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6月6日是第18个全国“爱眼日”,今年“爱眼日”的活动主题为“汇聚中国梦,2016年前消灭致盲性沙眼”。在“爱眼日”到来之际,本刊记者采访了山东省卫生厅防盲办顾问、省青少年视力低下防治中心顾问、山东省立医院眼视光中心技术顾问、视光学专家李春华教授,听他谈青少年应该如何预防近视。
眼睛是千百万年来人类进化所形成的完美物理光学系统,也是结构完美的生理系统,还是复杂的心理系统。只有科学认识眼睛,才能妥善使用眼睛,保护眼睛。
科学认识眼睛系统
要预防近视,降低青少年近视眼发病率,首先要科学认识眼睛本身,科学认识近视问题。
“眼睛是千百万年来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完美的物理光学系统,同时也是结构完美的生理系统,还是一套复杂的心理系统。” 李春华教授用一句话来概括眼睛这一复杂又重要的人体结构。
首先,眼睛是一个物理光学系统。眼睛的主体是眼球,主要由屈光系统和感光系统组成,如同一部照相机的调焦部分和感光底片部分。眼球主要运用睫状肌收缩和放松韧带控制晶状体厚薄变化,看远时捷状肌放松,看近时捷状肌收缩,通过调节焦点和距离,使物像正确地落在视网膜上,其功能相当于照相机的调焦部分;落在视网膜上的物像通过视觉细胞,将其接收并变成生物电信号送到大脑的视觉皮质中枢,大脑经过分析,就得到物体清晰外观信息,视网膜的功能相当于照相机中的感光底片。人眼的适宜刺激是波长370-740nm的电磁波,在这个可见光谱的范围内,人脑通过接受来自视网膜的传入信息,可以分辨出视网膜像的不同亮度和色泽,从而分辨出视野内发光物体工反光物质的轮廓、形状、颜色、大小、远近和表面细节等情况。
其次,眼睛是结构功能完美的生理系统。作为人体的重要部分,眼睛是一套完整而又完美的生理系统,并和大脑等其它生理系统相连接。眼睛主要分为三部分:眼球、眼附属器和视觉通路。其中,眼球接受外界光线的刺激;视觉通路把视觉冲动传至大脑的视觉中枢,获得视觉形象信息;眼附属器主要包括眼睑、结膜、泪器、眼外肌和眼眶等,主要对眼球及视觉通路起保护作用。
眼球主要包括眼球壁和眼内容物。眼球壁又分为外、中、内三层。其中,中层具有丰富的色素和血管,分为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三部分。虹膜呈环圆形,中间有一直径2.5~4mm的圆孔,就是瞳孔,它依光线强弱可缩小或放大,以调节进入眼球的光线。眼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三者均为屈光间质,有曲折光线的作用,这三部分加上外层中的角膜,就构成了眼的屈光系统。
视觉通路即视觉传导通路,由3级神经元组成。视神经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视网膜所得到的视觉信息,经视神经传送到大脑,也可以说,视路是指从视网膜接受视信息到大脑视皮层形成视觉的整个神经冲动传递的径路。
最后,眼睛还是一个相对独立且复杂的心理系统。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是比较独立的心理系统,眼睛尤其“眼神”反映了人们的心理活动。实际上,眼球为大脑的一部分,是从中发育出来的,只是在人体成长过程中,眼球越来越相对独立。眼睛还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器官,据估计,在正常人从外界接收的各种信息中,80%以上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眼睛对同一物体的感觉是不同的,在从外界获得光影信息并传达给大脑的同时,眼睛本身的功能也会受这些信息的影响。也就是说不同的心理状态下视力是不等的。良好的精神状态能够让眼睛保持“明察秋毫”的能力,而不良的精神状态则必然会通过生理因素的影响降低视力。长期处于紧张、忧伤、焦虑、恐惧之类的不平衡情绪中,会导致视力下降。
一般意义上的近视指的是生理性近视,是一种眼睛的结构性病变,是一种生理缺陷,是一种病。近视的发生有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两大重要因素。近视的预防要从儿童开始。
科学认识近视问题
“一般来说,近视指的是生理性近视,是眼睛的结构性病变,是人体的一种生理缺陷,是一种病,不能因为很多人戴眼镜而认为近视是一种生理常态;近视的发生有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两大重要因素,近视的预防要从儿童开始。”李春华教授认为,对近视问题,必须科学看待。 所谓近视,眼睛屈光不正的一种,即远处的物体不能在视网膜汇聚,而是在视网膜之前形成焦点,因而造成视觉变形,导致远方的物体模糊不清。
