坚战。把2010年作为城镇建设提升年,大力推动城镇化建设,加快建设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辐射带动小城镇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中心城区要以争创国家园林城市为目标,继续推进弥河综合开发,强力突破旧城旧村改造,搞好基础设施配套,加强城市管理,努力建设文明、整洁、和谐的城市环境。小城镇建设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产业支撑,建立推进小城镇建设长效机制。
  四、强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打好现代服务业攻坚战。培育壮大文化产业,进一步加大对现有文化资源和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不断更新产业结构,引导书画、小戏、奇石、雕塑等重点产业快速发展。加快发展旅游产业,以抓投入、抓宣传、抓提升为重点,切实增强旅游经济的吸引力、竞争力和带动力,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五、强力推进三农工作,打好新农村建设攻坚战。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大棚果、奶牛、肉鸭、黄烟“四大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持之以恒抓好生态建设,全年要确保完成造林2万亩。
  六、强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打好民本民生攻坚战。协调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自主创新  加快赶超


  2010年,临朐县将继续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为目标,以发展高新技术及产业为重点,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科技创新体系,构建高层次人才队伍,优化科技发展环境,推动科技创新工程顺利开展,为加快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集聚区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是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施高新技术产业赶超战略,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型材料、节能环保、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现代农业等,以产业提升和培强做大为目标,着力打造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落实国家、省、市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政策,对新认定的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由同级财政奖励20万元,计划每年发展2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成立磁电行业协会,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力争申报“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
  二是加快科技园区建设。积极在工业园区创建高新技术园和民营科技园,在现有工业园区内以“园中园”的模式建立集科研、孵化、教学、培训、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铝型材产业科技园、磁电产业科技园等园区,成为全县高新技术企业的转化基地。
  三是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通过有效整合龙头企业、涉农学校、农技推广机构、农村专业组织等科教资源,启动完名农民科技素质培训工程,积极开展农村先进实用技术培训、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为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促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知识化和农村信息化进程。加大农业科技示范镇、科技示范村建设力度,到2011年建设省级农业科技示范镇2家、市级农业科技示范镇4家、市级农业科技示范村8家。
  四是加快建设高新技术孵化中心。到2010年底,投资1亿元,建成占地25亩、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的科技创业大厦,为科技人员和创新企业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时孵化器成为吸引和凝聚人才的重要载体,成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的基地。
  五是加快重点科技成果应用推广。集中力量优先抓好对农业、工业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有重大影响及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力争到2011年,全县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达到90%以上,农业以发展立体农业、创汇农业、生态农业和节水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目标;工业以节能降耗,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以及现代化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