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地频频爆出食品安全问题,染色馒头、瘦肉精、牛肉膏、西瓜膨大剂等都在考验着普通百姓的心理承受能力。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究竟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放心地吃,已成为普通百姓的一大困惑。
科技的发展使食品的检测方法和技术标准发生了变化,从而使人们得以发现越来越多的食品隐患,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大大提高,对食品的信任度大幅降低。
科学看待添加剂 不能因“剂”废食
“加点牛肉膏,就可以变成牛肉味。”近期,“牛肉膏”、“染色馒头”、“瘦肉精”等食品安全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谈到食品安全问题,很多人首先将矛头直指食品添加剂。在一部分人心目中,食品添加剂已经成为食品不安全的代名词。有些地区甚至已经出台规定,要求购买食品添加剂实行实名制,可见人们对于食品添加剂的不信任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据了解,我国早在1981年就推出了食品添加剂国家标准,但是由于部分商家因受到利益的驱使而忽略消费者权益,加之很多从业人员甚至不知道食品添加剂还有标准,使得滥用食品添加剂的现象层见叠出。滥用食品添加剂对我国食品安全造成了一系列隐患,使得百姓谈“剂”色变。
食品添加剂在我们日常食品中随处可见。卤水点豆腐是我国西汉时期的发明,卤水就是一种食品凝固剂;现在流行的木糖醇口香糖,木糖醇是甜味剂;维生素A、B属于营养强化剂,维生素C是抗氧化剂;发面用的酵母是膨松剂,碱面是酸度调节剂;菜肴中用的味精是增味剂。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是食品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食品生产日益社会化和规模化的今天,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工业而言已不可或缺,它被誉为现代食品工业的灵魂,因为它给食品工业带来了许多好处。除了能够延长食品的保质期,食品添加剂还能够改善食品的外观,食品的色、香、味、形态和质地等,是衡量食品质量的重要指标。据专家统计,中国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2500余种,美国有超过5000种,全球共有1.5万余种。无论是西餐的面包、香肠、果汁饮料、冰淇淋,还是中餐的馒头、包子、油条等,都离不开食品添加剂。适当使用着色剂、护色剂、漂白剂、食用香料以及乳化剂、增稠剂等食品添加剂,可以明显改善食品的感官,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在食品加工时适当地添加某些属于天然营养范围的食品营养强化剂,可以大大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这对防止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促进营养平衡、提高人们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食品加工中使用消泡剂、助滤剂、稳定和凝固剂等,可有利于食品的加工操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孙宝国认为,食品添加剂在国内已经被“妖魔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信息传播过程中造成了误导、夸大甚至歪曲,“牛肉膏”就是典型的不实报道。他表示,目前,我国没有一起食品安全事件是由于合法使用食品添加剂造成的,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在许多由非法添加物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中,食品添加剂成了替罪羊。同时,他指出,合法使用食品添加剂不仅是安全的,也是必要的。在全球范围,因食用致病微生物污染的食物引发疾病才是食品安全的头号问题。如果不使用防腐剂,许多食品会很快变质,食用后将会造成严重危害。
一些专家认为,谈“剂”色变没有必要,科学合理的使用食品添加剂不仅是安全的,也是必要的。尽管部分食品安全事件的确与食品添加剂有关,但应正确区分“食品添加剂”与“非食用物质”,不能因“剂”废食。专家建议有关部门加大科普力度,提升公众有关食品添加剂的科学素养,同时完善食品添加剂相关检测标准与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同时,专家指出,食品添加剂也有高中低档之分,加快发展先进、高档的食品添加剂,才不至于制约食品产业发展。
关注食品安全 各方需共同努力
为有效维护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我国相继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切实加强食品添加剂监管的通知》等一系列通知,各地纷纷对食品安全问题展开重点专项整治。食品安全问题关乎国计民生,妥善解决刻不容缓。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勇指出,当前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深层次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是产业素质问题。近年来我国食品产业发展快速,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加大,但同时由于准入门槛低等原因,大量食品企业规模小、分布散、集约化程度不高,自身质量安全管理能力较低。这是我国食品安全基础薄弱的最大制约因素。
第二是企业主体责任问题。市场经济越发达,市场主体的诚信问题就越重要。当前我国社会诚信水平总体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一些不讲诚信、不讲道德的问题在不同行业都时有发生,食品行业同样如此。有些食品生产经营者为获取非法利益,甚至故意从事违法违规活动,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食品安全隐患。
