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生活 > 正文

食物无优劣 重在如何吃

2009-09-29 22:43:04   作者:创新2009   来源:转载   点击:
0

  现代社会的工业化发展,使人们可以享用的食物品种大大增加,但也导致了各种有害物质对食物的污染机会明显增多,如残留农药、工业废水、生活垃圾、非法使用的有毒有害添加剂等。食品卫生问题引起的疾病甚至死亡事件,更促使人们提高对食源性健康危害的防范意识。《膳食的革命》一书详细解析现代生活中的膳食误区。


食物“利”“害”因人而异


    每种食物能够成为在人类文明中广泛推广的食品,都是具有其高度的存在价值的。所谓“最好”“最健康”其实是不存在的,不应该因为这样那样的杂家风言就轻易地拒绝某类食物,否则往往是弄得自己什么都不敢吃了。
    由于职业的关系,我经常会订阅一些健康报刊,看一些健康资料,结果发现很多专家的论述都是互相矛盾,甚至自相矛盾的。一份资料说某种食物对人体健康有利,一份资料却说其对人体健康不利,在我看来,他们说得都有道理——— 因为不同的食物在不同的条件下,对人体的影响确实是有差异的,只是有人喜欢以“好的食物”“健康食物”和“坏的食物”“不健康的食物”这种笼统的概念来区分,就让读者误入歧途了。
    我们小区里有一位老翟,听说菠菜营养价值极高,是高血压、糖尿病、贫血、溏便患者的食疗佳品,更是补铁和美容的保健佳品,被古阿拉伯人推崇为“蔬菜之王”,所以喜食菠菜。某天他看报纸,见有文章说食用菠菜容易得胆结石,立刻大惊失色,就跑来问我是不是真的。我就告诉他,菠菜中富含草酸,草酸和食物中的钙质经过化学反应会生成不溶于水的草酸钙,如果大量草酸钙不能及时经尿液排出,就容易形成胆结石。
    他立刻大为恐慌,表示以后决不再吃菠菜。我就笑着让他别着急,把我的话听仔细了,我说的是“不能及时经尿液排出”———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有慢性肾炎等肾患者,或者婴幼儿、老年中肾脏生理代谢功能较弱的人群,而且长期大量将菠菜和富含钙质的食物混食,才有可能得胆结石。另外,菠菜性凉,味甘辛,有润肠通便之效,因此脾虚、大便稀溏的人群不宜多食。对于普通人来说,只要不是餐餐菠菜,是不会对身体有不良影响的。而且菠菜确实是补铁、美容的佳品,不应该因为报纸上说有可能得胆结石就不吃了。
    我又告诉他,如果担心菠菜中的草酸会与钙质发生反应,可以把菠菜先用开水焯一下,这样虽然会损失一部分水溶性维生素,但可以除去大部分的草酸。事实上,如果细究起来,所有的食物都是对健康有益的;而在特定的条件下,所有的食物都是对健康有害的——— 这就是食物的双面性。
    老翟这才点了点头,恍然大悟。
    报纸杂志上说的有没有道理呢?当然有,但是也不可否认其中有一部分文章是为了吸引眼球而危言耸听,有一部分文章则是不懂营养学的人闭门造车编造出来的,有些理论听起来很有道理,而且据说经过什么科学试验和权威证明——— 比如酸碱平衡论,其实稍作思考就会发现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假如食物酸碱性决定人的健康,那么每天喝苏打水就可以解决所有的健康问题了。
    事实上,所有的食物都是“利”与“害”结合的,以巧克力为例,如今在儿童、青少年中间,甚至很大一部分成人中间都具有着非常大的人气。然而遗憾的是在营养方面,许多一线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幼师群体,对这方面知识掌握的十分有限,只是知道糖对牙齿有害,为了“健康牙齿”,严令儿童禁食糖果或巧克力,说巧克力“除了甜、好吃,没有一点营养”。其实,巧克力中所含的营养十分丰富,只是这种营养结构并不适合儿童生理生长的结构比例需要。据研究表明,巧克力中含有的一种独特天然成分能够有效抵抗糖分中的酸性物质,使牙齿免于被其化学腐蚀。而可可牛油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磷酸盐及其他矿物质,很多都是牙膏中所含有的化学成分,能够有效地保护牙床,减慢牙斑的形成。而巧克力,最大的特点是提神、健脑、益智、迅速为大脑供能,使头脑清醒、保持高度集中和兴奋——— 当然,这在课堂上便转化为认真听课的有效保障,但如果临睡前吃巧克力,使儿童大脑保持高度兴奋,而又在夜晚的睡眠生物钟刺激之下,产生了自我的调节矛盾,则容易使儿童产生失眠、烦躁等异常情绪。
    而孩子食糖过多容易饭前厌食,那是因为碳水化合物(可以理解为糖)这种营养素,是可以在短期内迅速产热供能,但是很快便消耗殆尽的物质。通俗地讲,糖可以短时间内就让人饱,但是之后很快就会再饿。因此,只要避开正餐前后食用巧克力,就可以有效遏制孩子的厌食现象。
    再回到我们最初的观点上来——— 存在即合理。每种食物能够成为在人类文明中广泛推广的食品,都是具有其高度的存在价值的。所谓“最好”“最健康”其实是不存在的,不应该因为这样那样的杂家风言就轻易地拒绝某类食物,否则往往是弄得自己什么都不敢吃了。
    食物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科学地看待食物,正确对待食物的双面性,是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对合理膳食认知的先决条件。而食物营养原则归纳起来,无非就是八个字: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是我们要“纳”得均匀,“纳”得合理,将每一样食物中的营养效率发挥到科学健康的标准,而且更不要过分汲取以亢进到这个标准之外。


