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长春/兰楚
韩浩月是个非常爱看电影的人,最狂热的时候能一天看两场。据他说,1999年春天还在一个县城的城乡结合部开了一间录像厅。这是一件想想都是多么让人过瘾的事情。
爱看电影的人,一定喜欢听故事。就电影而言,都是虚构的故事,这些故事被加工之后,以紧凑的情节,重重地落在角色们的身上,让我们跟着他们的命运和宿命历险,或仰天长笑,或大漠长风。这些故事,看上去非常遥远离奇,绝对不能地巧合发生在生活中每个人身上。而韩浩月是很会听故事看故事的人,他的高明之处,就是看完后能捞出故事的精髓,用细腻感性的笔触雕刻后,再放大,仔细品味,把平常生活中繁复的情绪置于其中,让故事一点点走过来,看上去质感十足,摸上去手有余温。但他又很少叙述整篇电影,于是没有看过的电影,只能追随着他的身后去看。
韩浩月的这本《一个人的电影院》写得很“漂”,漂泊的“漂”,整本书有一种很私人的漂泊情结在其中,生活的漂泊,命运的漂泊。而贯穿全书的对于人性变化、对于命运沉浮的冷静彻析,就像漂泊在命运的湍流中的粗大浮木,一把抓住,让人的思维不再沉没。从韩浩月关于电影的这些文字中表达出来的种种清醒,感到他挺适合一个人看电影。于深夜,忽明忽暗的光影中,有旷野狂风的传奇,有坎坷困厄的跌宕,有生命的压抑与震撼,然后吸天地精华,纳入丹田,淬炼出生命的真谛,很文艺很纯粹很真诚。
我发现读韩浩月的影评后,更多的是触动许多过往的那一段段少年情怀。这也是韩浩月将故事拉近的一个手段。写影评的人很多,韩浩月的影评最大的特点是亲切,这可能来源于他的生活底子。他在这本书中有很多联想于电影之中角色的生活亲历和心里感受,这来源于影评之外他亲身的一些过往光阴的记忆。比如写《小武》的角色,他忆起自己辍学并在县城中流浪,写《孔雀》也会联想到自已快乐稍纵即逝的成长历程……他所记述的这些记忆,恰恰是与七、八十代人集体记忆相重合,它记录许多熟悉的悲喜交加的命运故事,而爱听老故事的人很多,因为他们曾活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