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以来,作家张炜似乎变成了一个诗人,其长短诗作连连见诸国内多家名刊,大有与专事诗歌创作的实力诗人一比高低之势,令人惊叹不已。1996年,他在《上海文学》和《青年文学》分上、下卷发表了《皈依之路》,据说,这部长达3000多行的长诗是中国当代最长的抒情诗。之后,他长诗短诗新作迭出,在诗坛上刮起了一个小说家的“诗旋风”。
1995年,我曾对张炜流露出放弃诗歌转写小说的意思。他说:“其实你不必着急写小说,只要你的作品本质上是诗性的,那么你完全不必担心什么,将来写什么成什么。”他说他自己无论小说还是散文,都有诗的成分在里面,“诗是艺术之本,是本质是核心。有了诗就有了一切。”他并起双手作一拱起状,说:“诗,那是占据金字塔顶端位置的一种文学形式。”“诗本来是不通俗的,它是深奥又朴素的。它的深奥是因为他的极具个人化,是某一个心灵的颤响;它朴素是因为它是活生生的激动,它产生得很自然,一点也不突兀……”张炜这样表达自己对诗的见解。
后来,我问他怎么一下子就写出《皈依之路》。他说1991年就开始写这部长诗,直到1996年,几经修改。他还说,自己最初练笔就是写诗,而且写了很多。几年前,一位作家在烟台文联资料室见到一本厚厚的手抄诗稿,封面署名“张炜”,后来朋友问张炜那是不是他写的。“那正是我少年时代的练笔之作,他捎给我就好了。”张炜不无怀念之情地说。
1974年,张炜在烟台一家刊物发表了一首长诗,并收入当时的一部诗集。1997年,上海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皈依之路》,收录了长诗《皈依之路》和几十首短诗。2005年,他又出版了第二本诗集《家住万松浦》,收录了长诗《松林》和《欧洲组诗》、《半岛札记》、《饥饿札记》等组诗。张炜认为,唐诗宋词的灿烂使人们牢记了它的美风,最后导致填好或刻制好每一个句子成为诗人的首要任务,因此,源于生命的感动和感动的全部过程没有了。而诗经和楚辞才是他心目中的好诗,“我会循着诗经和楚辞的方向,去寻求诗之源头。”
他认为,任何时代都该有自己歌哭相随的诗人。关于近年来几位年轻诗人自杀的现象,他曾说:“他们是勇敢而极其有才华的,他们自杀的原因不会太具体。尽管都可能找到一些具体的引发性事件,但我不愿相信。他们都在很抽象的世界里生活久了,其绝望是真实的。但是,尽管他们这样做有自己的理由,我们还是不能接受。”
张炜喜欢和诗人交往,杨炼、多多、翟永明等很多诗人都是他的朋友。万松浦书院建成以后,他曾多次邀请诗人前来讲学,还在书院网站多次举办网友与诗人的交流活动。
张炜本质上是一个诗人,一个足踏坚实的土地而又颇具理性思索的诗人。就像张承志的《心灵史》、《错开的花》等小说一样,张炜的《我的田园》、《柏慧》、《家族》等许多长篇也都杂糅了长诗于其中,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主体情怀——这可能为部分读者所垢病,但张炜无悔于初衷。他还有一部叫做《怀念与追记》的长篇,写的是“一个为背叛所伤的诗人在自吟。”整部小说可以看作长诗一卷,我们甚至可以认为,书中的那个“诗人”正是作者自己。在这部书的结尾,“诗人”长吟道:“能够爱是多么美好!能够吟唱是多么美好!能够追忆是多么美好!”
