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旧称紫禁城,紫禁城殿宇壮观,宫阙重叠,画栋雕梁。纵观西方建筑,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中世纪欧洲的大教堂,无一不是砖石结构。而中国的紫禁城,构建不靠一枚钉就能紧紧扣在一起。
雍容太和殿
从午门进入紫禁城,行经太和门广场,内金水河,再路过太和门,便来到了太和殿前,一个巨大的广场在面前静卧,细观已有几分沧桑。那广场极广,便显得人很小。低头细着六百年前的石砖,纹理清晰,叩之有声;余光却瞥见一抹耀眼的金光。一抬头,眼前是一个伫立在台基上的宫殿,宛如腾在云上,恰似仙宫琼阁。这宫殿堪称华丽,重檐庑殿顶飞翘,金黄色的琉璃瓦盖在顶上。斗拱重重叠叠,檐下刻画精细,十多根笔直的柱子支撑着房梁。走近登上三层台基竟嗅到一丝皇家的傲气与贵气。殿中柱上有一幅乾隆帝题写的对联,上联大意为我一统天下,自命不凡;下联是愿天佑子孙,永保平安。有些奇异的感觉。乾隆年间正是中国大清极盛之时,何求天佑子孙?不禁想到,波斯之王大流士一世所刻在石上的一段话:“大流士求阿胡拉与诸神保佑,使这个国家不受仇恨、敌人、谎言和干旱之灾。”仇恨和敌人自不必解释,惧怕干旱是应因为波斯帝国地处中东,十分缺水。惧怕谎言也许是原始拜物教的教义所困。但不管怎么说如此强大不可一世的乾隆和大流士一世都有所怕的所求的,一下变得亲切可爱了许多。
寂寞文渊阁
闲逛到一个楼阁前。阁上有匾曰:文渊阁。因为是藏书楼,必文质彬彬,故称“文”。“渊”则是借其水之意。除去藏书最大的忧患——火灾。四处看看,阁前鲜有游客,着实太寂寞了,正如藏书楼对文化的贡献却也鲜有人知。
文渊阁不是最早的,也不是规模最大的,但因是皇帝下诏修建,又藏了无数珍贵典籍才意义重大。因为藏书楼,文化传播才趋于稳定。但是藏书楼也命运多桀。溥仪离开后文渊阁被封存起来,整个故宫也基本成了没人管的地方。正处乱世有人打起小算盘:文渊阁里书不是很多吗?偷出去卖了不好吗?于是一拨人去了又来另一批,文渊阁宛如一个迟暮的老人,慢慢失去了营养的朝气。建国后又有文化大革命,尽管周总理极力劝拒不要破坏故宫,但烧些毁些也在所难免。于是这文渊阁更寂寞了,只剩下一副骨架。但它承载着一个民族藏书的历史与一个王朝的历史,对中国文化有深远影响。在一些文人心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这不就够了吗?
丰茂御花园
故宫为了突出皇家的肃穆,少有树木。终于皇帝也受不了了。于是在后宫之中修了这样的一个园子。这便如平原中有一山,高坡中有一谷,荒漠中有泉,显得格外珍贵。园中绿树成荫,几人合抱的粗壮大树随处可见。不难想象在春夏时节园中一片花开的景象。中国人喜山水,北京干旱少水,便建了许多假山。走了一段,一个十多米高的假山上立着一座小亭横亘在路边,仰望不很豪华但却十分精致。想来是皇帝与妃子饮酒作乐、观赏园中景物的地方吧。登上小亭,古木共奇花,翠色并苍天尽收眼底,心头一种感触萦绕不散。
如果说太和殿代表政权,文渊阁代表文化,那么御花园便代表生态。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这三个缺一不可。缺了政权,国家便少了立国之本。少了文化,国家便只剩下愚昧无知。少了生态,国家便成了森严禁地。我想这故宫是帝王居所,定有着国家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