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简介:
刘炳伦,山东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灾后心理救援专家。副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会员。长期从事精神病学与心理卫生工作,尤以心理结合药物治疗各类精神疾病与心理问题,电脑成瘾的治疗为专长。其主编的《青少年网瘾治疗对策》专著,作为团中央绿色上网工程推荐用书,代表目前国内最高水平。参与起草山东省青少年上网成瘾干预、治疗、控制与预防相关法律、法规条例,在行为成瘾研究与临床治疗方面具全国领先水平。
引子:网瘾是精神病?
近日,美国精神病协会(APA)正式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将网瘾认定为精神病新病种。此论一出,立刻掀起一股舆论巨浪,按照DSM-5对网瘾精神病的判定方法,恐怕很多的游戏玩家和网络工作者都不幸中枪,被扣上一顶“精神病”的大帽子。
据报道称,此次网瘾的九条判定标准采纳中国医学教授陶然制定的《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意味着中国人制定的网瘾标准首次在世界精神疾病诊断领域被国际认可,填补了非物质成瘾领域的空白,确立了一个新病种,为青少年科学治疗网瘾提供了一条依据。是否判定为网络精神病,只要符合其中5-6条标准就可以确诊。当然,《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是美国手册,而国内依据的是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精神与行为障碍类别目录(ICD-10)诊断标准。在这个标准中,尚未把网络成瘾认定为精神疾病,也就是说,目前国内医学界没有把网络成瘾认定为精神疾病。
现状:网游猛于虎
2005年11月,网瘾少年胡斌喝农药自杀,死前最后一句话是:“有妖怪过来了,杀光!杀光!”2008年,8名20岁左右青年组成的犯罪团伙,为了上网打游戏先后共40多次持刀抢劫,“杀人就像抽烟上厕所一样简单”。今年五月,河南正阳一月内连续发生两次网瘾青少年暴力犯罪事件,而让办案民警震惊的是,有两名青少年杀人抢劫之后,就泡在网吧的包房里疯狂上网,钱用完准备再次抢劫。据媒体批露,网游“劲舞团”涉及黄色内容,已成青少年“一夜情”平台……公安部门统计,我国城市网瘾青少年的人数已经突破2400万。为上网经济来源实施抢劫和盗窃犯罪的,分别占未成年人罪犯人数的65.5%和23.2%。
网瘾的危害早就是被炒烂了的话题,既然人尽皆知,为何依旧在青少年甚至是相当大一部分成年人中荼毒?
带着疑问,记者采访了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网瘾治疗与心理减压中心主任刘炳伦博士。
成瘾:网络不是心灵的避风港
当网络游戏的荼毒让人无法自拔时,网游就不再是游戏,而是不折不扣的毒品。刘炳伦博士指出,“瘾”可简单解释为失控,判断是否成瘾的关键在于是否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工作,主要表现为行为失控、内心渴求和耐受性不断提高。网络成瘾的大致原因有三方面:一是网络本身的原因,网络的高度仿真性和互动性让人产生强烈的真实感。二是个体原因,个体性格和意志力强弱程度是网络是否成瘾的关键。三是环境因素,社会大环境、学校、家庭等影响往往是网瘾的诱发因素。
刘炳伦博士告诉记者:“网络成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原因,是将网络当作了逃避现实的避风港。网瘾的高发阶段是14-18周岁,正处于青春期,往往情绪不稳,甚至有躁狂抑郁的双相障碍,而网络的虚拟性与刺激性为青少年提供了宣泄的渠道,当他们心理需求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的时候,网络或者网络游戏能带来替代性满足,甚至超过了在现实生活中得到的满足。在现实生活中有交往恐惧的人,在网络中可能会长袖善舞,一些生活中常被欺负的孩子,在游戏里可以是级别很高的英雄”。当他们离开网络,面对的依然是厌烦的现实。于是他们再次逃避,跑回到自己的小天地中,这也是网络成瘾治疗会出现不断反复的原因。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中心教授张卫在《网络游戏成瘾的心理与神经机制研究》一文中指出:“根据某些研究发现,网络游戏成瘾少年对网络游戏内容刺激出现很强的脑区激活,其中枕叶、颞叶与网络游戏的画面刺激相关,扣带回、前额叶、海马和尾状核等都可能参与了网络游戏成瘾的形成。”刘炳伦博士也指出,在研究网瘾患者的神经机制时,发现患者的大脑犒赏系统功能性增强,部分神经核团也出现明显变化。“这说明,网瘾不仅仅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医学化问题。网瘾治疗不能仅靠心理疗法,还要借助于药物治疗”。
治疗:星星之火,复苏希望
“只要患者心里还有一丁点火星,一丁点想要治好的愿望,网瘾就不难治。”刘炳伦博士说。网瘾患者一般都合并社交恐惧症、自闭症等心理疾病,药物治疗和心理疗法的综合防治策略是治疗关键。
“网瘾治疗,家庭是关键。很多网瘾患者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家庭问题,缺少应有的家庭关爱。父母养育方式影响孩子的人格形成,家庭环境的好坏关系着网瘾治疗的顺利与否,父母要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通过梳理孩子的内心变化、生活波动来对孩子进行教育疏导,非打即骂的粗暴形式只会适得其反。”刘炳伦博士强调,家庭关系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健康的家庭关系才能引导青少年正确的生活方式。
解决网瘾这一社会问题,关键在于预防。学校是青少年聚集的地方,在学校集中宣传,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在济南市甸柳一中做试点宣传,定期开讲座讲解网瘾的危害、预防方法以及心理问题的自我调节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网瘾发生率下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网瘾治未病是一种有效方式”。 刘炳伦博士建议各级学校开展心理课程,把心理健康知识的讲解作为常态化教育,增强学生“正能量”。 此外,刘炳伦博士指出, ipad、手机等移动设备上网使网瘾近年来有低龄化的的发病趋势,早期的监管和预防是防治网瘾的重要手段。
社会干预也是网瘾的治疗与防治中关键的一步。很多网络游戏充斥着暴力、色情等各种刺激性元素,监管虽难,却不能成为网游业乱象丛生的理由。据统计,2012年我国网络游戏市场收入规模达601.2亿元,“利”字当关,万夫莫开。对待烟草业的骑墙喜剧再次上演,在一片指责与质疑声中,网游业高歌猛进,成绩斐然。监管网游业,就要切断利益链条,从源头上治本。发达国家都有严格的游戏分级制度,按照游戏内容的差异来限定游戏对象。我国近年来也出台了一些相应的指导意见,但仅仅是建议性质,且更新速度慢,没有起到足够的警戒作用,严格的规章制度亟待出台。
“网瘾好治,难的是网瘾患者康复后重新回归正常生活。一旦网瘾的诱因重现,网瘾复发的概率就特别高,网瘾的预防和治疗不是单单是几家医院、几个家庭就能解决的事,这需要社会各界齐抓共管。”刘炳伦博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