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深了,柿子红了。
乡下的秋野,是季节绘制的画卷,在秋日这轴色彩斑斓的图景里,因了红柿的渲染,大自然尽显春华秋实,坡岭原川愈加令人心旷神怡。
喜欢在这样的日子,结伴或独自到乡间享受柿子们营造的美丽。是踏着晨露的时段尤好,站在稍高些的梁子上,迎着渐红的云霞放眼远处,飘渺的雾纱里,抑或是村舍间袅袅腾起的炊烟间,就有柿子们的身影。一只只浸上秋色的红柿子错落垂枝,宛似悬金挂彩。疲惫了的可以临书的叶子随在柿的身边跟着似有若无的晨风不经意抖几下自己。一片柿树后面的坡地是丛生茂密的灌木林,秋,渐次封了它夏里的张狂,揉捏成了眼下的赤橙黄绿。羊群从柿树下散乱地走了过来;浣衣村姑的棰洗声似有节奏地传了过来;城里“驴友”野外赏柿的嘈杂脚步声传了过来……就在这样的晨曦里,游人、红柿、村舍、坡岭、羊群,便浑然生成了一副韵味远厚的金秋赏柿图哩。
中国是柿子的故乡,柿树距今约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礼记》记载,咱们的祖先早在周代就已经栽植柿树了,并在祭祀礼仪上用柿子作贡品;秦汉以来,柿树扩植黄河流域一带,成为重要的栽培果树和木本粮食树种;唐代“教民种柿”蔚成风气。日本、朝鲜以及欧美国家的柿子都是从中国传去的。近代著名植物学家茹考夫斯基说,几乎地球上所有柿子品种都源于中国。明清时期,柿子成了皇庭贡品。一枚艳红喜人的果子,因此兼具了“下里巴人”特点和“阳春白雪”品位。
唐代《酉阳杂俎》说,古人赞美柿树及其柿子,是因具“七绝”,即树多寿、叶多荫、无鸟巢、无虫蠹,霜叶可赏、佳果可啖,落叶肥大可以临书。据传,唐时穷秀才郑虔因家贫无钱买纸,就用宽阔的柿叶习练诗书,后来竟考得进士,当了朝廷命官。柿子历来深得文人雅士厚爱,或壮之以诗,或给之以画,或倾之以情,或著之以文,每每目睹,无不感人肺腑。唐代白居易有“柿树绿荫后,王家庭院宽”之赞叹;北宋孔平仲诗曰:“林中有丹果,压枝一何稠,为柿已经美,嗟尔骨亦柔……剖心无所有,入口颇相投”。相传明太祖朱元璋于柿树与柿子有一段佳话。有一次,家境清贫,朝不保夕的他流浪到安徽凤阳皇资寺门口时,抬头望见一颗柿树正挂果累累,已两日无物入肚的朱元璋顾不得旁人侧目,遂即上树大嚼红柿十数个。他登上明朝开国皇帝宝座后,不忘柿树“献果”之恩,特意重返旧地,祭拜那棵年逾百岁的柿树,并脱下龙袍披上树身,封这棵救命树为“凌霜侯”。
柿子不但历史久远,富含文化,其药用也是十分广泛,清热解毒,降压止血,几乎妇孺皆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柿乃脾肺血分之果也,其味甘而气用,性涩而能收,故有健脾、涩肠、治嗽、止血之功。”柿子柔软多汁,集葡萄糖、果糖及钙、磷、铁等矿物质于一身,任凭时光荏苒,柿子始终尊享“果中圣品”之誉。
深秋,是柿子染红的季节,抽出身来,胸怀清净心灵,去郊外随便的岭岗上,就着成熟稻粱的芬芳,欣赏那些柿子们创造的景致,是一番享受,是一种思想洗礼。每年的这个时候,我亲睹柿子们的美丽时,眼前总免不了会浮现儿时蜗居乡下,亲人们拥戴呵护柿树和柿子的情景,而这些算来有些久远的情景总是如现实般一样清晰、一样真实。
