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问题日益引起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并将其作为限制进口的一种措施,绿色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出口的一大问题。随着纺织品配额的逐年取消,中国纺织品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纺织品的绿色壁垒。本文概述了我国纺织品面临的绿色壁垒问题及其影响,并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以应对绿色贸易壁垒问题。
一、绿色贸易壁垒产生的原因
绿色贸易壁垒也称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进口国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通过制定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或采用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和绿色补贴制度等,使得外国产品无法进口或进口时受到一定限制,从而达到保护本国产品和市场的贸易保护措施。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全球环保意识的提高,“环保、健康、绿色”等概念已成为指导人们生产和消费的主流趋势。绿色贸易壁垒作为国际贸易中非关税贸易壁垒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国际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的重大问题,而环境保护则是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的影响及其主要形式
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发展一直受到国际纺织品贸易体制的严重制约,配额品种不断增多,且配额品种的设置主要是针对我国出口的强项,过高的国际依存度使中国的纺织业面临极大的国际市场风险。当然,国内现行的外贸体制、出口产品结构、产品质量等问题也影响我国纺织品及服装出口的发展。但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市场准入,二是竞争力。
1.对市场准入的影响 。“绿色壁垒”限制了不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纺织品及服装进入市场,特别是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经济实力和先进技术优势,通过国内立法或特定区域性环境标准,限制别国产品的进入。我国纺织品或服装由于重金属残留物超过标准,或因未取得环境标志等原因,被限制进入市场的情况也很多。
2.对竞争力的影响。“绿色壁垒”在很多场合下,并不表现对产品市场准入的直接限制,而是通过环境标准的设置或提高原有环境标准,从而提高产品成本,削弱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与市场准入相比,“绿色壁垒”对产品竞争力的影响更为广泛和深刻。因为受某种环境标准制约而影响市场准入的产品,往往是具体的、个别的,而因“绿色壁垒”而涉及到产品竞争力的却是普遍的、经常的。
目前,我国纺织品面临的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系统标准(ISO14000)。
2.生态纺织品认证标准。
3.绿色标志。
4.绿色法规。
三、应对我国纺织品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1.加强生态生产和消费意识。纺织品绿色贸易壁垒预警问题不仅要引起纺织企业的高度重视,更要引起各级政府和各级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以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生态安全意识,崇尚绿色消费这一契机,发展生态纺织,提高利润增长空间的角度,积极有效地建设实施生态安全战略。
2.中国纺织业必须转变增长方式。纺织品贸易摩擦对中国纺织业是个考验。长期以来,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纺织业一直有着致命的弱点即创新不足。低价竞销、数量型扩张是行业的主导模式。在取消配额后,大量新增投资带来的是更多的常规产品,这必然导致出口市场的量增价跌。贸易摩擦再次提醒我们,中国纺织业必须在产品的技术含量、品牌的培育和建设、供应链的整合、市场的营销水平、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等方面下功夫,而不是满足于低劳动成本带来的价格优势。
3.加大纺织品绿色化技术的开发力度。① 化纤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化纤企业应用的自动控制系统以集散控制系统(DCS)为主,用于黄化过程、自动过滤、供胶、精炼压洗、烘干、原液、动力锅炉等,有数据采集、过程控制、生产管理等功能。目前需求集中在保障生产线的安全性,提高自动化水平。发展趋势是全厂DCS系统组成控制网络,并与管理信息系统连接,形成一个管控一体化的综合信息网络。
