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一个时期全市科技工作应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基本取向,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把创新作为推动省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突破口,努力实现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全面提升省会核心竞争力。主要目标任务是,力争到2015年: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培育市级以上创新型企业100家,各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500家以上,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30个。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3%以上。万人专利申请量达30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数量跨入全国前列。高新技术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比重达6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以上。
——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00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中国软件名城”建设初具规模,全市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整体规模和自主创新能力位居国内前列;在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重点突破100项关键技术,生物、信息、新能源、新材料、高技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500亿元。进一步运用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传统产业全面提升。科技成为低碳经济重要推动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大的成效。
——区域创新体系更加完善。组建省级以上技术创新联盟20个,博士后工作站20个,各级生产力机构40个以上。实施标志性产学研工程项目100个,新建产学研中试基地50处。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100家。新建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融资机构达到10家以上。
——人才环境更加良好。两院院士或相当层次创新人才达15名,海内外创业领军人才150名,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350名、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700人,万人拥有高技能人才350人。实施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形成10个具有冲击国际一流水平、创新能力突出的创新团队,30个学术技术水平处于国内前沿、在省内具有突出地位的创新团队。
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依靠科技进步,重点在支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实现突破。坚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化发展路子,着眼“创新、低碳、高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打造富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高端企业、创新产品,使新兴高端产业孕育生机、蓄足后劲、快速发展。要认真制定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从核心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到骨干企业培育、产品创新开发,集中科技资源配置,促使各类优质资源主要向新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倾斜。以自主创新重大专项和科技计划为牵引,布局建设一批科技研发平台,打造创新梯队,集中突破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提高技术含量和产业化水平,带动新兴产业向更高层次迈进。同时,立足技术和市场需求,努力突破关键环节,着力打造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链条向两端延伸,提升新兴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水平。到2015年,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过百亿元的企业达7家,50亿元的12家,10亿元的20家,过亿元的80家。实现到2012年和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分别比2009年翻一番和翻两番的目标。
(二)依靠科技进步,重点在支撑传统产业提升改造上实现突破。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重点支持制造业企业加快新品开发,通过产品持续更新、工艺升级和功能提升,赢得新的发展。引导一批传统骨干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实现从传统产业走向新兴产业、从“草根”创业走向“高端”创新。坚持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充分发挥软件产业对传统制造业的提升倍增作用,广泛推广CAD/CAM、ERP等软件在企业中的应用,培养重汽、二机床等一批示范企业。支持传统企业、老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不同形式的研发机构,使其尽快拥有更多的关键核心技术,提升竞争力,带动传统产业整体升级。
(三)依靠科技进步,重点在发展低碳经济上实现突破。要积极推动能源结构调整,扩大低碳能源利用,组织实施好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项目,推广太阳能光热与建筑一体化和地源热泵技术应用。重点以力诺、晟朗为龙头,围绕硅单晶、多晶、砷化镓等光伏电池材料及技术开发,培育开发太阳能热发电技术。以力诺、桑乐、金洲科瑞等为重点,开展可再生能源在建筑物利用技术的研究,加快建筑节能一体化进程。支持鲁电电器、迪生电子、泓奥科技、慧敏科技等节能技术产品的开发应用。抓好国家“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积极扩大清洁能源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应用范围。不断壮大循环经济发展规模,支持济钢、山水、复强动力等企业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重点实施好国家水专项、省秸杆综合利用重大专项等一批节能减排项目,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努力在推进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及生态保护发展等方面作出积极贡献。