第三是消费结构问题。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城镇人口增长迅速,再加上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型升级,人们对加工食品和家庭外就餐的需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求食品“好吃、好看、好闻”,而且对食品的方便性、低廉性、易储存性也提出了更高更多的需求。一些为改善口感、品相和延长保质期、提高营养成分检测指标的添加物质应运而生,其安全性成为食品安全的一个新的难题。此外,相对于食品产业的发展,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相对滞后,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解决以上这些制约食品安全的复杂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加大标本兼治的工作力度,也需要全社会包括企业等各方的共同努力。这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面对众多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专家表示各方应共同努力应对,并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政府应当切实履行好其监管职责,加强对食品质量的安全监管。一是要加强对食品的准入市场管制,提高食品的准入市场门槛,严防“三无”食品流入市场;要有效规范食品生产者的生产、经营行为,坚决取缔无证生产、无证加工食品的行为;二是要整合食品安全监督、检测资源,更新检测装备,加强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监测,对食品从生产、加工、管理、贮运、包装到销售的全过程都要进行严格的监控;三是要全面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劣食品和不合格食品的违法犯罪活动;要规范食品采购渠道,从源头上控制不安全、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
其次,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标准系统,进一步细化和规范食品安全生产领域内的法律制度,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食品安全方面的具体标准。同时,要提高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使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相接轨。
再次,向广大消费者宣传、普及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提醒消费者理性看待食品安全问题。通过加大对消费者进行食品安全方面的宣传教育,一方面使消费者了解更多的食品安全常识和健康饮食知识,使消费者增强食品安全意识,提高辨别问题食品的能力,自觉抵制“问题食品”,把食用不合格食品杜绝于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之外;另一方面,提醒消费者不要盲目对待食品安全问题,在遇到“问题食品”时应科学冷静的对待,不要一味的恐慌,更不要因噎废食。对此,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等工具,定期组织健康饮食宣传活动,有计划地报道食品安全知识,并且要及时曝光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的一些不法厂商及其商品,披露最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以保障消费者的消费知情权,以便消费者在面对食品安全问题时能够做出较为科学的判断。
科技的发展使食品的检测方法和技术标准发生了变化,从而使人们得以发现越来越多的食品隐患,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大大提高,对食品的信任度大幅降低。
科学看待添加剂 不能因“剂”废食
“加点牛肉膏,就可以变成牛肉味。”近期,“牛肉膏”、“染色馒头”、“瘦肉精”等食品安全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谈到食品安全问题,很多人首先将矛头直指食品添加剂。在一部分人心目中,食品添加剂已经成为食品不安全的代名词。有些地区甚至已经出台规定,要求购买食品添加剂实行实名制,可见人们对于食品添加剂的不信任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据了解,我国早在1981年就推出了食品添加剂国家标准,但是由于部分商家因受到利益的驱使而忽略消费者权益,加之很多从业人员甚至不知道食品添加剂还有标准,使得滥用食品添加剂的现象层见叠出。滥用食品添加剂对我国食品安全造成了一系列隐患,使得百姓谈“剂”色变。
食品添加剂在我们日常食品中随处可见。卤水点豆腐是我国西汉时期的发明,卤水就是一种食品凝固剂;现在流行的木糖醇口香糖,木糖醇是甜味剂;维生素A、B属于营养强化剂,维生素C是抗氧化剂;发面用的酵母是膨松剂,碱面是酸度调节剂;菜肴中用的味精是增味剂。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是食品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在食品生产日益社会化和规模化的今天,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工业而言已不可或缺,它被誉为现代食品工业的灵魂,因为它给食品工业带来了许多好处。除了能够延长食品的保质期,食品添加剂还能够改善食品的外观,食品的色、香、味、形态和质地等,是衡量食品质量的重要指标。据专家统计,中国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2500余种,美国有超过5000种,全球共有1.5万余种。无论是西餐的面包、香肠、果汁饮料、冰淇淋,还是中餐的馒头、包子、油条等,都离不开食品添加剂。适当使用着色剂、护色剂、漂白剂、食用香料以及乳化剂、增稠剂等食品添加剂,可以明显改善食品的感官,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在食品加工时适当地添加某些属于天然营养范围的食品营养强化剂,可以大大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这对防止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促进营养平衡、提高人们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食品加工中使用消泡剂、助滤剂、稳定和凝固剂等,可有利于食品的加工操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孙宝国认为,食品添加剂在国内已经被“妖魔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信息传播过程中造成了误导、夸大甚至歪曲,“牛肉膏”就是典型的不实报道。他表示,目前,我国没有一起食品安全事件是由于合法使用食品添加剂造成的,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在许多由非法添加物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中,食品添加剂成了替罪羊。同时,他指出,合法使用食品添加剂不仅是安全的,也是必要的。在全球范围,因食用致病微生物污染的食物引发疾病才是食品安全的头号问题。如果不使用防腐剂,许多食品会很快变质,食用后将会造成严重危害。