②纺织车间生产监测和管理系统。纺织厂自动监测系统在生产现场对生产过程中的产量、质量等信息进行在线采集和处理,采集对象主要为织机、细纱机、落筒机等,可以实时监控底层设备的运行状态;同时,又可以为ERP提供生产现场的实时数据,提高车间管理的实时性。对于全面保证纱、布等产品的质量,减少残次品作用明显。另外,车间智能生产调度系统、动态质量监控系统等车间管理系统也在监测系统的基础上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③印染生产过程在线检测系统。在印染的前处理、丝光、染色、蒸化、定型的过程中,某些工艺参数(如温度,液位,丝光机和练漂联合机的双氧水浓度和碱浓度,染色机的色差,定型机的织物表面温度等)的在线检测转换和及时控制处理。这是印染行业多年来攻关的关键技术,包括检测色差、碱浓度、双氧水浓度等参数的传感器件研制等。目的是改善面料的染整质量,降低染化料消耗和用水量,达到较高的工艺稳定性。
④ 印染生产过程集中监控和管理系统。印染厂的生产过程集中监控和管理系统用于染色机和定型机集中管理,可以实时监测染色机工作状态,包括启动、停机、参数更改、报警等;设定生成批次的参数,处理后下载到控制器;可显示和打印各种图表。还可以与其他控制系统如配料系统等连接,也可以与企业ERP联网上传数据。不仅稳定工艺过程,提高产品质量,还可以节能降耗,有利于绿色制造。
4.加强纺织品绿色贸易壁垒预警系统的研发力度。政府、纺织行业协会,以及相关大专院校,要大力加强纺织品绿色贸易壁垒预警系统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制定相应的机制、体系和评价指标,保障系统研发的科学性、时效性和实用性,为企业防范纺织品绿色贸易壁垒提供决策支持。
5.加强预警系统的政策法规建设。构筑纺织品绿色贸易壁垒预警系统,是进一步构筑和谐贸易的重要环节,需要有力的政策法律给予支持和保障。首先,着手建立系统研发和推广的管理体制;其次,加快有关的政策体制建设工作,出台有关的管理条例、政策措施和实施办法等;第三,从法制建设角度规范生态生产和生态消费,通过立法来保障绿色贸易壁垒预警系统的政策和管理有法可依,最终形成法律保障。
6.获得环境标志认证。环境标志又称“生态标志”、“绿色标志”,是一种印刷或粘贴在产品或包装上的标签。它是由政府部门或公共、私人机构向有关厂家授予的证书,证明其产品不仅质量合格,且在生产、使用及处置等过程中也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对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没有或只有轻微危害、或有利于资源的再生和回收利用等优势。而我国纺织企业在Oeko-Tex Standard 100认证方面显得较为落后,而中国现有纺织品服装生产企业7万多家,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服装生产和出口国,这样的认证状况,显然是极不相称的。
总之,世界贸易正跨入“绿色时代”,绿色贸易对于世界各国特别是我国来说既是一个良好的机遇,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我国对绿色纺织品服装的开发起步晚,至今尚未制定相应的认定标准和制度,与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差距还较大。因此,我国要加快发展优势纺织行业,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要加强在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领域内的合作、交流,提高我国纺织工业的技术水平,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纺织之路。(徐师静 张 勇)
一、绿色贸易壁垒产生的原因
绿色贸易壁垒也称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进口国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通过制定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或采用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和绿色补贴制度等,使得外国产品无法进口或进口时受到一定限制,从而达到保护本国产品和市场的贸易保护措施。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全球环保意识的提高,“环保、健康、绿色”等概念已成为指导人们生产和消费的主流趋势。绿色贸易壁垒作为国际贸易中非关税贸易壁垒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国际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的重大问题,而环境保护则是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纺织品的影响及其主要形式
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发展一直受到国际纺织品贸易体制的严重制约,配额品种不断增多,且配额品种的设置主要是针对我国出口的强项,过高的国际依存度使中国的纺织业面临极大的国际市场风险。当然,国内现行的外贸体制、出口产品结构、产品质量等问题也影响我国纺织品及服装出口的发展。但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市场准入,二是竞争力。
1.对市场准入的影响 。“绿色壁垒”限制了不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纺织品及服装进入市场,特别是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经济实力和先进技术优势,通过国内立法或特定区域性环境标准,限制别国产品的进入。我国纺织品或服装由于重金属残留物超过标准,或因未取得环境标志等原因,被限制进入市场的情况也很多。
2.对竞争力的影响。“绿色壁垒”在很多场合下,并不表现对产品市场准入的直接限制,而是通过环境标准的设置或提高原有环境标准,从而提高产品成本,削弱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与市场准入相比,“绿色壁垒”对产品竞争力的影响更为广泛和深刻。因为受某种环境标准制约而影响市场准入的产品,往往是具体的、个别的,而因“绿色壁垒”而涉及到产品竞争力的却是普遍的、经常的。