我的二爷爷曾是村子里视柿如命的一位长辈。他年幼时父亲传下来的自留园里栽有一株长势狂猛的柿子树。二爷爷到了而立之年有了家口,及之后来,我陆续有了五个姑姑。偌大的家庭常年过着食不饱肚的苦日子。柿树成了糊口的额外来源,一入秋,染了痨病的二爷爷每天天乍亮便拎了马扎去自留园守树,慢慢等着柿子红,好让二奶奶拿去换些口粮回来。多少年后,我的五个姑姑相继嫁人成家,紧巴的日子稍稍有了好转,不用再拿柿子换粮了,但二爷爷每年秋风起时依旧抱了马扎去自留园里守望柿树。其时,清贫而又老实巴交的二爷爷只能做这样一件容易的营生了,病入膏肓的他几乎连举手采摘红柿子的力气都没有了。有次,是秋风挺硬的一个上午,我去园里看他,远远地我见他佝偻着身子,吃力地举着拐杖,试图钩下就近枝上的一枚柿子,反复几次都不成。我帮他摘下后,他说:“想看看柿子几分熟了,东屋邻家的几个孩子咳嗽,熟柿能治哩!”我心疼二爷爷,嘱他回家避风取暖,他虽点头应允了,但还是照旧守在树下。终于,在来年柿子红了的秋里,自留园柿树下传出了二爷爷逝去的噩耗。出殡那天,年迈的二奶奶哭泣着告诉我们小辈:二爷爷活着的时候,痨病弄得他整夜咳嗽,再厉害他都舍不得动一个红柿子,他说,留着孩子们和邻居有用。听着这些发生在二爷爷身上我们不曾知晓的事情,我们小辈更多的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滑落下来。若干年后,村子规划,二爷爷家的自留园挡路,那棵两人合抱尚能围拢的大柿树连同自留园一并被村里“处理”掉了,再想看看那棵被二爷爷守护多年的老柿树,以及红柿子涂绘的秀丽只能找寻那些隽刻于脑际中的记忆了。
秋深了,柿子红了。携着泥土香的秋风又一次滑进我居住的小区,思绪里关于柿子的内容更加清晰起来。于是,我带上妻女,走向坡野,一来赏秋景,愉身心;二来面向红的诱人的柿子,睹物深悟,临境广思。如此,我算是抒发了对大自然恩赐而常怀的感恩之情。另外,我借此意欲表述对包括亲情在内的高尚情意的深深敬重,体现我对乡下生活的无限眷恋,以及对亲人故去的那份深切缅怀。(崔启昌)
乡下的秋野,是季节绘制的画卷,在秋日这轴色彩斑斓的图景里,因了红柿的渲染,大自然尽显春华秋实,坡岭原川愈加令人心旷神怡。
喜欢在这样的日子,结伴或独自到乡间享受柿子们营造的美丽。是踏着晨露的时段尤好,站在稍高些的梁子上,迎着渐红的云霞放眼远处,飘渺的雾纱里,抑或是村舍间袅袅腾起的炊烟间,就有柿子们的身影。一只只浸上秋色的红柿子错落垂枝,宛似悬金挂彩。疲惫了的可以临书的叶子随在柿的身边跟着似有若无的晨风不经意抖几下自己。一片柿树后面的坡地是丛生茂密的灌木林,秋,渐次封了它夏里的张狂,揉捏成了眼下的赤橙黄绿。羊群从柿树下散乱地走了过来;浣衣村姑的棰洗声似有节奏地传了过来;城里“驴友”野外赏柿的嘈杂脚步声传了过来……就在这样的晨曦里,游人、红柿、村舍、坡岭、羊群,便浑然生成了一副韵味远厚的金秋赏柿图哩。
中国是柿子的故乡,柿树距今约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礼记》记载,咱们的祖先早在周代就已经栽植柿树了,并在祭祀礼仪上用柿子作贡品;秦汉以来,柿树扩植黄河流域一带,成为重要的栽培果树和木本粮食树种;唐代“教民种柿”蔚成风气。日本、朝鲜以及欧美国家的柿子都是从中国传去的。近代著名植物学家茹考夫斯基说,几乎地球上所有柿子品种都源于中国。明清时期,柿子成了皇庭贡品。一枚艳红喜人的果子,因此兼具了“下里巴人”特点和“阳春白雪”品位。
