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生活 > 正文

明月千里寄乡思

2009-09-29 23:50:06   作者:创新2009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袁 滨


  《乡下月》是徐根培先生和徐雁教授联袂出版的文集,书中的文章被他们父子分为《上弦月》和《下弦月》两编,两部分互为补充,互相支撑,相互交融,是一本很有情味的读物。书中既有对故乡风物的咏赞,有对历史陈迹的勾索,也有对青春岁月的梳理,对家族亲人的怀想,散发着浓郁的人间真情——乡情、亲情、恩情、友情,情意缱绻,真味醇厚,其内容的朴实,文字的亲切,看似点点滴滴,浅吟低唱,实际却浑然一体,自成境界,构成了一幅斑斓多姿的乡土画卷。
  《乡下月》是一本讲述人在社会中生存、奋斗、追求乃至忍辱负重、生死别离的书。这些关于人生的片段,极其细腻、真挚地表达了几代人的生活理念,他们共同守望着一段同呼吸共命运的温情岁月。追忆似水年华,不可不读《乡下月》。读《乡下月》,可以领略到乡村风情,也可体察到家族精神倔强的风貌,更为可贵的是,字里行间让人感受到一种力量的存在,感悟到人格与品格的魅力。《乡下月》是一本素雅的生活笔记,不可能承担沉重的社会命题,但我们在欣赏乡村剪影的同时,来自家族的那种坚强不屈的精神,让人颇受鼓舞和洗礼。《“徐先生”的姑苏遗事》、《嫁在寻常百姓家:我的奶奶》里的“徐先生”和“奶奶”,还有《柴行街上的外公外婆》、《妈妈的花儿:您慢点儿落》的“外公外婆”、“妈妈”就是一种家族精神的化身,他们身上传递出的善良、宽厚、仁爱、慈祥、和蔼等传统美德和他们对待生活的平和、随意、坚定、本分的态度,那种自食其力、丰衣足食、辛劳勤俭的美好品行,概括了我们身边无数普通的人,代表了我们整个民族的精神,是底层群众真实的缩影和写照。都说人情薄如纸,世俗确实也无情,可以撕毁面具,留下伤痛。但在《乡下月》中,洋溢着的都是真心所爱,没有丝毫的虚情、矫情和煽情。徐根培先生与徐雁教授是饱蘸着热泪,饱含着深情去写文章的。晾晒的记忆打磨出岁月的光华,时间的链条串成感人肺腑的生活细节,父子默契,心有灵犀,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完成了对同一个空间,同一片宝藏的大搜寻,大开发,可谓珠联璧合,异曲同工。
  在文学史上,有许多夫妻作家、父子作家,甚至父女作家、母女作家的佳话,像陈西滢与凌叔华,箫乾与文洁若,叶圣陶与叶至诚、叶至善兄弟,曹禺与万方,茹志娟与王安忆等。读了《乡下月》,新一代父子作家的形象也非常让人叹服感佩,拍手称快。徐雁教授著述颇多,在学养和文笔上都是举足轻重的实力派,尤其在读书界的影响更是深远,美誉连连,自是不必赘言。徐根培先生笔名余垠,长期致力于农技推广,把经验和知识倾注于笔,身体力行写出许多拿手文章,在《人民日报》、《苏州杂志》屡有佳作,是不可小视的农业科普作家,名作家范小青读了他的文章也不住地夸赞“精彩”。这些浸润着心香花瓣,濡染着晨光露珠,寄寓着理想希冀的文章,虽然抒发的是个人的感情,但却能够引发起读者的共鸣,让人够看出一个人在社会中,一个家族在历史中的位置和印记。它告诉读者,无论时空怎样改变,不变的是坚定的信仰和美好的情操。小舞台上演着大人生,个人的力量、家族的力量看起来是那么微弱,那么普通,但历史的一笔一画,社会的一经一纬,都浓缩在这无限的生命里,世界因此而博大,而充满了文明的阳光。
  《乡下月》也许只是一个人的记忆,却晃荡着两个人乃至很多人的影子,就好像愉快的童年时光,晚饭后大家围在场院里,听大人讲那过去的事情。月亮升起来了,在这轮光照千里的明月下,难忘的乡亲乡情,新鲜活泼的乡俗风物,都格外牵动人心,格外让人温暖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