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教育实验中,要使想学生成才,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做人,还应该让学生学会学习,而且能够快乐的学习、健康成长。昌乐县城南街道中学近几年来编写的校本教材,正是以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为基础的,通过让学生思考、讨论、调查、合作探究等方式,来达到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目的。
一、 充分挖掘和提炼历史文化资源,逐步形成并完善校本课程框架。
该校校本课程是伴随着学生的自我成长不断发展与丰富的,课程内容既有一定的主题,又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借鉴和吸收了大量的乡土历史文化资源,以助于加深学生对乡土风情、民俗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从学生当前实际出发,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活动空间,从而启发学生去观察、思考、探究、创新.。教材编写本着学生“文化陶冶生活、快乐体验感悟”的美好愿望,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思考,体验生活,感悟人生,追求个性发展和生活情趣为目标来构架校本课程,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搜集实物资料、进行社会调查,走访民间艺术、地方文化名人,调研考证,搜集大量资料并整理,然后进行教学资源转化的可行性论证并写好教学设计,开发出一系列的校本教材。
1.为了让学生能够对农村的风土人情进行考察,从而了解更多的知识,接受文化的熏陶,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人文财富,政教处的崔德智主任和张洪斌等教师编写了《走进中国传统节日 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校本教材。该教材在2008年校本教材评选中获市二等奖。
2.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在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孕育出了许多杰出的科学家,以他们为人类做出的贡献和他们的发现、发明、探索故事为课程资源,把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与求善求美的人文精神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从而唤起学生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目的,田秀香校长、田桂华等教师编写了《探寻科学家的足迹》校本教材,该教材在2007年校本教材评选中获市二等奖。
3.为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质,以与学生关系密切的日常生活、生产中已经存在或蕴涵的科技知识为课程资源,融合了新课标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校长室、教导处组织骨干教师编写了《生活科技》校本教材,该教材在2007年校本教材评选中获市二等奖。
4.在学习了中国传统节日,了解了古老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教导处赵玉光主任和英语教师们又带领学生走进了由他们编写的《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由此,学生了解了西方的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万圣节和愚人节的节日文化。
每一本校本课程在编写的过程中,通过以“筛选→展示→提炼→实践→提升”为程序逐步完善教材体系。并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深入收集,设计成内容丰富,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呈现形式与艺术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收集来的素材按内容进行分类,编写教案,乃至成为精品教材。
二、引领学生走进校本课程,让学生健康、快乐的学习。
该校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来完成校本课程的学习,从而引领学生快乐成长。
环节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乐学是求知的最高心境。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想方设法创设多种乐学情景和氛围,使学生乐于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进行感受,得到启发,自觉地参与到活动之中。如:欣赏课件、图文展板、讨论交流,创作实践等。在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认识与理解通过语言表述出来与大家进行交流。
环节二:突出重点,生成目标
以《走进中国传统节日 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一书为例,在学习“春节”一课时,当学生对这一课的内容有所了解时,教师就重点提示:同学们想想,课文从那些方面介绍了春节的由来与传说?你能学习到春节的那些习俗?接着请同学生围绕重点进行质疑,让一个个问号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然后,教师再对这些问题进行甄别、筛选、补充,生成课堂学习目标。这样的目标蓄积了师生互动生成的能量。当学生知道自己将要“学什么”,才会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并保持长久的兴趣。学生从一个接受者的角色转化为一个探究者,学习将会变得其乐无穷。然后,学生很容易的掌握了如贴春联、挂年画、放爆竹、包饺子、蒸年糕以及拜年等春节习俗的知识。
环节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学生在参与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还表现出很强的能动性。他们能根据课程实施的要求积极参与,并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一种自觉、积极、主动的特性,如在探究活动中表现出迫切的学习愿望、强烈的学习动机、高昂的学习热情、认真的学习态度。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得知识,并能按各自的方式,把它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充实、改造和发展。
目标由学生提出,也应由学生解决。教学时,教师组织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展开探究学习,如在学习“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的习俗时,教师提出:除了课本上介绍的以外,你还知道那些习俗?这个问题提出以后,先由学生自主学习了课本上的习俗,然后,学生之间展开了交流,进行合作学习。
环节四:升华情感,延伸课外。
在课堂的最后环节,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感受。在交流平台上抒发出自己内心的感受。这样,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课堂活动结束后,学生通过在课外阅读,上网查找资料、做社会调查等方式,巩固所学的知识。
三、在实践、探索中体验快乐,感悟美丽人生
再以《走进中国传统节日 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一书为例,来体验节日带来的快乐。在学习完“春节“一课的知识后,可以通过春节时让学生收集春联、赏品美句、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如贴春联、做家务活、利用登门或电话等方式给长辈拜年、学会做客、待客礼仪、收看春节联欢晚会、对近年自家及亲戚家春节的消费情况进行调查,写调查报告等活动,亲身体验节日带来的快乐;在“元宵节”一课的学习中,通过学习有关元宵节的知识,了解了2000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节,明白了有关元宵节的传说,同时学习了吃元宵、观花灯、走百病、逐鼠、迎紫姑等习俗。然后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的知识,通过猜灯谜、作花灯、做元宵来体验快乐。
