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5日,山东黄海岛屿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所揭牌成立
“一核、两极、三带、三组团”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海陆空间布局总体框架。其中,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是“两极”之一。多年来,日照市围绕海洋捕捞、海水育苗、海水养殖、海洋食品、海洋化工与海洋药物、海洋运输等六大海洋产业,初步建立了相应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现有山东省海藻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鱼类食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黄海岛屿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所、日照市水产研究所、日照市海洋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海洋科技研发平台,日照港集团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侯保荣院士合作的“墩式重力海港码头钢筋混凝土结构修复技术研究”项目列入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日照昌华海产食品有限公司承担的“淡水和低值海水鱼类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列入国家攻关计划,日照市顺连海水育苗厂与中国海洋大学合作完成的“大型海藻生物技术研究及其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日照水产研究所完成的“北方中国对虾冰下越冬技术”荣获国家发明四等奖。
三大创新工程完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
“125”科技创新企业工程。培育100家创新型企业,建立2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125”科技创新企业工程,根据日照市产业基础和发展方向,有计划、有重点地支持重点海洋骨干企业,特别是海洋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提升日照市在海洋传统产业、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中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643”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工程。采取多种方式,建立“六院”(日照机械制造研究院、日照化工研究院、日照精品钢铁研究院、日照海洋工程研究院、日照虚拟科学研究院、日照农业科学研究院)、“四中心”(清大华创科技企业孵化中心、日照经济开发区高创服务中心、日照高新区科技孵化中心、日照综合技术转移中心)、“三平台”(大型仪器设备、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服务平台、科技中介机构服务平台),为日照市打造蓝色经济区提供有力支撑。
“251”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根据日照市经济发展需求,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通过创新平台引进、专项支持、企业培养、健全激励机制等多种形式,建立一支由200名博士、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组成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培养50名科技创新领军人物和10个科技创新团队,其中着重完善日照市海洋科技专家咨询委员的组织和管理机制,充分发挥专家的积极性和带动性。
三大产业集群启动蓝色引擎
今后,日照市将重点发展三大各具特色的海洋高技术产业集聚区:一是打造国内一流的海水种苗繁育与养殖产业集群,推动“国家海水鱼类研究与发展中心”建设;二是完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水产品精深加工业集群,加强水产品精深加工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建设;三是提高海藻化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利用3年左右时间,创建2-3个海洋高技术产业园或科技园,把日照市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海洋高技术研发中心和中国北方重要的海洋高技术产业中心。
海洋生物医药。(1)海洋功能食品,依托阿掖山、美佳、荣信等大型企业,加大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开发力度,延伸水产加工链;积极扶持和鼓励大型水产加工企业开发和引进海洋功能食品生产项目,在基地内形成5-10个海洋功能食品制造企业;扶持具有一定研发实力的大型水产加工企业组建企业研发中心,形成3-5个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海洋功能食品研发机构,使基地成为我省较大的海洋功能食品研发中心与生产基地。(2)海洋药物,大力发展以海洋藻类生物活性物质为主要成分的海洋药物产业,以甘露醇、褐藻酸钠、碘等海藻化工产品为主,大力发展原料药产品,巩固和扩大甘露醇大输液、医药用褐藻胶等初级医药产品的生产规模;进一步延伸海藻加工链条,通过开发藻黄素、岩藻聚糖硫酸酯、海藻EM益生菌制剂等高附加值产品,进一步增强海藻精深加工能力,使海洋藻类药物制造成为基地海藻加工业价值链的核心环节。
海洋装备制造。围绕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核心区建设,大力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研究推广现代设计技术、先进加工技术、先进制造模式等,以日照船舶工业基地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集装箱船、散货船、冷藏船、远洋捕捞船、游艇、赛艇等船型设计、制造技术和船舶修理改装技术,提高船用钢板、船用发动机、锚链等配套技术水平,逐步形成以造船为主、修船为辅、配套能力较强的产业体系。
海水综合利用与海洋能。依托华能日照电厂、日照岚山电厂和日照钢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热电联产海水淡化技术,推进大规模淡化技术的应用,建设海水综合循环利用示范工程;开展海水直接利用技术研究,推广海水预处理、防腐蚀、阻垢、防生物附着以及废水排放与后处理等关键技术,建设海水直接利用示范基地;推进海洋能利用技术开发,加快沿海风电场建设,引进潮汐能、波浪能、海洋生物质能利用等关键技术及装备,开展新型海洋能源技术示范,依托日照华冷等企业研究海水热能的高效利用技术,开发地热、海水热能空调及发电装备。
体制机制改革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
继续开展“科技兴海”活动,全面落实《日照市海洋科技创新专项计划实施方案》,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提高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
进一步加快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一是重点推进海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在继续抓好已有5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的同时,联合有关高校、科研机构与日照市企业组建先进制造、现代农业装备、精细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二是抓好企业创新载体建设。重点抓好省鱼类食品加工、省海藻加工等14个省级和60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进一步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三是抓好高层次创新平台建设。积极筹建日照海洋新能源研究院、日照精品钢铁研究院、日照工程技术研究院、国家海水鱼类研发中心、日照太阳能海水淡化研发中心。四是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加快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加快推进日照综合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建立科技创新型企业互助担保基金,筹建日照市“企业上市绿色通道”服务中心,积极争取建立科技银行。五是加快推进清大华创、高新区、经济开发区三个孵化器建设。有重点地引进一批高层次科技创新团队和孵化项目,构筑高层次创新载体。
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投入机制。争取到2012年,各级财政用于科技方面的支出增幅高于财政支出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5%以上,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活动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4%以上。
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积极鼓励、扶持有条件的单位申报和建设省级和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平台。争取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开发中心等企业创新平台增加到120家,其中国家级增加到8家左右,争取再与5家以上国内知名院校签订合作协议。
进一步完善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机制。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建立蓝色经济信息交流和合作平台,促进科技成果引进与转化。加大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专项计划的实施力度,建立一批技术集成度高、带动作用强的科技产业化示范基地(区);加快孵化器、中介服务等机构建设。到2012年,实施1000多个产学研合作项目,并积极推进项目产业化,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0%以上,发明专利申请达到申请总量的28%。
根据省委、省政府《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实施意见》的精神,日照市将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和日照市海洋经济发展的具体实际,依托百公里黄金海岸线、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和港口带动力,通过加快构建区域性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栏目热点
- 新材料领域尖兵突起——国瓷公司“年产1200吨纳米级钛酸钡电子陶瓷粉体材料”实施回眸
- 创新成就国内抗氧剂行业领航者——记山东省临沂市三丰化工有限公司
- 职教需要工业现场的真实呈现——访山东栋梁科技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蒋作栋
- 商海弄潮 鸿腾远航——记济南鸿腾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程克红
- 车架纵梁柔性制造技术:国内首创 国际领先——访济南铸造锻压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
- 泉城好水“涵思泉”——记济南涵思泉水业有限公司
- 为科研创新寻求最优“算法”——记山东省分布式计算机软件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创新团队
- 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实践——对话济南中院知识产权审判庭法官
- 倾情 博学 创新 卓越——日照市东港区科技局工作纪实
- 以科技催生一枚枚优质种蛋——访济南利民种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