近视往往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方面。内因指近视的遗传性,外因主要包括工作环境和身体素质。有研究认为,遗传在近视的发病因素中占60%以上,比如高度近视眼的双亲家庭,下一代近视的发病率较高;外因主要有环境因素、饮食营养因素等。
此外,近视眼的发生和发展与近距离用眼的关系非常密切:青少年的眼球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调节能力很强,眼球壁的伸展性也比较大,阅读、书写等近距离工作时,不仅需要眼的调节作用的发挥,双眼球还要内聚,这样眼外肌对眼球施加一定的压力,久而久之,眼球的前后轴就可能变长,眼睛的前后轴长每增长1毫米近视就达-3.00屈光度(也就是普通说的300度)。
近视有多种分类方法。按照临床病理可分为单纯性近视和进行性近视。单纯性近视即一般性近视,指屈光度通常在600度以下的中低度近视,近视的进行性发展缓慢,眼球组织正常,不出现病理性改变。进行性近视即所谓的高度近视,也称病理性近视,其屈光度超过600度,最高可达4000度,一般发病较早,眼球轴径不断加长,眼球的许多组织发生一系列的病理改变。
按照近视的程度可分为低度、中度和高度近视。低度近视指屈光度低于等于300度者,中度近视指屈光度在300~600度之间的近视,高度近视指屈光度高于600度者。
按眼睛调节作用的影响可分为假性近视、真性近视及混合性近视。假性近视亦称调节性近视,其眼球轴径长度正常,但屈光间质的屈折力超出常度,一般为晶状体调节过度,因此远处的光线入眼后成像于视网膜前,散瞳后近视的屈光度完全消失,表现为正视眼或远视眼;真性近视也称轴性近视,其屈光间质的屈折力正常,眼轴的前后径延长,远处的光线入眼后成像于视网膜前;混合性近视是真假性近视同时存在的状态,散瞳后近视屈光度有较多的降低,但仍为近视。青少年近视学子在学习任务繁重和身体发育过程中,多为此种近视状态。需要注意的是,假性近视为功能性,多发生于青少年,视力可在数周或1~2个月内下降,适当休息后又可得到某种程度的恢复,真性近视则为器质性改变,不能自然恢复。
“近视的防治要从娃娃抓起。”李春华教授说,“多数孩子近视其实都是由于后天用眼不当造成的。人的眼睛发育有两个快速阶段,第一个是3-5岁,第二个是12-15岁,这两个阶段被称为眼睛发育的‘黄金期’。如果能在这两个时期注意孩子的生活细节,保护好孩子的视力,那么在日后的生活中,即使发生近视,视力下降的速度也不会那么快。”
眼睛使用有其自身的科学规律,必须遵循规律使用眼睛,保证眼睛系统的正常运转,维持并保护视力。
遵循用眼规律 科学使用眼睛
李春华教授说:“眼睛使用有其自身的科学规律,必须遵循规律使用眼睛,保证眼睛系统的正常运转,维持并保护视力。”
青少年处于生理发育的重要时期,又是学习的黄金时间,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了解用眼科学,掌握科学用眼方法,在遵循用眼规律的前提下学习、游戏。视觉的形成是在外界物体发出或反射出来的光线经过透明的屈光介质后,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立的图像,视神经把双眼获得的图像信息传递给大脑,再由大脑将颠倒的图像翻转,两眼图像组合,从而得到正立的图像。由此可见,视觉成像分别由调焦系统和感光系统构成,缺一不可。如果晶状体和睫状肌出现调节障碍,则会发生近视和远视;如果视网膜和视觉皮质中枢发育缺陷,则会导致弱视发生;近视、远视等调节障碍也可导致弱视发生,弱视也能引起远近调节问题的出现。因此,要有一个好的视力,就必须保持视觉中的两个系统同时正常完好。
在用眼问题上,关键是“适时、适度”。
适时,就是要在合适的环境下用眼。青少年学习的时候,尤其是在教室学习的情况下,要注意学习的环境,如光线的强度,桌椅的高度,周围物体的颜色及噪音情况等。青少年要注意自我保护,尽量避免在恶劣的环境下用眼,比如在昏暗或强光下就要减少看书学习时间,在颠簸的车船上就不能看书写字,在空气质量比较差或污染严重的时候要少用眼看物体,还要养成良好的读书写字姿势,坚持“一尺一拳一寸”,即眼睛距书本一尺,胸口距课桌一拳,手握笔尖一寸长的地方。另外,尤其要正确认识少儿幼儿识字、写字问题,尽量避免让孩子在七岁前看书写字,以降低近视发生的可能性。
适度,就是在时间上有度,避免眼睛过度疲劳。无论是看书还是写字,都是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就会引起会眼睛的调焦系统发生暂时性的生理变化,屈光系统也会发生相应的自我调整。长期如此,就使得眼睛的晶状体、睫状肌等相关肌体发生变化,导致难以恢复的生理结构变异。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调节作息时间,遵守“学习一小时,放松五分钟”的原则,多做暂时性休息;在休息的时候,要尽量远眺,多看远处的物体,在周围环境狭窄的情况下,可以往上看天空,以让眼睛恢复正常的生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