总之,涵养学生的文化底蕴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最终目标,真正通过校本教材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实践、学会探究,从而健康、快乐的学习是该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一、 充分挖掘和提炼历史文化资源,逐步形成并完善校本课程框架。
该校校本课程是伴随着学生的自我成长不断发展与丰富的,课程内容既有一定的主题,又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借鉴和吸收了大量的乡土历史文化资源,以助于加深学生对乡土风情、民俗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从学生当前实际出发,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活动空间,从而启发学生去观察、思考、探究、创新.。教材编写本着学生“文化陶冶生活、快乐体验感悟”的美好愿望,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思考,体验生活,感悟人生,追求个性发展和生活情趣为目标来构架校本课程,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搜集实物资料、进行社会调查,走访民间艺术、地方文化名人,调研考证,搜集大量资料并整理,然后进行教学资源转化的可行性论证并写好教学设计,开发出一系列的校本教材。
1.为了让学生能够对农村的风土人情进行考察,从而了解更多的知识,接受文化的熏陶,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人文财富,政教处的崔德智主任和张洪斌等教师编写了《走进中国传统节日 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校本教材。该教材在2008年校本教材评选中获市二等奖。
2.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在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孕育出了许多杰出的科学家,以他们为人类做出的贡献和他们的发现、发明、探索故事为课程资源,把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与求善求美的人文精神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从而唤起学生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目的,田秀香校长、田桂华等教师编写了《探寻科学家的足迹》校本教材,该教材在2007年校本教材评选中获市二等奖。
3.为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质,以与学生关系密切的日常生活、生产中已经存在或蕴涵的科技知识为课程资源,融合了新课标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校长室、教导处组织骨干教师编写了《生活科技》校本教材,该教材在2007年校本教材评选中获市二等奖。
4.在学习了中国传统节日,了解了古老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教导处赵玉光主任和英语教师们又带领学生走进了由他们编写的《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由此,学生了解了西方的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万圣节和愚人节的节日文化。
每一本校本课程在编写的过程中,通过以“筛选→展示→提炼→实践→提升”为程序逐步完善教材体系。并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深入收集,设计成内容丰富,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呈现形式与艺术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收集来的素材按内容进行分类,编写教案,乃至成为精品教材。
二、引领学生走进校本课程,让学生健康、快乐的学习。
该校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来完成校本课程的学习,从而引领学生快乐成长。
环节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乐学是求知的最高心境。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想方设法创设多种乐学情景和氛围,使学生乐于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进行感受,得到启发,自觉地参与到活动之中。如:欣赏课件、图文展板、讨论交流,创作实践等。在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认识与理解通过语言表述出来与大家进行交流。
环节二:突出重点,生成目标
以《走进中国传统节日 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一书为例,在学习“春节”一课时,当学生对这一课的内容有所了解时,教师就重点提示:同学们想想,课文从那些方面介绍了春节的由来与传说?你能学习到春节的那些习俗?接着请同学生围绕重点进行质疑,让一个个问号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然后,教师再对这些问题进行甄别、筛选、补充,生成课堂学习目标。这样的目标蓄积了师生互动生成的能量。当学生知道自己将要“学什么”,才会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并保持长久的兴趣。学生从一个接受者的角色转化为一个探究者,学习将会变得其乐无穷。然后,学生很容易的掌握了如贴春联、挂年画、放爆竹、包饺子、蒸年糕以及拜年等春节习俗的知识。
环节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学生在参与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还表现出很强的能动性。他们能根据课程实施的要求积极参与,并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一种自觉、积极、主动的特性,如在探究活动中表现出迫切的学习愿望、强烈的学习动机、高昂的学习热情、认真的学习态度。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得知识,并能按各自的方式,把它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充实、改造和发展。
目标由学生提出,也应由学生解决。教学时,教师组织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展开探究学习,如在学习“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的习俗时,教师提出:除了课本上介绍的以外,你还知道那些习俗?这个问题提出以后,先由学生自主学习了课本上的习俗,然后,学生之间展开了交流,进行合作学习。
环节四:升华情感,延伸课外。
在课堂的最后环节,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感受。在交流平台上抒发出自己内心的感受。这样,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课堂活动结束后,学生通过在课外阅读,上网查找资料、做社会调查等方式,巩固所学的知识。
三、在实践、探索中体验快乐,感悟美丽人生
再以《走进中国传统节日 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一书为例,来体验节日带来的快乐。在学习完“春节“一课的知识后,可以通过春节时让学生收集春联、赏品美句、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如贴春联、做家务活、利用登门或电话等方式给长辈拜年、学会做客、待客礼仪、收看春节联欢晚会、对近年自家及亲戚家春节的消费情况进行调查,写调查报告等活动,亲身体验节日带来的快乐;在“元宵节”一课的学习中,通过学习有关元宵节的知识,了解了2000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节,明白了有关元宵节的传说,同时学习了吃元宵、观花灯、走百病、逐鼠、迎紫姑等习俗。然后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的知识,通过猜灯谜、作花灯、做元宵来体验快乐。
总之,涵养学生的文化底蕴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最终目标,真正通过校本教材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实践、学会探究,从而健康、快乐的学习是该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