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生活 > 正文

“80后”的真面目

2011-02-15 16:19:06   作者:创新2009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山东济南/小聃


  我对羽戈了解很少,因为至少到目前为止,他还没有进入所谓的学术圈,而我的视野又过于狭窄。眉睫兄向我推荐他的时候,我才开始看到与这个人有关的文字,然后是禹麟兄给我发来几篇有关他的文章。在逐步了解的过程中,透过羽戈,我想起了自己已经逝去的青春,想起了“80后”相关种种。
  尽管七八年来,我一直关注“80后”群体,而且现在又有了这个专门发掘“80后”乃至“90后”思想者的园地,但实际上,在我侧身知识分子领域的这些年,自己离“80后”已经很遥远了。2003年冬天,还在玩弄诗歌游戏的我曾写道:“从文革结束到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大陆诗坛一场又一场的诗歌游戏已经很不少了。‘80后’诗人是迟到的安静的一代,是力排重瘴拨云见日的一代,是在物欲横流的高消费文化语境和网络书写红极一时中安心修炼注重积累的一代。”(《“80后”诗写思考》,收于《青灯阁札记之一:低飞》)现在想来,这只不过是一个文学青年的一厢情愿罢了,因为我并没有按照诗写道路走下来。“我们应该把‘诗歌’这两个字分开来看,诗是一种很私人化的东西,歌是很大众化的。诗写者需要静寂的心境、无羁的思考、倾斜抑或孤独的世界和独立的经济。……每每看到好诗,都如吸毒一般沉入,潜进诗,在诗中静止。如果说性事是一种奔放的激情,那么,入诗无疑是一种田田的自慰。”(《诗演绎》,同上)也许,当我意识到“诗”与“歌”的区别而选择潜进内心世界时,就已经不再是一个文学青年了。不知道羽戈兄有同感否?
  要说“80后”群体起家于文学,也许并不为过,因为每个出道或者正在出道的“80后”,似乎都是从文学起步。但是,这也给人一种假象,就是多年来我称之为“媒体中的80后”。报纸和电视甚至畅销书籍都很容易令人生疑,当“80后”一代行将老去,开始从人生、从历史的角度自身这一代伏案反思的时候,也许,才是这一整代人走向成熟的开始。
  羽戈是一个“80后”,是当下身处房子、车子、票子包围圈中的无数“80后”之一。他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从一开始就站到了这一代所热衷的流行符号的背面”,但是我们反过来思考,“流行符号下的80后”不正是“媒体中的80后”吗?“由于真正的批评和独立批评家的缺场,使得读者并不能清晰地认识‘80’后这场规模浩大的文学运动。人们通过媒体和小说了解到的‘80后’只是一座冰山刚刚浮出地面的山顶,这一代人中真正的优秀者还没有浮出地面,但他们确实已经存在。他们在写,但不想一上来就被商业利益俘虏。”(《“80后”一瞥》,同上)“沉默的‘80后’群体中必然会诞生一批未来的知识精英。他们正在努力弥补自身的历史缺口,希望与前辈的高度实现对接。”(《一个“80后”读<顾准日记>随想》,同上)
  羽戈来了,让我们看到了“80后”的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