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大公司从企业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出发,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和实现清洁生产为目标,积极“转调”,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的开发应用,努力探索和实践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与效益同步发展的新路子,使企业步入了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发展轨道。
建设“一厂两区”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今年,根据招远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吸引市外金精矿来招冶炼,积极开展多元素回收,大力开发共伴生矿,跟进拓展冶炼领域,打造全国乃至世界一流的黄金冶炼生产基地”的总体要求,国大公司在战略转型和结构优化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提出并制定了“一厂两区”振兴规划的宏伟目标。
所谓“一厂”,就是投入一定资金,对现有厂区进行技术改造,提升现代化装备水平,实现产业整体升级。所谓“两区”,就是筹划建设冶炼公司自主创新工业新区和中小型生态工业园区。其中,冶炼公司自主创新工业新区10万吨/年综合利用低品位多元素项目以处理各种黄金冶炼尾渣、有色冶炼尾渣为主,年处理各种尾渣10万吨;30万吨/年含银低品位锌矿冶炼项目是一个由黄金行业向锌有色行业转型的项目,年生产优质锌锭3万吨;消化硫酸项目既是一个发展硫酸下游产业的项目,也是一个由冶炼行业向化工行业转型的项目,年消化硫酸20万吨。
国大公司“一厂两区”振兴规划,均突出“战略转型与结构优化”这一主题,计划总投资12亿元,建设周期3年。目前,园区建设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正有计划、有步骤地顺利推进,预计今年下半年可以开工建设。新区建成投产后,将增加销售收入20亿元。
发展精细冶炼 挑战综合利用极限
近年来,随着黄金矿山企业兼并重组步伐的加快,黄金冶炼原料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原料成份的复杂性也日趋明显。无论是内在发展的要求,还是外部环境的压力,都在激励着国大公司充分利用矿产资源,广泛开展资源循环利用方面的探索。在技术创新的推动下,国大公司从资源综合回收和产业链延伸入手,不断加大循环经济发展力度,挑战资源综合回收极限。
早在2004年,国大公司就利用自主研发的两段焙烧和余热发电技术,投资1.5亿元建设20万吨硫酸及6000kw/h余热发电项目,利用氰化尾渣中的硫进行制酸,将硫酸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废热,通过余热锅炉生产蒸汽并推动汽轮机发电,年可处理氰化废渣25万吨,年生产硫酸20万吨,发电3960万千瓦,副产铁红18万吨。2005年,国大公司以与捷克萨菲纳合资为突破口,投资5000万元兴建国大萨菲纳高新技术环保精炼项目,通过引进捷克先进的金银精炼及深加工技术,进行金银精炼和贵金属深加工,生产金丝、金盐、银盐、银粉等高附加值产品,进一步拉长了黄金冶炼产业链条。2007年,国大公司建成了日处理能力达1000吨的尾渣多元素综合回收工程,对冶炼尾渣中的金、银、铜、铅、锌等有价元素进行回收,对回收后的尾渣进一步处理,生产出高品位的硫精矿作为硫酸厂的原料,制酸后的烧渣经加工制作球团做成铁精砂出售给钢铁厂,为国家节约了进口铁精矿。2009年5月,国大公司总投资1.58亿元的提金尾渣综合利用项目顺利建成投产。该项目为新增建处理28万吨/年提金尾渣综合利用、化工为一体的综合回收系绕,主要技术源于公司自主产权和专利技术,多项工艺技术获得了国家和行业科技进步奖,被列入2007年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第五批国债项目。
经过持续改进和不断创新,国大公司练就了成熟的多元素回收技术,使传统黄金冶炼在企业经济效益中所占的比重不断降低,资源综合利用带来的效益不断提高,占到了公司经济效益的70%以上。
开展循环利用 从“三废”中再生资源
国大公司从再生产全过程出发,将每一套生产系统综合回收后的废渣、废气、废水作为一种再生资源来对待,通过不断探索新工艺,运用新技术,实现了从“三废”中再生资源、二次综合回收和“三废”零排放。
针对国内外冶炼废渣中含有的少量有价元素,国大通过实施提金尾渣综合利用和综合利用低品位共伴金矿两个项目,对冶炼废渣进行二次回收利用,综合回收其中的金、银、铜、硫等多种有价元素,对生产过程中废水循环利用,废气进行余热发电,废渣出售给建材厂作为原料,实现了对精矿资源实现“吃干榨净”。
为提高水的利用效益,国大公司投资500万元引进戈尔膜过滤技术,建设了一套日处理能力1500吨的污水处理系统,整个水资源经过“利用——处理——再利用——再处理——再循环”的半封闭循环,达到了“零”排放。(张敬为 刘爱华 姜明明)
栏目热点
- 新材料领域尖兵突起——国瓷公司“年产1200吨纳米级钛酸钡电子陶瓷粉体材料”实施回眸
- 创新成就国内抗氧剂行业领航者——记山东省临沂市三丰化工有限公司
- 职教需要工业现场的真实呈现——访山东栋梁科技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蒋作栋
- 商海弄潮 鸿腾远航——记济南鸿腾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程克红
- 车架纵梁柔性制造技术:国内首创 国际领先——访济南铸造锻压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
- 泉城好水“涵思泉”——记济南涵思泉水业有限公司
- 为科研创新寻求最优“算法”——记山东省分布式计算机软件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创新团队
- 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实践——对话济南中院知识产权审判庭法官
- 倾情 博学 创新 卓越——日照市东港区科技局工作纪实
- 以科技催生一枚枚优质种蛋——访济南利民种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