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正值换季,很多人依旧会沿袭冬日的进补习惯。立春后,饮食作息都应该慢慢调整,单方面的补已经不再适宜,补泄结合才是这一季节的养生原则。
补 春宜养肝
中医讲求平衡,将人体看作有机的整体。当身体出现不适,症状可能类似,但发病的原因往往不尽相同。例如有的病人,出现打嗝、睡眠不好、气短、大便不好,虽然不同的人出现的症状一样,但病因可能不同。而不强调补,也并不意味着不补。“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也就是说,春季肝气旺盛,而肝气会影响到脾,较易出现脾胃虚弱。因此要选辛、甘温之品。在饮食上,由于肝应酸,可适量多吃点带酸的食物,如杏、杨梅、白芍、枸杞等,菜中可多放些醋,但不宜过多。可多进食甘味食物,如鸡肉、蛋、豆类、山药等。鸭血性平,营养丰富,可养肝;菠菜具有滋阴润燥、舒肝养血的作用。
泄 不等同“泻”
食物通过脾胃进入消化阶段,再进入吸收阶段,才能转化成为我们所谓的能量,中医则称之为气血。有些应诊的病人称自己大便不好,是不是该吃些泻药。当遇到这种情况,要针对病人的病灶不同予以施治,例如病人本身吸收阶段有问题,再给病人服用泻药,反而更会影响吸收功能,此时要使用一些助消化吸收的治疗方法。因此要强调,这里我们提到的“泄”绝不等同于泻。“泄”并不等同于拉肚子,如果经常出现这一症状,则证实已经泄过火了,反而有害肠胃。
针对不同人的体质,泄的方法也不同。如中医的食补是非常有效的,只是需要的时间段会略长。例如长期便秘的人,可经常吃点白萝卜,能起到消食的作用。萝卜汤虽好,却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体虚,特别是服用人参等补药的人不适宜,排便以每天一至两次为宜,假如出现水样便,就不要再食用。另外,便秘的人多吃香蕉、核桃、芝麻、地瓜等具有润肠作用的食品,也能起到助“泄”的作用。
所谓的“泄”是一个较大的概念,可以理解为一种身体状态。除了定期排便,平时多喝水,经常洗澡换衣,不让污垢长附肌肤,心理上的“泄”也同等重要,遇到情绪不佳的情况可以找朋友倾诉,为自己开展一些娱乐项目,多运动释放自己的坏情绪也是中医理论中重要的一环。
针灸 也讲补和泻
很多人以为,补或泻只是药物治疗的法则,其实,药物与针灸治病采用的方法虽然不同,但施治原则是一致的。针灸时施用补泻手法的准则,必须建立在明确的辨证施治前提下,离开这个准则而抽象地谈补泻,是不现实的。
针灸是一种治疗手段,是促使疾病向痊愈方向转化的重要外在因素。但要达到补虚泻实的治疗目的,还必须通过脏腑的气化功能(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合理的补泻手法,除了根据不同病情、体质、年龄、情志、气候、环境等因素外,还要密切注意补虚泻实的原则和当前的病情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践证明,补或泻刺法过之(过量手法)或不及(不足量手法),均可导致失效,甚至引起病情恶化,这样的事例是屡见不鲜的。
针灸是通过针刺的手法来达到补虚泻实目的的。《灵枢·九针十二原》说:“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补法,是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是泛指能疏泻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创造和总结出了不少的针刺补泻手法。
补法用于各种虚证。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时间短,大拇指向前,食指向后;提插时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以下插为主;进针慢,出针快;针尖随经脉循行方向,顺经而刺;患者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出针后按闭针孔。这些都是对患者进行补法针刺时需要注意的。
泻法适用于各种实证。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时间长,大拇指向后,食指向前;提插时先深后浅,轻插重提,幅度大,频率快,时间长,以上提为主;进针快而出针要慢;针尖应迎着经脉循行方向,逆经而刺;患者呼气时出针,吸气时进针;出针时不必按闭针孔,还可以摇大针孔。这些操作手法对实证患者有着很好的疗效。
还有两种特殊的复式补泻方法——烧天火和透心凉,因为操作比较复杂而临床应用较少。
另外,对于虚实不太显著或虚实兼有的病证,临床上多采用平补平泻,针灸得气后施用均匀的提插捻转手法即可。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昏迷等),患者不能配合治疗,操作者必须细致观察客观指征,以疗效为主要依据。正如《灵枢·小针解第三》指出:“为虚与实,若得若失,言补者必若有所得也,泻则恍然若有所失也。”(殷雅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