目前,我国纺织品面临的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系统标准(ISO14000)。
2.生态纺织品认证标准。
3.绿色标志。
4.绿色法规。
三、应对我国纺织品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1.加强生态生产和消费意识。纺织品绿色贸易壁垒预警问题不仅要引起纺织企业的高度重视,更要引起各级政府和各级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以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生态安全意识,崇尚绿色消费这一契机,发展生态纺织,提高利润增长空间的角度,积极有效地建设实施生态安全战略。
2.中国纺织业必须转变增长方式。纺织品贸易摩擦对中国纺织业是个考验。长期以来,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纺织业一直有着致命的弱点即创新不足。低价竞销、数量型扩张是行业的主导模式。在取消配额后,大量新增投资带来的是更多的常规产品,这必然导致出口市场的量增价跌。贸易摩擦再次提醒我们,中国纺织业必须在产品的技术含量、品牌的培育和建设、供应链的整合、市场的营销水平、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等方面下功夫,而不是满足于低劳动成本带来的价格优势。
3.加大纺织品绿色化技术的开发力度。① 化纤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化纤企业应用的自动控制系统以集散控制系统(DCS)为主,用于黄化过程、自动过滤、供胶、精炼压洗、烘干、原液、动力锅炉等,有数据采集、过程控制、生产管理等功能。目前需求集中在保障生产线的安全性,提高自动化水平。发展趋势是全厂DCS系统组成控制网络,并与管理信息系统连接,形成一个管控一体化的综合信息网络。
②纺织车间生产监测和管理系统。纺织厂自动监测系统在生产现场对生产过程中的产量、质量等信息进行在线采集和处理,采集对象主要为织机、细纱机、落筒机等,可以实时监控底层设备的运行状态;同时,又可以为ERP提供生产现场的实时数据,提高车间管理的实时性。对于全面保证纱、布等产品的质量,减少残次品作用明显。另外,车间智能生产调度系统、动态质量监控系统等车间管理系统也在监测系统的基础上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③印染生产过程在线检测系统。在印染的前处理、丝光、染色、蒸化、定型的过程中,某些工艺参数(如温度,液位,丝光机和练漂联合机的双氧水浓度和碱浓度,染色机的色差,定型机的织物表面温度等)的在线检测转换和及时控制处理。这是印染行业多年来攻关的关键技术,包括检测色差、碱浓度、双氧水浓度等参数的传感器件研制等。目的是改善面料的染整质量,降低染化料消耗和用水量,达到较高的工艺稳定性。
④ 印染生产过程集中监控和管理系统。印染厂的生产过程集中监控和管理系统用于染色机和定型机集中管理,可以实时监测染色机工作状态,包括启动、停机、参数更改、报警等;设定生成批次的参数,处理后下载到控制器;可显示和打印各种图表。还可以与其他控制系统如配料系统等连接,也可以与企业ERP联网上传数据。不仅稳定工艺过程,提高产品质量,还可以节能降耗,有利于绿色制造。
4.加强纺织品绿色贸易壁垒预警系统的研发力度。政府、纺织行业协会,以及相关大专院校,要大力加强纺织品绿色贸易壁垒预警系统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制定相应的机制、体系和评价指标,保障系统研发的科学性、时效性和实用性,为企业防范纺织品绿色贸易壁垒提供决策支持。
5.加强预警系统的政策法规建设。构筑纺织品绿色贸易壁垒预警系统,是进一步构筑和谐贸易的重要环节,需要有力的政策法律给予支持和保障。首先,着手建立系统研发和推广的管理体制;其次,加快有关的政策体制建设工作,出台有关的管理条例、政策措施和实施办法等;第三,从法制建设角度规范生态生产和生态消费,通过立法来保障绿色贸易壁垒预警系统的政策和管理有法可依,最终形成法律保障。
6.获得环境标志认证。环境标志又称“生态标志”、“绿色标志”,是一种印刷或粘贴在产品或包装上的标签。它是由政府部门或公共、私人机构向有关厂家授予的证书,证明其产品不仅质量合格,且在生产、使用及处置等过程中也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对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没有或只有轻微危害、或有利于资源的再生和回收利用等优势。而我国纺织企业在Oeko-Tex Standard 100认证方面显得较为落后,而中国现有纺织品服装生产企业7万多家,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服装生产和出口国,这样的认证状况,显然是极不相称的。
总之,世界贸易正跨入“绿色时代”,绿色贸易对于世界各国特别是我国来说既是一个良好的机遇,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我国对绿色纺织品服装的开发起步晚,至今尚未制定相应的认定标准和制度,与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差距还较大。因此,我国要加快发展优势纺织行业,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要加强在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领域内的合作、交流,提高我国纺织工业的技术水平,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纺织之路。(徐师静 张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