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是丧偶老人们的共同恐惧。父亲已去世5年的杨燕绥,深知母亲的日日孤独。
“母亲自己住是孤独的,跟我们一起住,还是孤独的。”这位清华大学的教授说,母亲想要找回自己的生活。
只是生活,在老年人那里,和健康一样,都成了稀有品。
今年82岁的熊阿姨,原是中国石油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先生在几年前辞世。
她已看过不止一次死亡。她曾与先生的妹妹一同出游,游玩归来妹妹忽感胸痛,并在第二天下午失去了生命,原因是肺栓塞。
熊阿姨自己也真切地感受到了年龄增长带来的身体衰弱。想着想着,熊阿姨开始盘算搬去专业的养老机构,杨燕绥也考虑带着妈妈去养老机构瞧一瞧。
从居家养老到机构养老
杨燕绥是不敢说出口的,怕妈妈有其他想法。专业研究养老问题的她,一开始也只侧面和妈妈讨论些相关新闻。逐渐地,妈妈主动提议,一起去养老机构看看。
这个思想转变的过程,也发生在熊阿姨家。熊阿姨准备住进养老院的考虑,一开始遭到了孩子们的强烈反对。熊阿姨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也知道儿女担心什么。她一声不吭地看了6家养老院,最后把孩子们都叫到泰康之家燕园养老社区,做出了自己的选择,那是在2016年。
转眼已过2年光阴。重阳节,笔者在泰康之家燕园,与熊阿姨在明媚的阳光下相遇。她就那样坐着享受阳光,看眼前的老人朋友们抓娃娃、弹钢琴、玩投篮,开心一片,而她怡然自得。
老年人有七大养老需求,包括社交、运动、美食、文化、健康、财务管理和心灵归宿。这是泰康在过去11年的养老探索中总结出的理念。
为此,泰康养老社区为老人们开设兴趣课,组建俱乐部,让大家既学习也社交,品味优雅文化,也组成兴趣圈子。
杨燕绥的母亲已经习惯了燕园的新生活方式。她正在从头开始学习钢琴,每天练习书法,并且读起了以前想读、却没时间读的书籍。
从康复护理到失智老人
熊阿姨也在泰康燕园找到了她想要的健康保障。
有一次,外出游玩过后的熊阿姨,感到有些呼吸困难,便打电话要氧气袋。医生得到消息后马上警觉,来到熊阿姨房间为其量血压、测心电图,由于心电图数据不太正常,便立刻把熊阿姨转到养老社区旁边的泰康燕园康复医院进行观察。经过3小时的监测观察,排除熊阿姨患心梗、肺栓塞的风险后,送熊阿姨回到了房间。
这段经历,对比夫妹的骤然离世,让熊阿姨对泰康之家燕园倍感信任。
“现在我自己安心舒心,子女放心宽心。”她这样形容来到燕园后的家庭改变。
年龄增长带来的身体机能衰老,让老年人更容易跌倒,更容易中风、心梗,更需要匹配及时的医疗救助。在泰康养老社区,每一家养老机构旁都会配建一家以康复、老年病为特色的综合医院,为老人提供康复、健康管理、急救等医疗服务。
从享受现在到智慧未来
“传统观念里,大家都认为居家养老最好,现在我们想告诉大家,养老社区养老才是最好的。”泰康保险集团副总裁兼泰康健投CEO刘挺军说。
2007年开始初入养老行业时,国民观念的抗拒性让刘挺军记忆尤深。10年后的今天,刘挺军颇为骄傲地表示,大家已经不会再讨论要不要来到泰康养老社区,而是变成了什么时候来的问题。
“我们的养老社区,现在基本都是在排队的状态。”刘挺军说。
泰康养老社区目前已在全国13个核心城市完成布局,已在4个城市开放运营,包括北京的燕园、上海的申园、广州的粤园、成都的蜀园,入住人群以高知老人为主。
相同的人群层次,决定相同的素质和品味,近似的高雅爱好,以及互相交友的认可。
中国老龄人口极为庞大,据刘挺军介绍,目前我国65岁以上的人口数量约为1.5亿,并以每年1000万的速度增长。
“我们希望能够走进千家万户,只是根据支付能力的差异,住房面积可以大一点或者小一点。就像iphone手机一样,不管是哪一系列的产品,泰康养老的核心要义都是高品质。”刘挺军表示。同时,泰康也会通过硬件、软件乃至体系的创新,降低成本,从而降低价格。
刘挺军坚信,泰康的养老社区是一个时尚,代表着未来。
远程医疗、可穿戴式设备、无线安全系统……都是泰康正在不断研发的科技产物。
“行业里的创新是没有止境的。”刘挺军说,每一代人的需求和生活方式都有不同,因此需要持续不断地通过产品和技术创新,引领养老行业的更好发展。(来源:《健康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