张炜不仅写诗,还想写歌剧。有一次他对我讲述他的美国之行,说自己在百老汇冒雨排队3个多小时,买票看了一场很棒的歌剧。他告诉我,他这一生一定要写一部至少让自己满意的长诗和歌剧。这话出自一个擅写长篇小说的作家口中,多少令人惊奇。
我忽然想到,他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如此说过:“我总试图在一切的艺术形式之中寻找某种很纯粹的东西,什么乐器在我手中都一样,它们只会发出同一类声音。”( 洪浩)
1995年,我曾对张炜流露出放弃诗歌转写小说的意思。他说:“其实你不必着急写小说,只要你的作品本质上是诗性的,那么你完全不必担心什么,将来写什么成什么。”他说他自己无论小说还是散文,都有诗的成分在里面,“诗是艺术之本,是本质是核心。有了诗就有了一切。”他并起双手作一拱起状,说:“诗,那是占据金字塔顶端位置的一种文学形式。”“诗本来是不通俗的,它是深奥又朴素的。它的深奥是因为他的极具个人化,是某一个心灵的颤响;它朴素是因为它是活生生的激动,它产生得很自然,一点也不突兀……”张炜这样表达自己对诗的见解。
后来,我问他怎么一下子就写出《皈依之路》。他说1991年就开始写这部长诗,直到1996年,几经修改。他还说,自己最初练笔就是写诗,而且写了很多。几年前,一位作家在烟台文联资料室见到一本厚厚的手抄诗稿,封面署名“张炜”,后来朋友问张炜那是不是他写的。“那正是我少年时代的练笔之作,他捎给我就好了。”张炜不无怀念之情地说。
1974年,张炜在烟台一家刊物发表了一首长诗,并收入当时的一部诗集。1997年,上海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皈依之路》,收录了长诗《皈依之路》和几十首短诗。2005年,他又出版了第二本诗集《家住万松浦》,收录了长诗《松林》和《欧洲组诗》、《半岛札记》、《饥饿札记》等组诗。张炜认为,唐诗宋词的灿烂使人们牢记了它的美风,最后导致填好或刻制好每一个句子成为诗人的首要任务,因此,源于生命的感动和感动的全部过程没有了。而诗经和楚辞才是他心目中的好诗,“我会循着诗经和楚辞的方向,去寻求诗之源头。”
他认为,任何时代都该有自己歌哭相随的诗人。关于近年来几位年轻诗人自杀的现象,他曾说:“他们是勇敢而极其有才华的,他们自杀的原因不会太具体。尽管都可能找到一些具体的引发性事件,但我不愿相信。他们都在很抽象的世界里生活久了,其绝望是真实的。但是,尽管他们这样做有自己的理由,我们还是不能接受。”
张炜喜欢和诗人交往,杨炼、多多、翟永明等很多诗人都是他的朋友。万松浦书院建成以后,他曾多次邀请诗人前来讲学,还在书院网站多次举办网友与诗人的交流活动。
张炜本质上是一个诗人,一个足踏坚实的土地而又颇具理性思索的诗人。就像张承志的《心灵史》、《错开的花》等小说一样,张炜的《我的田园》、《柏慧》、《家族》等许多长篇也都杂糅了长诗于其中,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主体情怀——这可能为部分读者所垢病,但张炜无悔于初衷。他还有一部叫做《怀念与追记》的长篇,写的是“一个为背叛所伤的诗人在自吟。”整部小说可以看作长诗一卷,我们甚至可以认为,书中的那个“诗人”正是作者自己。在这部书的结尾,“诗人”长吟道:“能够爱是多么美好!能够吟唱是多么美好!能够追忆是多么美好!”
张炜不仅写诗,还想写歌剧。有一次他对我讲述他的美国之行,说自己在百老汇冒雨排队3个多小时,买票看了一场很棒的歌剧。他告诉我,他这一生一定要写一部至少让自己满意的长诗和歌剧。这话出自一个擅写长篇小说的作家口中,多少令人惊奇。
我忽然想到,他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如此说过:“我总试图在一切的艺术形式之中寻找某种很纯粹的东西,什么乐器在我手中都一样,它们只会发出同一类声音。”( 洪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