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产业“舞”都市——济南市历城区以农业产业化促进城乡一体化
历城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农业产业化现场会
作为济南市重要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历城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大力发展城市经济”的新战略,按照以城市统领农村、以城市带动农村的思路,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体统筹规划,着力打破城乡分割和区域封闭,积极推进城乡优势互补、交融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农业产业化经营是都市现代农业接“二”(工业)连“三”(服务业)、促进全区农业融进省城城市经济,加快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历城区大力转方式,调结构,全力打造林果、蔬菜、花木、奶牛四大支柱产业,着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丰硕成果,连续三年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农业产业化工作先进区”。
近年来,历城区紧紧围绕为省城和省城市民提供安全、优质、鲜活、特色的农副产品,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屏障,提供休闲观光和体验农业的场所,提供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大目标,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呈现出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拓宽、产业链条拉长、带动能力增强的良好发展趋势,产业化经营进入了快速协调发展的新阶段,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达到了城乡居民“两高兴、两满意”的良好效果。
组织+机制 奠定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
农业产业化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从实质上来说,农业产业化就是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是对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变革,能够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加速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据介绍,历城区委、区政府按照济南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统一部署,专门成立了以分管农业的副区长为组长、以区农业局局长樊庆德为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的历城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领导小组,工作组涵盖了区农办、财政局、发改局等单位,加强了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组织领导,保证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整体推进。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该区出台了《关于扶持发展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为全区农业产业化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同时还制定了《历城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纲要》,确定了全区重点发展的主导产品、主导产业,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便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施重点突破,有效地促进了全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
历城区于2006年便在全市成立了第一家农业龙头企业协会,打造了龙头企业发展的新平台,较好地解决了各街镇间龙头企业发展不平衡、管理体制不完善、存在市场分割现象及因企业行业自律性差导致无序竞争等问题,农业龙头企业的生产管理得到进一步规范,规模得到了快速膨胀。
在资金问题上,历城区先后多次组织龙头企业与银行召开银企对接会,为银企间的合作穿针引线,创造条件,先后帮助德馨斋、维尔康、正大等公司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得到了政策性贷款,解决了他们的融资难题,促进了企业快速发展。
目前,历城区以重点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建立扩大农产品批发市场、规范发展各类合作组织为重点,着力强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大力推行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的认证。全区农业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成群、标准化生产配套、中介组织成网、销售市场齐全的产业化经营体系。
龙头+基地 充实农业产业化发展内涵
近几年来,历城区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把产业化经营作为农业建设带全局性、方向性大事来抓”的工作要求,坚持“一抓四带创名优”,牢固树立“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农民、就是发展产业化”的理念,紧紧围绕全区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一手培育本土化龙头企业,一手引进有竞争优势、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强力夯实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显著成效。
历城区农业龙头企业主要从事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运销等业务,到2009年底,全区共引进、培育了年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76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500万的有50多家,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值达10.74亿元,年销售收入总额达29.68亿元。全区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5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8家),总数居济南市第一位。