(四)依靠科技进步,重点在支撑发展现代服务业上实现突破。结合我市实际和行业特点,认真开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科技支撑研究。要重点支持高端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文化旅游、数字传媒等产业快速发展。要加快推进“三网”融合,突出发展软件、服务外包、动漫游戏、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量子通信等产业,加快“中国软件名城”、“动漫泉城”、“数字泉城”建设,打造服务外包基地,到2015年,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左右。要加强现代物流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建设一批物流信息和技术平台,为我市商贸物流、制造业产业链物流和航空物流快速发展提供支撑。要积极推动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介组织、投融资机构等社会力量建立现代服务业产业联盟和产业促进机构,共同参与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形成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
(五)依靠科技进步,重点在支撑发展现代农业上实现突破。围绕都市农业,着力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积极支持新组建的济南农科院开展农业科研活动。加强在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等领域的科技创新。组织实施良种工程,重点扶持粮食、蔬菜、林果、畜牧、花卉等良种示范园区和基地,逐步形成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龙头企业和农户有机结合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机制。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对科技特派员工作的支持力度,将大批有特长的优秀科技人才引入农村建设,服务“三农”。深化实施“十百千”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富民强县、新农村建设科技试点、星火计划等一系列科技产业化项目,在全市重点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品种,发展壮大区域特色农业产业。与农业等有关部门一起,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注重农业信息化的推广应用,进一步完善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高信息普及水平,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推动农业信息收集整理的规范化、标准化,提高信息的实用性。
(六)依靠科技进步,重点在支撑科技园区建设上实现突破。着力支持高新区发展壮大新光源、新装备、新能源、新信息、新医药、新材料产业,不断扩大产业经济总量,提高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在产业推进过程中,尤其要重点支持半导体照明、风电、新能源汽车、量子通讯的发展,实现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轨,打造低碳经济隆起带。要聚集各类科技资源,聚焦突破有限目标,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努力把齐鲁软件园、山东大学科技园、浪潮科技园以及浪潮光电、鲁能电器、北车风电等一批创新园区培育成为特色高端产业的摇篮。要加快创新型和技术先进型企业的培育。加强政策扶持,组建企业联盟,推进企业上市,实施品牌战略,推动重点企业实现裂变式、聚变式增长,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行业话语权的高端企业,实现高端企业集群化发展。对高成长性的中小型科技企业,促其发展精尖产品,占领高端市场,提升企业品质,打造发展优势,成为行业领跑者和带头羊,培育一批小而精、小而强的企业群体和一批具有全国乃至国际领先水平的产品集群。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培育市级以上创新型企业100家,各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500家以上,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30个。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3%以上。万人专利申请量达30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数量跨入全国前列。高新技术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比重达6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以上。
——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00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中国软件名城”建设初具规模,全市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整体规模和自主创新能力位居国内前列;在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重点突破100项关键技术,生物、信息、新能源、新材料、高技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500亿元。进一步运用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传统产业全面提升。科技成为低碳经济重要推动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大的成效。
——区域创新体系更加完善。组建省级以上技术创新联盟20个,博士后工作站20个,各级生产力机构40个以上。实施标志性产学研工程项目100个,新建产学研中试基地50处。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100家。新建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融资机构达到10家以上。
——人才环境更加良好。两院院士或相当层次创新人才达15名,海内外创业领军人才150名,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350名、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700人,万人拥有高技能人才350人。实施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形成10个具有冲击国际一流水平、创新能力突出的创新团队,30个学术技术水平处于国内前沿、在省内具有突出地位的创新团队。
