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为了让儿子完成大学学业,放弃安宁的生活而独闯广州四年,这个人就是本书作者郝秀琴。四年里,她做过保姆、直销、保险、电子商务等多种工作,一直在生活的底层打拼。同时,作为内蒙古草原上的知名作家,她又拿起手中的笔记录下了这四年间的丰富经历。
关于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我曾经写过一句:“前不见天堂,后不见故乡。”这是一种因灵魂无所居处而引起的彻骨的痛。郝秀琴好像也在经历这种心路历程,并因为其敏感的诗人气质而大受其困。这个时代,灵魂的居处与物质的房子一样难以拥有,对于为了买房而拼搏的人,我是支持的;对于灵魂居所的寻觅者,我是尊敬的。这两个过程都值得记录,这也是这个时代的伟大之处。
郝秀琴就是这样的记录者。
在《墙内墙外》一文中,她这样写到:“我也常常把红墙内的中大比作张爱玲,气质高雅,孤傲脱俗;而红墙外的是超级女生,美丽、动人、时尚,但似乎还缺乏一种内涵的东西。墙内外是两种境界,一种高雅,一种时尚;一种古典,一种现代;一种含蓄,一种疯狂;一种厚重,一种浮躁。”墙内墙外两种境界,其实就是现代人的肉体生存和精神飞翔的象征,郝秀琴正是在这两个层次上掘进着自己,才有了一个羊城漂泊者肉体生存与情感经历的真实记录。
作者经历了很多,所以选择了挑战。从居无定所到保姆,从安利直销到招生,从新华保险到文化公司零底薪打工……在作者为了颜面而闪烁其辞中,我们可以窥见这种生存举步维艰的辛酸、苦痛和耻辱。这种痛彻让人在一个个绝望中迈进,接收、忍受、自决都是自由的选择,除此之外再无自由。
在21世纪的2005-2009年,郝秀琴这位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体验了中国人的艰难生存,活下去,哪怕象蚂蚁一样!结果,她真的活下来了,而且是在羊城,而且是象上帝一样思考着活下来了。
不仅如此,她还以一个知识女性特有的敏感给这种苍凉的生存抹上了一抹糖色。也许,正是她的的浪漫情怀构成了支撑她羊城生存体验的基础,而女性的坚韧和骨子中草原人的血性则成为她四年拼搏的动力源泉。深入骨髓的行走意识已经成为她的唯一状态,因为她触碰到了文学与文化累积的凝固剂。
今天,郝秀琴已经走进作家研修班。我们相信,经过一定时期的沉淀,挖掘出她这段经历的文化意义与时代内涵,将会有更多值得我们期待的作品推出。
灵魂居所的需求比肉体居所的需求更加迫切。让我们打开这本文集,直视郝秀琴作为一个作家,在2005-2009年间,在为肉体居所打拼的同时,她的灵魂居住在哪里吧!(作者:魏东建 此文摘编自《漂泊羊城》一书序言。《漂泊羊城》,郝秀琴著,即将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