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黄蓝”融汇发展的不竭动力——东营市科技进步和创新工作巡礼

2011-06-28 16:01:43   作者:创新2009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2011年5月29日,中共山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姜异康(前左三)等领导视察中国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生态谷”。

    近年来,东营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和《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为加快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自2001以来,该市连续四次被命名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广饶县、垦利县、东营区被命名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区)”,42人次被表彰为全国科技进步工作先进个人;先后被命名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城市”、“中国优秀创新型城市”;该市牵头申报的“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被批准为全国第一个跨行政区域的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政策环境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先后成立了科教工作领导小组、可持续发展领导小组、中国石油大学科技园管委会等组织机构,多次召开常务会议、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科技进步工作,每年召开全市科技奖励大会,分别表彰获得科学技术最高奖、科技进步奖、科技合作奖和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奖的科技工作者。组织有关部门定期深入基层和企业调查研究,为制订科技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制定实施了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将考核情况纳入政务督查体系,增强了各级各部门推进科技进步的自觉性。目前,依靠科技进步促进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已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二是健全完善制定推动科技进步的政策。近年来,该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意见》、《东营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东营市科技奖励办法》等多个文件,为区域科技进步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该市提出的加强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及其‘生态谷’建设”等工作部署,先后列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对强化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科技支撑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是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十一五”期间,市、县两级财政投入科技经费5.8亿元,争取上级无偿科技经费 1.86亿元,带动企业投入95.6亿元。2010年,全社会R&D投入达到35.4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1.5%。认真落实孵化器、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高新技术项目、新产品、技术贸易等科技创新优惠政策,2010年仅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征收所得税一项,可为企业减税2400多万元。
    四是营造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坚持把科技法规和知识纳入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学习内容,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县级以上干部参加的科技政策专题讲座,市、县两级党校把科技知识列为党政领导学员的必修课,先后邀请科技部梅永红司长、马燕合司长、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李哲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顾心怿院士等领导和专家来该市授课。各级科技、宣传等部门通过“科技活动周”、“三下乡”、“四进社区”等形式,广泛宣传科技进步法规和知识。“十一五”以来,全市在人民日报、科技日报、大众日报、山东电视台等媒体刊播稿件600余篇。


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建设


    一是抓科技计划项目实施。“十一五”以来,全市共实施市级以上科技项目1263项,其中,国家和省重大项目23项、省级以上609项,取得科技成果640项,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111项,在纳米级电子陶瓷材料、氧气底吹多金属捕集技术领域,取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标志性重大成果。1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3家企业被确定为全省首批创新型企业,11家企业被列入全省创新型企业试点。
    二是抓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根据国家新颁布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强化协调配合,加大支持力度,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发展,2008年以来全市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0家,占黄河三角洲区域的55%,其中4家被科技部批准为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三是抓产业集群打造。石油装备、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新能源及装备等五个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初具规模,逐步发展成为带动全市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该市被命名为“国家火炬计划石油装备特色产业基地”,被科技部火炬中心确定为国家特色产业基地集群试点备选单位;广饶县被命名为“国家火炬计划盐化工特色产业基地”和“国家火炬计划子午胎特色产业基地”。自2006年到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385亿元增长到1581亿元,年均增长43.06%;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由15.64%增长到25.35%,年均提高2.33个百分点;连续9年全面完成省政府确定的发展目标。


区域创新平台体系建设


    一是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研究院进入省级决策并列入省部会商议题,机构设置已经上级批复,建设方案通过省政府组织的专家论证,并由省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领导小组批复实施。目前,研究院一期工程3.2万平方米研发大楼已完成主体,今年将投入使用,研究院进入全面建设阶段。依托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所、中国农科院可持续发展所共建的两座野外科学试验站已经投入使用,市政府与中国林科院、北京大学达成共建林业和城市生态科研基地协议。
    二是中国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迈上新的台阶。目前,大学科技园形成了高新技术园区、胜利园区和创新园区“一园三区”的发展格局,孵化面积达到13.2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54家,2010年实现技工贸收入2.7亿元。大学科技园通过了科技部、教育部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绩效初评和税收减免资格审核,被认定为全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获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园区、省资源节约型科技示范园区、省重点服务业园区等称号,获批建设东营第一家综合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其中,2008年9月开工建设的高新技术园区“生态谷”项目区取得重要进展,累计完成基建投资2.3亿元,开工15万平方米,竣工面积4.2万平方米,目前已有35家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入驻。
    三是科技服务业实现跨越发展。2010年,全市技术交易额达到14.1亿元,连续六年居全省首位。市科技企业协会自2004年起开展全市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工作,入网仪器设备总价值达到2.4亿元,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了便利。“百姓科技”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系统覆盖了全市90%以上的村庄,累计实现效益20多亿元,树立了“百姓科技”品牌,得到科技部领导充分肯定,成为新形势下科技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平台。


人才激励体系建设


    一是积极培育高端人才载体。依托骨干企业建设了4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企业重点实验室、5家院士工作站,在石油装备、油区污染治理等领域构建了4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二是大力引聘高层次科技人才。先后引进了谭建荣院士、李鹤林院士等为代表的5个院士团队和“高端精密仪器制造”、“新能源材料研发”等6个海外创新团队。近三年引进高端技术人才560名,其中海外高层次人才60名,1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3人入选省“万人计划”。
 三是不断加大科技奖励力度。2010年,全市用于科技进步奖励、高端技术人才奖励、优秀科技成果转化补助等支出达到700万元,发挥了有力的导向作用。


规范化科技行政服务体系


    近年来,市科技部门先后制订了《抓住历史机遇,增强市场化观念,实现科技工作运行模式创新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贯彻国家战略,促进“黄蓝”融合,努力实现科技工作率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6个科技管理机关建设的文件,连续开展和谐机关建设、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争当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排头兵等活动,构建了“1+X”工作运行模式,实行“区域创新总收益”绩效考核办法,有效增强了干部队伍的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初步实现了科技工作思想观念的“五个转变”(即变“等靠要”为“闯试冒”、变线性思维为发散思维、变孤立开展创新服务为协同开展创新服务、变“花钱”搞科技为“赚钱”搞科技、变依靠行政力量为主推动科技工作为依靠市场力量为主推动科技工作),推进科技自主创新、服务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能力得到提升。市科技局在全市政风行风社会评议中多年位居先进,荣获省级文明机关称号。2010年7月,市科技局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排头兵”先进集体。今年1月,市科技局在全省科技工作会议上作了大会发言。
  当前,黄蓝两大战略在东营重叠融合,东营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市委、市政府作出了“抢抓机遇、积极作为、率先发展”和“黄蓝融合、陆海统筹、一体发展”的决策部署,树立了 “全力奋战‘十二五’,建设黄蓝经济区,实现经济翻一番,再造一个新东营”的奋斗目标。下一步,该市将认真贯彻新型科技发展资源观,加快整合区域创新资源,积极探索自主创新运作模式,着力提升市场化运作能力,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努力推动科技工作在山东省和环渤海地区实现率先发展,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提供更有效的科技支撑。重点是加快建设“六个平台”,努力实现“六个率先突破”。一是加快建设创新人才集聚平台,率先突破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二是加快建设区域科技创新创业平台,率先突破国家大学科技园及“生态谷”。三是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平台,率先突破高新技术企业规范化跨越式发展。四是加快建设农村科技致富平台,率先突破百姓科技服务体系。五是加快建设科技中介服务平台,率先突破国家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六是加快建设规范化科技行政服务平台,率先突破科技管理模式创新。(特约记者  孙海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