一些专家认为,谈“剂”色变没有必要,科学合理的使用食品添加剂不仅是安全的,也是必要的。尽管部分食品安全事件的确与食品添加剂有关,但应正确区分“食品添加剂”与“非食用物质”,不能因“剂”废食。专家建议有关部门加大科普力度,提升公众有关食品添加剂的科学素养,同时完善食品添加剂相关检测标准与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同时,专家指出,食品添加剂也有高中低档之分,加快发展先进、高档的食品添加剂,才不至于制约食品产业发展。
关注食品安全 各方需共同努力
为有效维护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我国相继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切实加强食品添加剂监管的通知》等一系列通知,各地纷纷对食品安全问题展开重点专项整治。食品安全问题关乎国计民生,妥善解决刻不容缓。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勇指出,当前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深层次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是产业素质问题。近年来我国食品产业发展快速,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加大,但同时由于准入门槛低等原因,大量食品企业规模小、分布散、集约化程度不高,自身质量安全管理能力较低。这是我国食品安全基础薄弱的最大制约因素。
第二是企业主体责任问题。市场经济越发达,市场主体的诚信问题就越重要。当前我国社会诚信水平总体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一些不讲诚信、不讲道德的问题在不同行业都时有发生,食品行业同样如此。有些食品生产经营者为获取非法利益,甚至故意从事违法违规活动,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食品安全隐患。
第三是消费结构问题。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城镇人口增长迅速,再加上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型升级,人们对加工食品和家庭外就餐的需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求食品“好吃、好看、好闻”,而且对食品的方便性、低廉性、易储存性也提出了更高更多的需求。一些为改善口感、品相和延长保质期、提高营养成分检测指标的添加物质应运而生,其安全性成为食品安全的一个新的难题。此外,相对于食品产业的发展,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相对滞后,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解决以上这些制约食品安全的复杂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加大标本兼治的工作力度,也需要全社会包括企业等各方的共同努力。这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面对众多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专家表示各方应共同努力应对,并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政府应当切实履行好其监管职责,加强对食品质量的安全监管。一是要加强对食品的准入市场管制,提高食品的准入市场门槛,严防“三无”食品流入市场;要有效规范食品生产者的生产、经营行为,坚决取缔无证生产、无证加工食品的行为;二是要整合食品安全监督、检测资源,更新检测装备,加强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监测,对食品从生产、加工、管理、贮运、包装到销售的全过程都要进行严格的监控;三是要全面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劣食品和不合格食品的违法犯罪活动;要规范食品采购渠道,从源头上控制不安全、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
其次,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标准系统,进一步细化和规范食品安全生产领域内的法律制度,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食品安全方面的具体标准。同时,要提高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使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相接轨。
再次,向广大消费者宣传、普及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提醒消费者理性看待食品安全问题。通过加大对消费者进行食品安全方面的宣传教育,一方面使消费者了解更多的食品安全常识和健康饮食知识,使消费者增强食品安全意识,提高辨别问题食品的能力,自觉抵制“问题食品”,把食用不合格食品杜绝于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之外;另一方面,提醒消费者不要盲目对待食品安全问题,在遇到“问题食品”时应科学冷静的对待,不要一味的恐慌,更不要因噎废食。对此,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等工具,定期组织健康饮食宣传活动,有计划地报道食品安全知识,并且要及时曝光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的一些不法厂商及其商品,披露最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以保障消费者的消费知情权,以便消费者在面对食品安全问题时能够做出较为科学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