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赵金菊,女,现任山东中矿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任政协招远市委员会副主席、烟台市女企业家联谊会会长。从一名普通化验员到国有大型骨干矿山企业的“一把手”,这位不平凡的女性创造了我国黄金行业四项记录:她独创了一套提高化验合格率的标准化操作办法,创造和保持了我国黄金行业首屈一指的100%化验合格率的记录;她以个人前途和命运为代价,勇挑重担,成为中国黄金行业唯一的女性董事长;她带领企业从困境中起步,经济效益平均以每年超亿元的速度递增,自2004年起连续六年位居中国黄金行业经济效益第一位;她把全部时光和精力奉献给了事业和创造,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牺牲。从1999年9月走上领导岗位至今,放弃了全部的星期天和节假日。本人先后获得山东省劳动模范、环渤海区域杰出创业女性、十佳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2008年出席了中国妇女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招远市享有中国金都的美誉,当地企业命名多用“金”字招牌,黄金企业就更不用说了。不仅企业如此,作为中矿集团的当家人,董事长赵金菊与金业的缘分似乎也是“名”中注定。
从一名普通化验员到国有大型骨干矿山企业的“一把手”,从一个弱不禁风的纤纤女子到敢闯敢干的企业改革“排头兵”,对于赵金菊,许多人不禁疑惑,是什么力量推动她在事业的道路上一路披荆斩棘?她到底有何法宝,同全体干部职工一起将一个巨额亏损的濒危国企发展成为盈利大户?作为资源性企业的当家人,她将如何带领企业寻求长远持久的二次发展?
锐意改革演绎“涅磐神话”
作为招远一个县域国有企业,在国有体制未变、规模未扩张的前提下,中矿集团运行十年来,从困境中起步,经济效益以每年超亿元的速度递增,演绎了“化腐朽为神奇”的“涅磐重生神话”。
回想当初的日子,赵金菊坦言,远没有这么轻松。2001年4月,“招金股份”负债高达9.02亿元,累计亏损2.54亿元。面对困境,干部职工队伍中却弥漫着无所谓的麻木情绪:选矿车间的男职工围成几桌打麻将、甩扑克,女职工扎成一堆嗑瓜子、织毛衣,无人照看的设备在那里空转着;翻开职工出勤表,全公司脱产人员几乎占了职工总数的一半,外雇工和施工队承包了井下所有的危险活,还有300多名工伤人员长年不上班。
“那是个让人不敢相信是金矿企业的日子,天天挖金子,却债台高筑,还发不出工资。”中矿集团员工至今忘不了当时的困境。
“欲活企业,先活人”,赵金菊对传统国有企业的弊病看得非常清楚。由北截金矿兼并招金股份后的中矿集团开始正式运行后,为迅速扭转混乱局面,赵金菊同班子成员一道,筹划改革方案,考虑生产布局,召开职工会议,安排人员分流,很少在夜里12点以前躺下休息,体重由130多斤骤减到100斤。
很快,一场在中国黄金行业中闻所未闻的大改革拉开了帷幕:
生产结构和组织机构的再造。前后共关停了9个(包括北截金矿在内)无资源前景、无安全整改价值的矿区,关停了“招金股份”11个严重亏损的实体企业,关闭了4个招待所,取消了各单位的招待费,停用了从副总、部室经理到基层单位的45部非生产用小车,精简了原“招金股份”的“八部两室一处”,取消了5个二级机关,建立了“一人多职,一职多责”的设岗模式。伴随着生产结构和组织结构的调整,1100多名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走上了生产一线。
生产工艺技术的再造。以安全、高效、低耗为目标,对采、选、氰、冶生产工艺的技术改造几乎月月进行,天天进行,消除了大量的不合理的生产环节,工艺流程“脱胎换骨”,原“招金股份”高达2.50亿元的基建工程欠账得到了弥补,停滞的生产逐步走上正规。
职工思想观念的再造。面对“招金股份”干部职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惯性,全公司从观念扭亏入手,利用班前会、座谈会、北截金矿与“招金股份”人员交流、结对帮教等形式,把北截金矿已经形成的企业文化理念根植于全体职工心中,引导干部职工“知耻而后勇”,实现思想观念和工作状态的转变。
招金股份地处有招远“金三角”之称的玲珑矿田,囊括了罗山、玲南、阜山三大金矿,社会情况十分复杂,可以说什么“人物”都有。改革必然触及到各方面的利益。特别是1100多人走向生产一线、11个实体企业的关停等措施,“砸”了少数人不劳而获的“饭碗”,“断”了部分人日进斗金的“财源”,一时间就像捅了“马蜂窝”,说情、辱骂甚至威胁随之而来。半夜三更,经常有匿名电话打到赵金菊家和办公室,问,“想死想活”;更有甚者,将电话打给她丈夫和女儿,扬言要对她“分尸”,把年幼的女儿吓得不敢出门;也有“好心人”劝她“悠着点”,给自己留条“后路”;就连赵金菊的丈夫也劝她放弃了这份苦差事,不要得罪那么多的人。
顶着诽谤、恐吓的压力,面对亲情、友情的“重围”,赵金菊犹豫过,彷徨过,也曾流过委屈的泪,但领导的信任和职工的期盼,又容不得她选择退却之路。她想,如果能以自己的荣辱得失甚至生命换来企业的新生和振兴,这种代价是值得的。天生的良知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唤起了她的斗志,驱使她勇敢地走下去。
在世俗意义上,矿山是男人的天下,矿井是女性的“禁地”。为使自己由“外行”变“内行”,原本只有高中文化的赵金菊,捧起大专院校的教科书。在生产指挥过程中,赵金菊用心观察,不耻下问,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阴暗潮湿、险象环生的井下历来被视为女性的“禁地”,而她每天几个来回,累得两腿发肿;有时患重感冒,头晕得天旋地转,挂完吊瓶,又跑到了生产一线。在2003年8月份的一次安全生产大检查中,赵金菊带领安全管理人员,从上午8时下井,直到次日凌晨3时才回到地面。