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依靠科技进步,重点在支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实现突破。坚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化发展路子,着眼“创新、低碳、高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打造富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高端企业、创新产品,使新兴高端产业孕育生机、蓄足后劲、快速发展。要认真制定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从核心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到骨干企业培育、产品创新开发,集中科技资源配置,促使各类优质资源主要向新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倾斜。以自主创新重大专项和科技计划为牵引,布局建设一批科技研发平台,打造创新梯队,集中突破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提高技术含量和产业化水平,带动新兴产业向更高层次迈进。同时,立足技术和市场需求,努力突破关键环节,着力打造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链条向两端延伸,提升新兴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水平。到2015年,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过百亿元的企业达7家,50亿元的12家,10亿元的20家,过亿元的80家。实现到2012年和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分别比2009年翻一番和翻两番的目标。
(二)依靠科技进步,重点在支撑传统产业提升改造上实现突破。要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重点支持制造业企业加快新品开发,通过产品持续更新、工艺升级和功能提升,赢得新的发展。引导一批传统骨干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实现从传统产业走向新兴产业、从“草根”创业走向“高端”创新。坚持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充分发挥软件产业对传统制造业的提升倍增作用,广泛推广CAD/CAM、ERP等软件在企业中的应用,培养重汽、二机床等一批示范企业。支持传统企业、老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不同形式的研发机构,使其尽快拥有更多的关键核心技术,提升竞争力,带动传统产业整体升级。
(三)依靠科技进步,重点在发展低碳经济上实现突破。要积极推动能源结构调整,扩大低碳能源利用,组织实施好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项目,推广太阳能光热与建筑一体化和地源热泵技术应用。重点以力诺、晟朗为龙头,围绕硅单晶、多晶、砷化镓等光伏电池材料及技术开发,培育开发太阳能热发电技术。以力诺、桑乐、金洲科瑞等为重点,开展可再生能源在建筑物利用技术的研究,加快建筑节能一体化进程。支持鲁电电器、迪生电子、泓奥科技、慧敏科技等节能技术产品的开发应用。抓好国家“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积极扩大清洁能源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应用范围。不断壮大循环经济发展规模,支持济钢、山水、复强动力等企业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重点实施好国家水专项、省秸杆综合利用重大专项等一批节能减排项目,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努力在推进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及生态保护发展等方面作出积极贡献。
(四)依靠科技进步,重点在支撑发展现代服务业上实现突破。结合我市实际和行业特点,认真开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科技支撑研究。要重点支持高端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文化旅游、数字传媒等产业快速发展。要加快推进“三网”融合,突出发展软件、服务外包、动漫游戏、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量子通信等产业,加快“中国软件名城”、“动漫泉城”、“数字泉城”建设,打造服务外包基地,到2015年,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左右。要加强现代物流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建设一批物流信息和技术平台,为我市商贸物流、制造业产业链物流和航空物流快速发展提供支撑。要积极推动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介组织、投融资机构等社会力量建立现代服务业产业联盟和产业促进机构,共同参与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形成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
(五)依靠科技进步,重点在支撑发展现代农业上实现突破。围绕都市农业,着力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积极支持新组建的济南农科院开展农业科研活动。加强在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等领域的科技创新。组织实施良种工程,重点扶持粮食、蔬菜、林果、畜牧、花卉等良种示范园区和基地,逐步形成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龙头企业和农户有机结合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机制。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对科技特派员工作的支持力度,将大批有特长的优秀科技人才引入农村建设,服务“三农”。深化实施“十百千”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富民强县、新农村建设科技试点、星火计划等一系列科技产业化项目,在全市重点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品种,发展壮大区域特色农业产业。与农业等有关部门一起,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注重农业信息化的推广应用,进一步完善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提高信息普及水平,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制度,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推动农业信息收集整理的规范化、标准化,提高信息的实用性。
(六)依靠科技进步,重点在支撑科技园区建设上实现突破。着力支持高新区发展壮大新光源、新装备、新能源、新信息、新医药、新材料产业,不断扩大产业经济总量,提高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在产业推进过程中,尤其要重点支持半导体照明、风电、新能源汽车、量子通讯的发展,实现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轨,打造低碳经济隆起带。要聚集各类科技资源,聚焦突破有限目标,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努力把齐鲁软件园、山东大学科技园、浪潮科技园以及浪潮光电、鲁能电器、北车风电等一批创新园区培育成为特色高端产业的摇篮。要加快创新型和技术先进型企业的培育。加强政策扶持,组建企业联盟,推进企业上市,实施品牌战略,推动重点企业实现裂变式、聚变式增长,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行业话语权的高端企业,实现高端企业集群化发展。对高成长性的中小型科技企业,促其发展精尖产品,占领高端市场,提升企业品质,打造发展优势,成为行业领跑者和带头羊,培育一批小而精、小而强的企业群体和一批具有全国乃至国际领先水平的产品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