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剑
对于读书,越是详细说,越让人觉得这事不大靠谱,其原因是读书归读书,在不同的场景下阅读,会有不同的功效。哪怕是同一册书,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段阅读,收获也是大不一样的,更何况不同的人进行同一册书的阅读。这很正常,没有一把精确的尺子可以衡量它们的对错。因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不过,读书丝毫不是神秘的事情,或者说我们应该做的就是简简单单地阅读,不是放任自由式的享乐,也不是一味地追逐潮流,相反,我们应该让读书回归读书本身,就像我们回归自然一样,少一点矫揉造作,多一点探求阅读乐趣的可能。
现在的资讯发达,这样那样的诱惑极多,造成了读书的可能性在逐渐下降,因此有人悲观地认为,可能若干年以后书籍会成为古董,而读书是古人的有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如果没有这种方式,古人就可能患上精神分裂症。但现实状况是,尽管网络、电视都在冲击书籍(它们只是另一层意义上的阅读),但还没有到书籍成为古董的程度。
读书当然是很私人的事。由于口味、习惯等存在差异,可能影响到读书的结果,但这不是最重要的,对很多人来说,读书之所以重要,完全是这样一种阅读过程:私密的、欲望的、感性的……怎么形容她,都不会过分。相比较而言,读书追求的不是大众情人,人见人爱,而是根据个人的喜好、氛围来选择书页,因而也就具有了秘密恋人的角色。它们成就的不再是短短的一段光阴,有可能是影响到个人的生活。这听上去可能有些夸张,但实事求是地说,读书的功用不正在于给心灵一个假期吗?恰如有人说的那样:这么有趣的事情,再晚开始也不迟。
经常,我们喜欢一个人待在某个地方,拿起一册书,静静地读下去。这样的景致是美好的。记不得有多少次了,我就是这样享受下午的时光,一杯清茶,一册书,就够消磨的了。至于跑到咖啡馆去读书,似乎小资了些,在我看来多少是有些矫情的。毕竟,读书是这么回事:只要心沉得下来,哪怕是再糟糕的环境也是适宜读书的,比如在公共汽车上、在等人的时候、在办事的间隙……都可以停下来,从背包里拿出一册书,不管是枯燥的,还是有趣的,都可以一气读下去。
更多的时候,我只能说,读书可能就是一个人的旅行。这看上去或多或少有些许落寞和孤寂,就像一首歌唱的那样:重游旧地,披勇气当外衣/在同一个店,同个座位写信/同样的咖啡变了滋味。这又有什么要紧呢?关键是旅行的过程给了怎样的惊喜或孤寂。这么想着,可能就放弃一些不好的想法,因为旅行对我们来说,是释放,是告别,亦是开始。
如果将它放大到生活方式的一种,也是值得期待的。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在书海中遨游的景象,无拘无束,却能快速地抵达彼岸,尽管到达的可能不是幸福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