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江北土著
大约是唐德刚先生的几篇散文看坏了我的胃口,以至于他的正业也连带着受到我无知的偏见。春末有暇,找了《张学良口述历史》来看,很厚的繁体版。这是一段快乐而短暂的阅读之旅。近代史,虽在眼前,却依然云雾缭绕。唐先生这一类的书,正好补补课。90岁的张学良回忆自己的前尘往事,天真气十足。大约是真的老了,来日无多,顾忌更少。板着脸的老头子,倘若有机会讲历史,常常将历史当成自己的私事,更常见的是以历史主人自居的姿态,因此难免家国天下离我不行的劲儿。张学良正好相反,他自己的私事就是历史。
这几乎是我读过的最有趣的历史讲述,而这样的人本来也确实不多,风云际会,他不仅赶上了,还在比较长的时间里站到了台前。看张学良讲历史,心里有个感慨,历史还真是厚待他了,简直是只能有一不能有二的人物。所以后来他动不动就说感谢上帝。这还真是由衷之语。90岁的张学良对自己挺满意的,对自己很凑巧却又充满荒唐感的历史过往也挺满意的,讲起历史大事,常常没有讲自己私事那么带劲。一点也不忌讳地说:我想看的更多的就是他的私事。他讲自己如何未投笔却阴差阳错地从戎;讲自己如何带兵,怎样笼络人心;讲西安事变的经过;更得意的是讲自己的女人情缘,讲到高兴处哈哈哈哈不已。兴许是人老了,而自己又感觉很得意,一些关于女人的段子在书里还重复了讲,嘴上就没个把门的。情史如历史,小人物的不如大人物的吸引人。张学良不仅讲自己的,还讲朋友的。用时髦的话说就是有料,绝对有料。张老先生的讲述过程充满了快活的意思,不止一次说:如果我们没钱了,合作出一本秘史,一定赚钱。
唐老师的另一本大著《胡适口述自传》,传主自述就没那么有趣了,但注释很有趣。注释不仅长,而且批评起处于老师地位的胡适来,也是一点情面不讲的。说胡适口述不那么有趣,其实相对于张学良乐意讲自己的八卦,但这本口述之于胡适思想研究,也是善莫大焉。说不那么有趣,还有胡适一直端着的劲儿,敞不开,所以不好玩。思想是个好东西,但人一有思想,往往就变成了坏东西。比如大师说我会客观看待自己。其实他客观看待的是自己光鲜的一面。张学良也念过书,也知道自己的风流韵事算不得荣光,但他能敞开胸怀,坦坦荡荡地讲,倒也不显得多么下作,更在无意中挑明了一个事实:芸芸众生,凡夫俗子居多,谁也不用太牛。胡适在自传就不敢说自己早年混上海滩吃花酒赌钱的少年浪行,对自己的异国之恋也是数缄其口。所以名为自传,近似自我的评传。
介于胡适的端着与张学良的孟浪之间的一本唐氏手笔是《李宗仁回忆录》。相比唐德刚后来评议历史动辄上天入地,李传还真见唐氏用功之深。该著“自动议磋商到付梓发行历时逾二十年”,作者自云:“用了将近六年的光阴——平生治学生产力最旺盛的六年光阴——才把它用中、英双记录下来”、“个人已出版的著作中,用功最深、费力最大、遭遇困难最多的一部有原始性的史书”、“是‘执笔人’的一部‘发愤之作’”……唐德刚如此认真和肯定自己的努力,可见对这本著作的重视。这也是我读过的最翔实的个人历史,可能也是最真的。鉴于李宗仁在特定历史时期中的特定作用,这本书的资料性远大于趣味性。这样的裹挟在大洪流中的个人史,读一读,确实有以管窥豹的功效。
说到历史的大洪流,有一本曾经的高中历史教材,叫《中国史纲》,张荫麟先生的大著。这其实是半部书,只说到汉之王莽。关于这本书,网上是这样推荐的:“与钱穆的《国史大纲》、吕思勉的《中国通史》并肩的史学经典!梁启超、钱穆、陈寅恪、熊十力赞叹的史学大师!中国人不可不读的历史名著!”网上荐书,动辄胡说八道,但这一次推荐,没有夸张。张荫麟先生文字之洗练、思想之通达而下笔之谨慎,只读一篇,有眼人当可叹服。仅仅是一本民国时候的高中历史教材,就能叫现代人认识到自己是多么无知。
题外话,姑且不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