据济南华鲁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克胜介绍,该公司以农产品深加工为核心业务,坚持以“用科技创造绿色,做龙头带动三农”为公司发展理念,按照“以企业为龙头,以基地为基础,以签约农户为支柱,以农民合作社为接口”的发展模式和三盟两链的新机制,现已发展了黄巢、窝铺、闫家、李家塘、柳埠5个基地,加盟农户1万户,拥有2.25万亩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6000亩绿色食品生产基地,3800亩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公司现有板栗、核桃、小杂粮、烟熏香料、核桃油、板栗仁等9个同时认证的AA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先后被评为“济南市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济南市高新技术企业”,“山东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省级先进龙头企业”,山东省“骨干龙头企业”,其中,公司的重点项目——核桃油项目被列入国家“星火计划”项目。
根据区情实际,历城区确定了在南部山区重点发展林果业,东部平原重点发展设施农业、花卉苗木种植和奶牛养殖,近郊地区重点发展农产品物流和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了与资源优势相适应的区域产业布局。同时,用现代农业经营理念和生产模式对传统产业进行提升改造,大力实施农业结构调整,推进优势产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全区80%以上的农户纳入了产业化经营范畴,年户均增收近3000元。目前,全区蔬菜、林果、花木、奶牛四大主导产业规模和效益显著提升,各产业生产基地规模分别达到32万亩、48万亩、5.5万亩和3.77万头,分别实现产值8亿元、9亿元、3亿元和12亿元,大大丰富了省城市民的“菜蓝子”、“果盘子”、“花园子”、“奶箱子”,优化了全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结构,充实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内涵,提升了农业经济效益。
据董家镇张而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赵顺桂介绍,该村草莓种植基地在原有3000亩草莓基地的基础上又栽种了樱桃400亩,完善提升大棚150个,建设了集采摘草莓、樱桃、油桃、洋香瓜,小型西瓜、无籽西瓜等高档瓜果于一体的采摘园1500亩,采摘期从原来的12月中旬至5月中旬,延长至8月中旬。城乡居民于当年12月至次年3月可采摘草莓,4月份可采摘草莓和洋香瓜,5月份可采草莓洋香瓜、西瓜、樱桃,6月份可采摘洋香瓜和西瓜……在该采摘园一年三季可品尝基地生产的高档绿色食品。同时,张而草莓种植基地还围绕“突出草莓特色,建设现代都市农业”的总体构想和“两园区带基地”(优质果品采摘体验园、草莓科技文化园)规划,坚持优质产品提供与观光采摘并重,深化草莓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扩规模、提档次、上水平,打造济南近郊都市农业新亮点。
品牌+市场 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历城区要求辖区内各龙头企业、合作社、园区、基地不断增强名牌意识,鼓励支持他们积极创建名牌产品,努力提升农产品的品牌档次。目前,历城区有1个产品被评为地理标志产品,有2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有1个品牌被评为“中华老字号”,有8个产品被评为山东省名牌产品,有2件商标被评为山东省著名商标,有4个系列的农产品曾被认定为第十一届全运会指定农产品。此外,该区还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把提高农产品质量作为创建品牌的前提,在全区范围内大力实施标准化工程,开展农产品强制认证,要求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特色品牌基地和主导产品都必须通过“三品”认证且都要有注册商标,全区总计认证有机食品10个、绿色食品28个、无公害农产品73个,共有50余个农产品注册了自有商标。
据山东锦秀源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作为历城区培育的本地企业,公司拥有多处高标准绿色、无公害果品生产基地,总认证面积达2547公顷。其中“锦秀源”系列果品中有11个产品通过无公害认证、7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大红灯樱桃”、“红荷包杏”、“大红袍花椒”、“秀丰梨”4个产品获得“山东省名牌产品”称号,“红富士苹果”和“黄金梨”2个产品获“2008奥运推荐果品”称号。目前,公司与山东省内银座超市等多家大型连锁超市保持着密切稳固的合作关系。另外,公司产品均已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历城区还充分利用地处省城近郊的特殊区位优势,围绕泉城市民的生活需求,坚持“服务城市、致富农民”的工作方针,加快市场体系建设,规划建设了一批设施配套、功能完善、运行规范的农产品市场,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目前,全区年交易额5000万元以上的市场达到10处,年交易总额220余亿元,形成了以七里堡蔬菜、维尔康肉类水产、盖世农贸等综合批发市场为龙头,以柳埠干果、锦绣川鲜果、唐王蔬菜等专业批发市场等为骨干,以众多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专营区、专卖店为基础的三级市场营销网络,形成了布局合理,辐射带动力强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此外,该区积极组织龙头企业参加了在北京、深圳、长春、上海等地举办的各类农展会,每年举办“历城区旅游暨绿色农产品展示招商会”,促进农副产品进工厂、进社区、进学校,实现了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产品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收效显著。
近年来,历城区坚持用现代农业经营理念和生产模式对传统产业进行提升改造,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化发展思路,大力实施农业结构调整,推进优势产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农业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产业化经营水平日益提高,大大提高了全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龙头产业“舞”都市效果突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