“节俭”不要“节健康”


    剩菜的“独特魅力”在于:经过两次或多次烹饪之后,菜肴已经完全熟烂,且调味料已经完全渗透到菜中,吃起来格外“有滋味”。因此很多人对剩菜有偏好,比如剩菜拌饭、盖饭,甚至喜欢用未经过加热的、已经放置较长时间的剩菜佐酒。这些饮食习惯都是极其不可取的。
    中国自古以“勤俭节约”为美德,反映在饮食上,就是剩下的饭菜不能浪费,下顿热热再吃,这种习惯在老人中尤其常见。而现代很多年轻人,或由于工作繁忙,或由于不善家务,许多人喜欢一次做很多饭菜,然后放在冰箱里慢慢吃,有的甚至会吃好几天。这种看似节俭的行为,其实是以损害健康为代价的。
    从我们现在的生活模式和条件上看,想完全杜绝剩饭剩菜(或者故意余下的饭菜)是很不现实的,我们必须学会如何科学地“创造”剩饭剩菜,如何科学地“处理”剩饭剩菜。
    我们首先来看看剩饭剩菜为什么有害,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以蔬菜为例,剩蔬菜会使细菌滋生。尤其在夏天,气温较高,因此细菌繁殖的外界环境非常适宜,一旦有了“肥沃”的营养平台——— 剩饭剩菜,有害细菌会以比正常状态高几十倍的速度繁殖,导致食物的腐败。腐败后的食物即使再加热,产生的化学成分以及很大一部分生命力较强的细菌仍然存在。人们一旦食用这样的食物,自身体质免疫较强的人或可幸免,体质稍弱之人,轻则感到腹部不适、腹痛,重则引发剧烈腹痛、腹泻,甚至会导致急性肠炎。
    而有些剩蔬菜会在储存过程中产生亚硝酸盐。因为氮肥的大量施用,上市蔬菜的表面都会附着很多硝酸盐,而蔬菜自身含有硝酸还原酶,能将这些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当然,经过烹调之后,蔬菜自身的硝酸还原酶已经失去了活性,然而烹调后的蔬菜却是细菌的乐土。绝大多数细菌都会在与蔬菜接触的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新的硝酸还原酶,将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研究表明,茎叶类蔬菜(如芹菜、菠菜)硝酸盐含量最高,瓜类蔬菜(如黄瓜、苦瓜)稍低,根茎类(如萝卜、马铃薯)和花菜类(如黄花菜、西兰花)居中。因此,若同时买了许多品种的蔬菜,应优先选择吃茎叶类的。
    通常情况下,蔬菜中亚硝酸盐的量远低于中毒的临界值,因此不会对人体造成直接性的损害。而其之所以对人体健康有着较大威胁,是因为它在进入消化道后,会与食物中的氨基酸和低级胺类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亚硝胺和亚硝酸胺类物质,而这两类物质都是人们所熟知的致癌物。硝酸盐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易溶于水。因此很多人选择在烹饪之前将蔬菜用热水仔细焯一下,可以去除绝大部分的硝酸盐,听起来很不错,然而代价却是损失了很大一部分水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 尤其是维生素C和钾离子。通常情况下,蔬菜越新鲜,含有的硝酸盐越少,反之亦然。
    抑制剩蔬菜中的亚硝酸盐生成,最好的办法就是冷藏。然而冷藏也是有学问的———必须在菜肴刚刚烹调好、细菌数量极少的时候迅速加盖保鲜膜冷藏起来才行。如果在室温下,筷子的长时间搅拌便等于间接地为细菌创造了有利条件。即使饭后将其放入冰箱,由于里面的细菌基数已经很大,因此仍然会产生大量的亚硝酸盐——— 而即使充分加热也是无法消除亚硝酸盐的。
    其次来说说剩荤菜。现在市场上肉类很多都添加了亚硝酸盐的发色剂,若烹制熟的肉呈粉红色,便说明其含有的亚硝酸盐较多,这样的荤菜的剩汤一定不要饮用。另外,凉拌菜、熟食、鱼、海鲜等食物不宜隔夜吃,因为它们隔夜后易产生蛋白质降解物,长期食用会损伤肝、肾功能。而凉拌菜或熟食由于在加工过程和贩卖过程中受污染严重,即使冷藏,隔夜后也很有可能已经变质,因此原则上不推荐隔夜食用。


