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烫伤,通俗的理解就是长时间接触高于体温的低热物体所引起的烫伤。它和开水引起的烫伤和明火引起的烧伤不同,表面看起来烫伤面积可能不大,烫伤皮肤表面也不一定有伤口,但创面往往比较深。
超过体温的取暖设备不宜亲密接触。让不少人困惑的是,自己在取暖的时候,根本没有感觉到烫,怎么就会烫伤呢?
医生说,皮肤也有一个耐受度,而且皮肤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娇贵。人体在接受外部热量时,温度控制在42℃—45℃最为适宜,但即使是在这样一个温度下,长时间接触也可能造成皮肤伤害。当皮肤接触70℃的温度持续一分钟,可能就会被烫伤;而当皮肤接触近60℃的温度持续五分钟以上时,也有可能造成烫伤。这种低于烧伤温度的低温刺激导致的烫伤都属于“低温烫伤”,由于短时间内皮肤无法快速反应,因此,这反而变成了一个危险的温度。而一般大家常用的热水袋、暖风机等取暖用品的温度都超过了安全温度,因此,如果不加注意,过度贪“暖”就可能被温柔地烫伤了。
一般情况下,这种烫伤更常发生在人体下肢部位。当皮肤与低温热源短时间接触,会造成表皮的水泡型烫伤,但如果低温热源持续作用,就会逐渐发展为真皮深层及皮下各层组织烫伤。
低温烫伤的种类和易发人群。低温烫伤的反应有很多,诸如网状红斑、水泡等都是这种皮肤损伤的表现之一。另外一种比较常见的低温烫伤症状则是水泡。很多人在冬天都会在被窝里放热水袋等取暖。人到冬季,皮肤对外界温度的感觉就会变得比较迟钝,特别在熟睡后,皮肤对外界温度更不敏感,如果贴着热水袋的部位长期不变,就很容易烫出水泡,形成低温烫伤。 此外,糖尿病和血液循环障碍者、皮肤热敏感性低者以及老年人都不适合长时间使用取暖用品,这类人往往神经末梢比较迟钝,皮肤对温度不敏感,也不容易察觉疼痛,此外,冬天睡眠往往比较沉,特别是进入深睡眠后,更容易被短时间摸着不烫的温度烫伤。(唐博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