几多酸甜苦辣,几番摸爬滚打,赵金菊终于收获了丰硕的果实:公司自2001年4月份运行以来,从困境中起步,经济效益平均以每年超亿元的速度递增,从2004年起连续六年位居全国黄金行业经济效益第一名。2010年,中矿集团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动力,以产业转型为主线,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共克时艰,主要经济运行质量指标再次实现了历史性突破:销售收入达到80.70亿元,同比增长45%;实现利税20.99亿元,同比增长45.43%;实现利润19.10亿元,同比增长37.15%;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达到138.66%。十年间,公司自产黄金152.09万两,冶炼成品金460.45万两,完成工业总产值194.82亿元,销售收入214.85亿元,工业增加值100.27亿元,实现利润70.02亿元,财政贡献38.91亿元,项目建设投资31.49亿元,资产总额由合并之初的负资产增加到现在的57.45亿元。2009年和2010年,万两黄金提供地方税收超过2000万元,位居全行业之首。
科技创新打造“绿色黄金”
一直以来,资源型企业最为外界非议和诟病的就是其对环境资源的一次性利用所带来的毁灭性破坏。然而,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除了需要企业大量的资金投入外,对技术的要求也是相当之高。在大规模生产条件下,如何杜绝“三废”污染,尽最大能力降耗减排,保护环境,赵金菊董事长带领科技人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从2001年开始,中矿与东北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合作,全面启动了黄金矿山生态工业及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该项目以构建黄金矿山生态工业及循环经济链网体系为目标,按照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特征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关键技术研究为支撑,首次对黄金矿山采矿、选矿、氰化、冶炼的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关键技术进行了集成创新及工艺优化改造,获得了安全高效低贫损采矿、资源综合利用、零排放氰化工艺、绿色黄金冶炼及矿山环境治理等创新性技术成果,实现了绿色高效采矿、有价元素综合回收、生态化冶炼、“三废”的减量化与资源化,实现了烟囱不冒烟、污水不外排、噪声不扰民、废渣再利用,达到了“节矿、节水、节能、节地和循环利用”目的,促进了企业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项目实施后,年创造经济效益2.2亿元,2001年以来累计创造经济效益11亿元。2010年,中矿集团《黄金矿山循环经济及生态工业关键技术集成研究》项目分别通过了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环境保护实用技术示范工程现场评审,对全国黄金矿山循环经济建设产生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赵金菊把环境保护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瞄准生产环节中的污染源,每年投入巨资用于环保科技创新, 使采选氰冶生产全过程实现了“吃干榨净”,改善了环境质量,保证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招远是中国黄金主要产区,也是氰化尾渣的最大产地。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氰渣多元素高效捕收关键技术,氰渣一直作为廉价的硫精矿销售。为充分利用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减少和杜绝环境污染,不服输的赵金菊硬是向氰渣多元素回收这个行业前沿技术目标发起了冲刺。她先是外出考察了铜铅锌矿山的生产工艺,然后历时6个多月在北截实验室进行了大量实验。2002年,中国采金史上最早的多元素回收车间——总投资3500万元的北截金矿多元素回收车间建成投产,当年创造经济效益8000多万元,成为黄金行业的重大技术突破。2002年,中国采金史上最早的多元素回收车间——总投资3500万元的北截金矿多元素回收车间建成投产,目前年处理氰渣25万吨,回收铜金属878吨,铅金属559吨,锌金属659吨,氰化钠57.02吨,年经济效益8000多万元。该成果被评为“山东省资源综合利用示范项目”,享受免税政策支持,2008年被列为山东省节能减排工程重点推广技术。
2011年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赵金菊也为中金矿业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图画。她提出,“十二五”期间,中矿集团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动力,做强黄金主业,加快产业转型步伐,实现企业的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在过去十年的积累与沉淀之下,始终放眼未来的赵金菊将为中矿集团创造又一个新十年。(温京波)
栏目热点
- 新材料领域尖兵突起——国瓷公司“年产1200吨纳米级钛酸钡电子陶瓷粉体材料”实施回眸
- 创新成就国内抗氧剂行业领航者——记山东省临沂市三丰化工有限公司
- 职教需要工业现场的真实呈现——访山东栋梁科技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蒋作栋
- 商海弄潮 鸿腾远航——记济南鸿腾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程克红
- 车架纵梁柔性制造技术:国内首创 国际领先——访济南铸造锻压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
- 泉城好水“涵思泉”——记济南涵思泉水业有限公司
- 为科研创新寻求最优“算法”——记山东省分布式计算机软件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创新团队
- 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实践——对话济南中院知识产权审判庭法官
- 倾情 博学 创新 卓越——日照市东港区科技局工作纪实
- 以科技催生一枚枚优质种蛋——访济南利民种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