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诚恒为先,汇四方源泉,集千秋众长,创卓越业绩。”正是秉承着这样的企业理念,海汇集团始终坚持“务实高效、团结奋进、自强不息、创新发展”的企业精神和“大刀阔斧、雷厉风行、真抓实干、勇于负责”的工作作风,以市场为向导,以管理增效益,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促发展,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创新发展之路。
海汇集团是集节能环保机械制造、环境工程技术、生物化工、新型建材、旅游服务、贸易及物流等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总资产31.7亿元,拥有20多个子公司,员工3000余名,是日照市莒县十大企业(集团)之一,连续多年被确定为日照市重点骨干企业。集团核心企业海汇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山东省首批创新型企业、山东省环保产业骨干企业、中国专利山东明星企业,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导产品为除尘设备、脱硫除尘设备、污水处理设备、各类输送设备、破碎粉磨设备、特钢铸造等七大系列100多个品种,年制造能力56万吨。其中,海汇牌脱硫除尘器、海汇牌袋式除尘器、海汇牌破碎机为“山东名牌产品”,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以其完善的质保体系、健全的营销网络和优良的售后服务得到了国内外客户的广泛认可。
近年来,海汇集团先后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状”、“中国百佳创新企业”、“山东省管理创新十佳示范企业”、“山东省质量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搭建科技平台加大创新投入
在发展过程中,海汇集团始终把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作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举措,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强化研发平台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平台建设扎实推进。集团建有山东省重点企业技术中心、日照市企业重点实验室、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是省科技厅批准的“破碎与粉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业输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依托单位,是山东省首批创新型企业和山东省首批创新方法试点企业,是清华大学项目研发基地、济南大学产学研基地和青岛大学阻燃材料中试基地。2010年,集团成功申请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联合认定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今后的技术创新工作搭建了良好的科研平台。
科技团队建设卓有成效。人才是科技生产力最核心、最活跃的因素,也是科技创新决定性的因素。集团自成立以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种好梧桐树才招凤凰来”的人才发展理念,实施“人才强企”战略,通过有效机制与制度保障,培养和汇聚了一批帅才、将才,造就了一批科研带头人,形成了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善于创新、勇于创业的科技企业家和技术人才的创新团队。截至目前,公司高管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75%,中级以上职称人员96人(其中高级以上职称14人),理工类专业人才占78%;企业员工队伍中,研究生以上占总人数的3.2%,本科以上学历占总人数的12%,大专以上学历占总人数的30%。
企业科研专项效果显著。集团公司设立企业科研专项经费,并实行财务单支单列、独立核算,明确了科技工作者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享有的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工作量计算与补贴、生活待遇、岗位待遇等权利与义务。通过组织、硬件、经费等方面的有力推动,确保企业在科技创新工作方面定位清晰、硬件基础雄厚、科研专项经费充裕、分配管理清晰,充分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技创新的积极性,重大科技项目的研发能力不断提高,有力支撑了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稳步、有序的开展。
科技创新目标逐渐明确。近年来,公司立足环保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搭建技术创新高地、知识产权高地和资源共享平台,通过实施产品(服务)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等多种模式,公司科技创新体系得以极大地完善和提高。一是开发高性能、低排放的低噪音发电机组,积极适应日益严格的国际环保标准要求;二是加强机械、电气、材料等技术的结合,研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紧缺的高技术产品;三是实现产品更新换代,将老系列产品转向代表下一代技术水平的新型产品。研发目标的科学定位为集团公司的科技创新工作明确了方向。
推动产学研结合建设创新体系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全面推进企业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是建设创新型企业的关键环节。
