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首次突破2千亿元大关;
2010年济南技术合同成交额首次突破20亿元大关;
2010年济南市专利申请量再创新高,总量15519件;
济南市新添11家山东省创新型试点企业;
浪潮集团“高效能服务器和存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科技部验收……
新年伊始,济南市科技工作捷报频传。
翻阅过去的2010年,入选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被认定为国家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和首批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示范基地,成功举办第五届信博会暨第六届科交会,国家级重大新药创制平台、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高科技研究机构及园区先后落户济南,济南科技服务中心建成启用等重大科技事件闪耀着济南市科技事业在“十一五”的收官之年取得的长足进展。
追溯过去的十一五,济南市从吹响建设创新型城市号角到4年间2.2亿元资金的持续奖励扶持,从率先提出“创建创新型城市”到国家战略层面“先行先试”,再到创新驱动成为未来济南发展的重大战略,创新热潮一浪高过一浪。连续4届“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国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国软件名城创建试点城市”、“全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和“国家动漫游戏产业基地”……一个个金字招牌镶嵌在济南这块古老而又创新的大地上。
创新,已完全融入济南全城市民的血液,成为这座古老文化名城的灵魂。“创新泉城”正在显现并在新征程上健步疾行。
印记一:全城总动员 科技春天吹响“创新”号角
2006年初春,党中央、国务院和山东省委、省政府相继召开了全国、全省科学技术大会,分别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省份的重大战略部署,出台了一系列推进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的部署,作为省会城市——济南该如何破题,成为摆在济南决策者面前的一项紧迫而重大的任务。
是年1月23日,济南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创新型城市建设;4月19日,时任山东省委副书记、济南市委书记姜大明专门听取汇报,时任市长鲍志强先后两次听取市科技局关于科技大会筹备情况的汇报,并召开由67个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建设创新型城市责任部门工作会议;到5月25日,济南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科技大会,确定“到2020年之前,在全省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并作出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发布了《济南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了《济南市建设创新型城市若干政策》。
2006年全市科技大会上济南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激励企业科技创新的“高金政策”激发了企业的创新热情,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动蓬勃展开。从那时起,“创新” 号角每年都在2月举行的创新型城市建设表彰大会上响起,成为全市创新型企业和科技人员的动员令。创新从科技发展战略、产业发展战略逐渐提升为城市主导战略,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各层次的创新。
十一五期间,济南市的生产总值从1846亿元增加到385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106亿元增加到265.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3.8%和20.1%。与此相对应,济南市的各项民生指标不断飘红,在全省乃至全国博得头彩,农民人均纯收入由5480元上升到7200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5340元增至20800元。
5年里,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分别以年均24.4%的速度增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1.54%,比“十五”末提高11.42个百分点,一批千亿级主导产业、百亿级骨干企业加快成长,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协调性、持续性不断增强。
截至2010年末,济南市实现国家企业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零的突破;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7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8个,中国名牌17个,省名牌146个,驰名商标27个,著名商标219个。这些指标均比4年前增加1—6倍不等。也就是说,这些反映一个城市创新能力的主要平台和指标,60%以上是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旗帜下完成的。
印记二:“创推委”在行动 “六大体系”系统推进全城共创
2006年10月12日,济南市成立创新型城市建设推进委员会,由市主要领导任主任,市发改委、经委、科技局、财政局、质监局、工商局等14个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任成员,下设常设机构济南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推进委员会办公室。
2010年,又调整充实了创新委成员单位,增加了商务、金融、税收等方面的主管部门,增加为18个。建立健全了成员单位联络员工作机制,充实了联络员队伍。所辖高新区、各县(市)区均建立创新委。市创新委决策重大事项、联络员会议协调具体任务、办公室衔接统筹、部门及县(市)区协作互动的工作机制运行更加顺畅高效。
组织建构只是“六大体系”之一,另外还有评价、规划、责任、政策、创新等方面。
——政策体系:2006年,济南市委、市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和规范性文件,并根据实际情况在2008年进行了创新修改。2010年,为加快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济南市又出台了《关于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意见》、《济南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发展规划(2010—2015年)》、《济南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若干政策》等文件,将多项创新要素进行了有效整合。
——规划体系:2007年,由市发改委牵头,制定了《济南市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市科技局等多个部门配套制定了11个子规划。2010年初,市发改委、科技局联合制定了《济南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发展规划》。在科技部指导下,济南市充分征求各方面专家意见,于6月初形成了《济南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科学设定发展目标,并从思路、内容、任务、措施等各个方面做出系统安排。
——评价、责任体系:2007年初出台《济南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济南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县市区、高新区考核办法(暂行)》,设置了包括科技投入、技术比重、名牌产品、技术中心、专利等在内的44个监测指标,严格领导干部考核,强化政策跟踪问效,连续三年对县区开展考评,并将其中的关键指标纳入全市科学发展绩效考核体系中。
——创新主体体系:重点实施“专利、品牌、商标、标准”战略,建立了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创新主体体系,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推进了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步伐。
