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深秋,母亲来为孩子做棉衣,闲聊起来,又提起了家里的那头老牛。
那时我大概五六岁的光景,爷爷从集市上买来一头土生土长的纯种鲁西南黄牛。在此之前,归临近一个村子里的生产队所有,是地地道道的“集体财产”。包产到户后,生产队的财产都分给个人了,这头牛也就几经辗转到了我家。听爷爷说,这头牛在生产队的时候也曾生过两头小牛,但都因无人看管照顾而夭折了。所以,家人不免为它经历的特殊和艰难所惋惜。
这头牛的身架很大,足足有一千多斤重,能算得上村子里最大的了。它特有力气,不管干什么活都绝对算得上是“轻车熟路”、“行家里手”,毕竟是从小在生产队里受过特殊的训练。我家所在的村子也很大,足足有三千多人。小时候,经常听大人们说一个词语,叫做“搁犋子”(具体是哪三个字,我也不大清楚,查查字典,“犋”指牵引犁等农具的畜力单位,最为恰当)。就是你家有头骡子,他家有头驴,我家有头牛,到耕地的时候,将三头牲口套在一起干活,这样就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三家的耕地,三头牲口就全包下了,又还有“外包”服务。别看我家的牲口是头牛,它却是其中的主力。如今想来,首先,它有一股子“牛劲”,干活肯下大力气;其次,它最能懂得人们的吆喝和口令,从来不“自作主张”;再者,它对人特别的友好和温顺,谁用都一个样儿。往往一上套就要干一天的活儿。午饭的时候,牲口们被卸下套子来,只需将我家这头牛的牵绳往它脖子里一系,它就能独自走回家,站立在牛槽前等着吃草去。这可不是我个人的杜撰,而是亲眼所见的。这也大抵是因为它对回家的道路熟记在心,又因它性格成熟,没什么爱玩的习性。加之当时的社会治安良好,人们大都路不拾遗,不会有什么图谋不轨的想法吧。
我们村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所以在大清河的北岸还有许多的耕地。那时河上还没有架桥,往家里拉庄稼很是不方便。只有用地排车套上牲口硬硬地淌水过河给拉过来。因为河水深浅不一,深处大抵能没过大人的腰际;河底又崎岖不平,净是些沙子碎石什么的,极其难走。所以一般的牲口都不乐意干这种出力不讨好的活儿。但又别无选择,在河里面牲口们挨骂和挨打也是稀松平常的事儿。所以我们村里的人都管这叫做“打河”。对于此,我家的这头牛却是从无怨言,总是能够步履稳健、意志坚定地行走在河道里面,且不需家人吆喝,它就能一鼓作气,克服困难,成功地将庄稼拉到河的南岸。是不是在牲口的身上也有着一种“亮剑精神”呢?又是谁给它灌输的这种精神呢?我想这种精神应该是与生俱来的吧。不然的话,也与它特殊的生活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相比而下,别的牲口就差远了。在我二爷爷家的大叔身上就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儿:他从河北岸套上自家的那头牛准备过河,行到河道中间时,牛实在是拉不动了,就在中途撂挑子不干了。这时大叔就骂牲口,捎带着骂大婶子,骂的那话实在是让人听不下去,大婶子一气之下就回娘家了。媳妇跑了,大叔也不主动去请,还故作镇定。你别说,这招儿还特灵。没过几天,大婶子的娘家妈就把她给送回来了,这时大叔还是不领情,还扬言道:“这样的媳妇,俺不要啦!”哈哈,如今想来,还觉得挺有一股子浓郁的乡土气息呢。