菜肴尚未动 美酒勿先行


    许久没联系的老高忽然给我打电话,说要来我家坐坐。我顿感诧异,原因是老高这人身居高位,是个大忙人——— 难得这老朋友能想起来看看我。待到老高到来,我将他迎入屋内,稍事寒暄,我首先问道:“怎么样,现在升了官,工作忙是肯定的了,应酬也不少吧?”“唉,血招没有啊!”老高长叹一声,从公文包里取出一沓花花绿绿的请柬,单提出一张金色的,“喏,看这个请柬——— 订的饭店就在你家小区对面那街上,还有8分钟——— 得,我该走了,就是顺道过来看看你。”言毕将请柬装回公文包,便即起身。我连忙起身送客,待到门口时,笑着说:“换了我们,别人请客乐都来不及呢,看你这样,如临大敌似的,这哪像去应酬啊?简直就是上前线啊,我看是应‘仇’才对!”老高更是叹息不已。
    时至今日,中国的经济发展使得整个社会就好比一个庞大的机器,每一个人或者一个单位都是其中的一个零件,在不停地运转、交际、碰撞着。
    在中国,绝大多数的社交活动,都是与饭局息息相关的。拒绝?要做到很难,中国人最讲究“面子”。拒绝了人家,就分明是“不给面子”,就会与对方的关系造成裂痕,降低彼此的合作度和信任度。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每个竞争单位都愿意多一个合作伙伴,所以没办法,硬着头皮去吧。
    正规的大型宴会、商务酒会、自助晚会等,礼节繁杂、规矩繁多、程序烦琐,但是又偏偏丝毫不能迁就和马虎,无论是着装、举止、神态、甚至是话语,都是对人有着严格要求和束缚性的,更重要的是,必须把心情也程序化——— 纵然近日情绪十分低落、郁闷、痛苦、哀伤,参与到这个场合之中,面对与会的各界人士时,都要热情微笑,扮出一副兴高采烈的样子与人攀谈、寒暄。
    其实这种宴请,请者未必愿意请,吃者也未必愿意吃,大家只是皇帝新衣般扮演着自己的角色而已。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如今很多人和单位已经改变了“宴请才能拉近关系”的错误观念。健康理念在逐步渗透到社交理念之中,一些人文意识较强的团体的社交活动开始逐步由“大鱼大肉烟酒交际”的传统模式过渡到“休闲健身运动健康”上来。比如邀请社交对象去滑雪、野游,或者去体育馆打壁球、网球、乒乓球或去打高尔夫球,再或者互赠健身会员卡、一起去健身馆健身、做保健护养等。在增进共识、加深感情的同时,社交参与者也收获了健康的体魄与快乐的心情,陶冶了情操,在一种轻松自由、褪尽铅华与疲惫的过程中完成了社交工作。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交科学化的不断渗透和熏陶,这种一举多得的健康社交理念必将代替传统“觥筹交错、烟雾缭绕、杯盘狼藉”的酒肉社交模式。而这不仅仅是国民素质提高的象征,更是国民健康生活观念的提升。
    关于“饭局的危害”,之所以专门拿出来作为一个大专题来讲述,正是因为它所独有的重要意义——— 饭局的主要危害对象是青壮年,而青壮年无论在国家的经济发展还是家庭经济维系上,都是具有柱石性质的中坚力量。通过“应酬”的革命,可以有效地普及这部分人群的健康理念,极大程度上减轻这一群体的健康损耗。
    在赴宴时,一定要先吃点东西再饮酒。如果无法得以在餐宴中付诸实施的话,建议在赴宴之前便先进食三分至四分饱,这样绝不是损耗了食物,而是很好地保护了自己的健康。尤其对于经常奔走于各种餐宴应酬的人群而言,这样的自我保护常识是必须具备的。
    餐宴作为社交所必不可少的形式之一,其主要目的在于让宾主双方在美酒佳肴的触动下,升华愉悦的心情和友好的氛围,拉近双方之间的感情。然而,中国饮宴的礼节却是“先干为敬”。未开始用餐之前,宾主双方互相敬酒,以示对对方的尊敬,更是餐宴社交的重要礼节。而当代的敬酒规程更是离谱,更多的是“先干三六九”或者“敬酒车轮战”。你来我往不亦乐乎。而几轮敬酒之后,酒量稍欠天资之人,便已抵受不住、胡言乱语、不省人事;酒量较好者,更是你来我往,大有一分高下之势,最后双双烂醉在桌底,方为“真英雄”。而满桌的珍馐佳肴,最后几乎没动几筷子,便被收拾残局的服务员倾入了泔水桶中,造成了经济和食物的严重浪费! (以上摘自《膳食的革命》作者:霍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