产学研合作推动技术进步。近年来,集团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和对外技术交流活动,充分利用外出参加培训、行业会展、技术研讨交流会等机会组织对外技术交流,每年200余人次以上,每年来集团从事研发和技术交流的外部专家达到40人次以上。2008年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发的HNT型除尘脱硫一体化设备研究项目被列入全国环保重点实用新技术,现已应用200余台套;与天津大学环境工程学院联合开发的脱硫制酸工艺装备研究项目,2008年被列为山东省高新技术自主创新工程专项计划,电渗透污泥高干脱水及资源化处理处置项目被列入国家863计划备选项目;与山东省建材工业设计研究院合作开发的超细矿渣微粉磨填补省内空白,主要用于钢铁厂高炉废渣资源化利用,2006年获得“全国百佳创新产品”奖。
产学研合作推动成果转化。公司立足于全省乃至全国的环保、矿山机械产业现状,建立了“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坚持走“产、学、研、用”的道路,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人才合作思路,先后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山东大学、济南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青岛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校建立技术联盟,聘请专家教授每年定期到公司进行技术攻关指导、培训等工作,并联合开展科技创新创业,联合申报各级各类重大科技项目,共建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研究开发机构等,加速科技成果在企业中的推广和应用。
提升产学研合作层次。集团公司注重在引进技术的同时招才引智,指导企业通过“星期天”工程师、电话咨询指导、科技顾问、定期到厂、长年驻厂等多种形式,多措并举,积极引进人才。在合作方式、利益分配上,尽可能多地考虑科技人才的利益,建立了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专家顾问制度、与高校院所联系会商制度、高校派员莅临企业指导与企业派员到高校进修的人员互派制度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充分调动了科技人才服务海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集团还十分注重重点项目重点推进,专门组建了一套工作班子对技术含量高、投资规模大、市场前景好的产学研合作项目进行协调、推进和服务。
狠抓专利申请推进成果转化
近年来,集团专利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从无到有,由少到多,从追求数量到追求质量,一年一个台阶。截止到2010年底,共获得专利权89件,其中发明专利12件,被评为中国专利山东明星企业和日照市专利示范企业。随着公司专利技术的保护和转化,专利产品的销售额成逐年以10%的速度递增,截止到2010年底,公司专利产品的销售额占到公司总销售额的45%以上。
在专利工作方面,海汇集团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一是建立健全以技术副总裁为首,集团技术中心知识产权办公室为主管,集团下属各相关部门和专业公司专利专、兼职管理员共同参与的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专利管理网络。二是建立较为完善的专利管理制度,重视专利培训,研发部门专利意识大大增强。三是制定相关规程,尽力规避企业生产经营环节中可能出现的专利侵权风险。四是制定专利奖励办法,集思广益,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海汇集团科技创新大事记
2005年8月,山东省经经济贸易委员会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2006年9月,山东省科技厅批准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2006年10月,山东省科技厅批准设立山东省破碎与粉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07年5月,山东省知识产权局认定为中国专利山东明星企业;
2008年7月,烟气脱硫制酸工艺设备研制列入山东省2008年高新技术自主创新工程专项;
2008年8月,批准设立日照市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08年12月,山东省首批创新型试点企业;
2008年12,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2009年1月,山东省首台套技术装备企业;
2009年3月,HNT系列脱硫除尘一体化设备研究列入山东省重大专项;
2009年4月,破碎粉磨工程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开发获日照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0年10月,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2010年12月,HNT脱硫除尘一体化设备列入山东省100项节能减排主推技术和装备;
2010年12月,山东省首批创新型企业;
2011年01月,HNT系列脱硫除尘一体化设备研究通过山东省重大专项验收组验收。
栏目热点
- 新材料领域尖兵突起——国瓷公司“年产1200吨纳米级钛酸钡电子陶瓷粉体材料”实施回眸
- 创新成就国内抗氧剂行业领航者——记山东省临沂市三丰化工有限公司
- 职教需要工业现场的真实呈现——访山东栋梁科技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蒋作栋
- 商海弄潮 鸿腾远航——记济南鸿腾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程克红
- 车架纵梁柔性制造技术:国内首创 国际领先——访济南铸造锻压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
- 泉城好水“涵思泉”——记济南涵思泉水业有限公司
- 为科研创新寻求最优“算法”——记山东省分布式计算机软件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创新团队
- 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实践——对话济南中院知识产权审判庭法官
- 倾情 博学 创新 卓越——日照市东港区科技局工作纪实
- 以科技催生一枚枚优质种蛋——访济南利民种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