牛的身子大,力气大,饭量自然也就大得惊人。一般人,光是割草也供不上它吃的。幸亏它摊上了一个好主人。爷爷从年轻的时候干活就特别的快,相当的麻利。用不了一袋烟的功夫,就能割上两袋子尚且带着露水的青草。那速度,就好比用筢子搂草,这一点儿,村子里的人都是比不了的。光是割草快还不行,铡草的速度也是相当快的。那时爷爷往铡刀下续草,我负责摁铡刀。我不用有任何的担心,自顾着摁铡刀就是。这事儿和爷爷在一起配合是最默契最让人放心的了。牛儿吃得好,当然长得壮,干活也就有力气。不光这些,它的生育能力也很强。都说是“牛马比君子”,意思是说牛和马,与人一个样,都是怀胎十月一朝分娩。这头牛每年都能为我家添一头小牛,养成半大牛的时候就赶集卖了,也能每年为家里添补个五六百元的费用。这也是牲口讨人喜爱之处了。
其实这头牛也曾经让我吃过不少的苦头。这话从何说起呢?记得那是家人套牛拉水种地瓜的时候,我总是被安排一项牵牛的工作。站在左侧牵着牛,走在车子的最前面,牛儿就得听我的“命令”,所以多少也是有一种自鸣得意的感觉。先别高兴得太早,稍一不留神,让牛儿踩个正着,脚上那个钻心的痛啊。它踩着你还不算完,还会因牛走路的特性使劲儿地往下捻一下,更是让人受不了这突来的特别“恩惠”,完了连一句“对不起”都不说,继续若无其事地走它的路,干它的活儿。好像被它踩脚的经历还不是一次。另外,即使是再温顺的动物也会有发怒的时候。记得那回,它刚生完小牛,我禁不住好奇,就凑上去看小牛,看它那眼神就不大对劲儿。等它实在看不下去了,就一头朝我顶过来,害得我一屁股坐在了玉米秸上,吓得嚎啕大哭了一场。如果大人过于溺爱自己的孩子,不忍心让孩子受一丁点儿别人的欺负,人们往往会说大人“护犊子”(按照我家的方言叫做“护犋子”),这两个词语感情就是从牛身上总结和提炼出来的啊,这一点儿,我算是深有体会啦。
和这头牛在一起相处了十多年,毕竟绝大多数时间里我和它都是和平共处的。每当阳光透过家里那颗老槐树,在地上留下斑驳的影子,老牛站立在树下倒嚼的时候,我总爱上去抚摸它脖子上耷拉下来的那柔软的双层皮毛,它也总是一动不动地任凭我的抚摸和亲昵。再到后来,这头牛的年纪大了,腿也有点儿跛了,实在是干不动农活了,爷爷就把它给卖了。至于买牛的人要牵它到哪里去,家人都不忍心去问,也不想去知道,但一家人的心里却都很长时间不是个滋味儿。
记得临走的时候,它的眼里还噙满了泪花。(孙式建)
那时我大概五六岁的光景,爷爷从集市上买来一头土生土长的纯种鲁西南黄牛。在此之前,归临近一个村子里的生产队所有,是地地道道的“集体财产”。包产到户后,生产队的财产都分给个人了,这头牛也就几经辗转到了我家。听爷爷说,这头牛在生产队的时候也曾生过两头小牛,但都因无人看管照顾而夭折了。所以,家人不免为它经历的特殊和艰难所惋惜。
这头牛的身架很大,足足有一千多斤重,能算得上村子里最大的了。它特有力气,不管干什么活都绝对算得上是“轻车熟路”、“行家里手”,毕竟是从小在生产队里受过特殊的训练。我家所在的村子也很大,足足有三千多人。小时候,经常听大人们说一个词语,叫做“搁犋子”(具体是哪三个字,我也不大清楚,查查字典,“犋”指牵引犁等农具的畜力单位,最为恰当)。就是你家有头骡子,他家有头驴,我家有头牛,到耕地的时候,将三头牲口套在一起干活,这样就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三家的耕地,三头牲口就全包下了,又还有“外包”服务。别看我家的牲口是头牛,它却是其中的主力。如今想来,首先,它有一股子“牛劲”,干活肯下大力气;其次,它最能懂得人们的吆喝和口令,从来不“自作主张”;再者,它对人特别的友好和温顺,谁用都一个样儿。往往一上套就要干一天的活儿。午饭的时候,牲口们被卸下套子来,只需将我家这头牛的牵绳往它脖子里一系,它就能独自走回家,站立在牛槽前等着吃草去。这可不是我个人的杜撰,而是亲眼所见的。这也大抵是因为它对回家的道路熟记在心,又因它性格成熟,没什么爱玩的习性。加之当时的社会治安良好,人们大都路不拾遗,不会有什么图谋不轨的想法吧。