唐代《酉阳杂俎》说,古人赞美柿树及其柿子,是因具“七绝”,即树多寿、叶多荫、无鸟巢、无虫蠹,霜叶可赏、佳果可啖,落叶肥大可以临书。据传,唐时穷秀才郑虔因家贫无钱买纸,就用宽阔的柿叶习练诗书,后来竟考得进士,当了朝廷命官。柿子历来深得文人雅士厚爱,或壮之以诗,或给之以画,或倾之以情,或著之以文,每每目睹,无不感人肺腑。唐代白居易有“柿树绿荫后,王家庭院宽”之赞叹;北宋孔平仲诗曰:“林中有丹果,压枝一何稠,为柿已经美,嗟尔骨亦柔……剖心无所有,入口颇相投”。相传明太祖朱元璋于柿树与柿子有一段佳话。有一次,家境清贫,朝不保夕的他流浪到安徽凤阳皇资寺门口时,抬头望见一颗柿树正挂果累累,已两日无物入肚的朱元璋顾不得旁人侧目,遂即上树大嚼红柿十数个。他登上明朝开国皇帝宝座后,不忘柿树“献果”之恩,特意重返旧地,祭拜那棵年逾百岁的柿树,并脱下龙袍披上树身,封这棵救命树为“凌霜侯”。
柿子不但历史久远,富含文化,其药用也是十分广泛,清热解毒,降压止血,几乎妇孺皆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柿乃脾肺血分之果也,其味甘而气用,性涩而能收,故有健脾、涩肠、治嗽、止血之功。”柿子柔软多汁,集葡萄糖、果糖及钙、磷、铁等矿物质于一身,任凭时光荏苒,柿子始终尊享“果中圣品”之誉。
深秋,是柿子染红的季节,抽出身来,胸怀清净心灵,去郊外随便的岭岗上,就着成熟稻粱的芬芳,欣赏那些柿子们创造的景致,是一番享受,是一种思想洗礼。每年的这个时候,我亲睹柿子们的美丽时,眼前总免不了会浮现儿时蜗居乡下,亲人们拥戴呵护柿树和柿子的情景,而这些算来有些久远的情景总是如现实般一样清晰、一样真实。
我的二爷爷曾是村子里视柿如命的一位长辈。他年幼时父亲传下来的自留园里栽有一株长势狂猛的柿子树。二爷爷到了而立之年有了家口,及之后来,我陆续有了五个姑姑。偌大的家庭常年过着食不饱肚的苦日子。柿树成了糊口的额外来源,一入秋,染了痨病的二爷爷每天天乍亮便拎了马扎去自留园守树,慢慢等着柿子红,好让二奶奶拿去换些口粮回来。多少年后,我的五个姑姑相继嫁人成家,紧巴的日子稍稍有了好转,不用再拿柿子换粮了,但二爷爷每年秋风起时依旧抱了马扎去自留园里守望柿树。其时,清贫而又老实巴交的二爷爷只能做这样一件容易的营生了,病入膏肓的他几乎连举手采摘红柿子的力气都没有了。有次,是秋风挺硬的一个上午,我去园里看他,远远地我见他佝偻着身子,吃力地举着拐杖,试图钩下就近枝上的一枚柿子,反复几次都不成。我帮他摘下后,他说:“想看看柿子几分熟了,东屋邻家的几个孩子咳嗽,熟柿能治哩!”我心疼二爷爷,嘱他回家避风取暖,他虽点头应允了,但还是照旧守在树下。终于,在来年柿子红了的秋里,自留园柿树下传出了二爷爷逝去的噩耗。出殡那天,年迈的二奶奶哭泣着告诉我们小辈:二爷爷活着的时候,痨病弄得他整夜咳嗽,再厉害他都舍不得动一个红柿子,他说,留着孩子们和邻居有用。听着这些发生在二爷爷身上我们不曾知晓的事情,我们小辈更多的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滑落下来。若干年后,村子规划,二爷爷家的自留园挡路,那棵两人合抱尚能围拢的大柿树连同自留园一并被村里“处理”掉了,再想看看那棵被二爷爷守护多年的老柿树,以及红柿子涂绘的秀丽只能找寻那些隽刻于脑际中的记忆了。
秋深了,柿子红了。携着泥土香的秋风又一次滑进我居住的小区,思绪里关于柿子的内容更加清晰起来。于是,我带上妻女,走向坡野,一来赏秋景,愉身心;二来面向红的诱人的柿子,睹物深悟,临境广思。如此,我算是抒发了对大自然恩赐而常怀的感恩之情。另外,我借此意欲表述对包括亲情在内的高尚情意的深深敬重,体现我对乡下生活的无限眷恋,以及对亲人故去的那份深切缅怀。(崔启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