在当年召开的推委会首次全体会议上,推委会主任、时任济南市市长鲍志强开宗明义:推委会是领导机构,不是协调机构;其办公室是常设机构,不是临时机构。正是这次全体会议,明确了推委会的“领导”和“常设”定位,使“推委会”有别于其他协调小组和临时机构,从务虚的印象转变为务实的形象。这次会议不仅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6个体系建设,把实施细则分为三个文件,还把相关的15项任务确定目标和进度,分解到各个部门,使推委会彰显高效务实之风。
从那以后,济南市的创新型城市建设,不仅仅只是市委、市政府作决定,科技部门孤军奋战,而是集全市诸多部门的智慧群策群力,共同携手。
正是有了“六大体系”的系统推进,济南市创新型城市建设走的“顺风顺水”。
当时作为济南市的“国内首创”,经过实践证明,现在称之为“济南模式”当之无愧。
政策体系有效地引导县市区创新工作深入开展和企业创新制度不断完善。高新区、历下区、历城区、市中区、槐荫区、长清区等先后出台了创新型城区建设的配套政策,其中,高新区出台了《济南高新区管委会关于加快创新创业发展的若干规定》,累计兑现奖励资金5000多万元。历下区、历城区分别出台了创新型城区建设规划及专业分规划。高新区、各县(市)区围绕创新型城市建设积极开展工作,创新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在政策的引导激励下,浪潮集团两年间先后制定了《浪潮集团技术创新奖励办法》、《浪潮集团标准与专利奖励办法》、《浪潮集团专利管理及奖励办法》,每年的奖励金额达到1000万元。
印记三: 创新“加速度” 史无前例5600万到持续“大手笔”
2007年2月2日召开的全市科技进步表彰暨创新型城市建设大会上,济南市委、市政府史无前例地拿出5600万元对自主创新进行了重奖,成为当时的重磅新闻。
奖励大会之后,奖金能否兑现,今后重奖能否持续?不少企业产生疑问。而就在一年之后,2008年2月22日,济南市再次拿出6500多万元表彰奖励在科技进步事业和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又一次大手笔推进自主创新和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大举措,彰显了市委、市政府重视科技、尊重人才、崇尚创新、追求创新的魄力和决心。从2007年到2010年,济南市已连续四次召开全市科技进步表彰暨创新型城市建设大会,先后兑现若干政策奖励资金总额分别为5635万元、6553万元、4534万元、5332万元,总额超过2.2亿元。共涉及16个大类,988项。“奖励金额之大、范围之广,开国内同类城市之先河。”一企业负责人说。
济南市“大手笔”的激励措施调动广大科技人才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的创新热情和献身科技事业的积极性,产生了很好地社会效应。自2006年以来,济南市共拿下国家、省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100项,争取国家、省经费支持7.5亿余元。浪潮万亿次超级计算机、重汽重卡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取得重要突破,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850项,获国家科技奖励29项、省科技奖励983项。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四项指标连续五年位居全省第一,万人专利申请量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五位,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居第四位。
印记四:创新泉城初现 累累硕果促济南华丽蜕变
十一五以来,济南市9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建立了技术中心或各类研发机构,建成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04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1家。重汽获准组建“国家重型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浪潮“高效能服务器和存储技术实验室”成为首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力诺成立首个国家级“太阳能光热利用企业技术中心”,齐鲁制药获批建设“哺乳动物细胞高效表达国家工程实验室”。
从2006年1月率先提出“创建创新型城市”,到2010年1月进入国家战略层面“先行先试”,经济结构从工业主导到高新技术主导,4年间,创新使老工业城市济南实现了发展模式的华丽转身。创新活动丰富,创新活力迸发,“创新泉城”初露峥嵘。
到2010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063.96亿元,五年间先后跨上1千亿、2千亿两个台阶,较“十五”末增长了1.95倍。目前全市软件服务业、太阳能产业总收入占到全省67%和50%以上;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93家,居全省第一。运用高新技术嫁接改造的传统企业焕发出勃勃生机,新产品开发周期平均缩短45%,平均年销售收入增长37%。
“十一五”期间,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国家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大平台等落户济南。2010年,济南成为全国第8个国家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进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前列。
5年来,70%以上规模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合作关系。建立了交通软件、电力软件、软件出口外包等8大专业化的产业技术联盟和5个国家级、7个省级技术创新联盟。设立了“济南市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和“高校院所自主创新计划”、“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创业计划”。加入世界科技城市联盟,成功打造了信博会和科交会两大平台,累计签约重要项目或达成合作协议1000余项,形成了具有济南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5年间,越来越多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技项目屡屡获得奖励、扶持,走向市场惠及民生。在去年获奖项目中,医疗卫生、城市建设、环境保护、食品安全以及农业领域的项目有61项,占获奖项目总数的52.1%。
经过“十一五”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实践,济南的决策者清醒地认识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必须依靠科技支撑和引领。
2010年12月7日,济南市委九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济南市委关于制定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创新型城市基本建成”成为“十二五”时期济南市的六项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
在前不久结束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创新驱动确立为未来济南发展的四大战略之一。
“十二五”,把一个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摆在济南面前,也把一幅创新型城市的美丽画卷展现在济南面前。按照2010年2月23日济南市政府颁发的《济南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发展规划(2010—2015年)》,到2015年,济南将在全省率先建成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资源聚集、创新效率高、创新效益好、创新辐射面广和引领示范作用强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力争在科技进步贡献率、战略性新兴产业总收入、经济结构调整、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服务体系建设、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度、社会事业创新发展、创新人才建设、创新机制环境、城市承载能力等10个方面取得突破。
如今,创新巨轮再次扬帆起航,一个崭新的“创新泉城”正向我们走来,让我们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