我们村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所以在大清河的北岸还有许多的耕地。那时河上还没有架桥,往家里拉庄稼很是不方便。只有用地排车套上牲口硬硬地淌水过河给拉过来。因为河水深浅不一,深处大抵能没过大人的腰际;河底又崎岖不平,净是些沙子碎石什么的,极其难走。所以一般的牲口都不乐意干这种出力不讨好的活儿。但又别无选择,在河里面牲口们挨骂和挨打也是稀松平常的事儿。所以我们村里的人都管这叫做“打河”。对于此,我家的这头牛却是从无怨言,总是能够步履稳健、意志坚定地行走在河道里面,且不需家人吆喝,它就能一鼓作气,克服困难,成功地将庄稼拉到河的南岸。是不是在牲口的身上也有着一种“亮剑精神”呢?又是谁给它灌输的这种精神呢?我想这种精神应该是与生俱来的吧。不然的话,也与它特殊的生活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相比而下,别的牲口就差远了。在我二爷爷家的大叔身上就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儿:他从河北岸套上自家的那头牛准备过河,行到河道中间时,牛实在是拉不动了,就在中途撂挑子不干了。这时大叔就骂牲口,捎带着骂大婶子,骂的那话实在是让人听不下去,大婶子一气之下就回娘家了。媳妇跑了,大叔也不主动去请,还故作镇定。你别说,这招儿还特灵。没过几天,大婶子的娘家妈就把她给送回来了,这时大叔还是不领情,还扬言道:“这样的媳妇,俺不要啦!”哈哈,如今想来,还觉得挺有一股子浓郁的乡土气息呢。
牛的身子大,力气大,饭量自然也就大得惊人。一般人,光是割草也供不上它吃的。幸亏它摊上了一个好主人。爷爷从年轻的时候干活就特别的快,相当的麻利。用不了一袋烟的功夫,就能割上两袋子尚且带着露水的青草。那速度,就好比用筢子搂草,这一点儿,村子里的人都是比不了的。光是割草快还不行,铡草的速度也是相当快的。那时爷爷往铡刀下续草,我负责摁铡刀。我不用有任何的担心,自顾着摁铡刀就是。这事儿和爷爷在一起配合是最默契最让人放心的了。牛儿吃得好,当然长得壮,干活也就有力气。不光这些,它的生育能力也很强。都说是“牛马比君子”,意思是说牛和马,与人一个样,都是怀胎十月一朝分娩。这头牛每年都能为我家添一头小牛,养成半大牛的时候就赶集卖了,也能每年为家里添补个五六百元的费用。这也是牲口讨人喜爱之处了。
其实这头牛也曾经让我吃过不少的苦头。这话从何说起呢?记得那是家人套牛拉水种地瓜的时候,我总是被安排一项牵牛的工作。站在左侧牵着牛,走在车子的最前面,牛儿就得听我的“命令”,所以多少也是有一种自鸣得意的感觉。先别高兴得太早,稍一不留神,让牛儿踩个正着,脚上那个钻心的痛啊。它踩着你还不算完,还会因牛走路的特性使劲儿地往下捻一下,更是让人受不了这突来的特别“恩惠”,完了连一句“对不起”都不说,继续若无其事地走它的路,干它的活儿。好像被它踩脚的经历还不是一次。另外,即使是再温顺的动物也会有发怒的时候。记得那回,它刚生完小牛,我禁不住好奇,就凑上去看小牛,看它那眼神就不大对劲儿。等它实在看不下去了,就一头朝我顶过来,害得我一屁股坐在了玉米秸上,吓得嚎啕大哭了一场。如果大人过于溺爱自己的孩子,不忍心让孩子受一丁点儿别人的欺负,人们往往会说大人“护犊子”(按照我家的方言叫做“护犋子”),这两个词语感情就是从牛身上总结和提炼出来的啊,这一点儿,我算是深有体会啦。
和这头牛在一起相处了十多年,毕竟绝大多数时间里我和它都是和平共处的。每当阳光透过家里那颗老槐树,在地上留下斑驳的影子,老牛站立在树下倒嚼的时候,我总爱上去抚摸它脖子上耷拉下来的那柔软的双层皮毛,它也总是一动不动地任凭我的抚摸和亲昵。再到后来,这头牛的年纪大了,腿也有点儿跛了,实在是干不动农活了,爷爷就把它给卖了。至于买牛的人要牵它到哪里去,家人都不忍心去问,也不想去知道,但一家人的心里却都很长时间不是个滋味儿。
记得临走的时候,它的眼里还噙满了泪花。(孙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