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胖大爷是一个悲情的人物,之所以叫“三胖”是因为他行三,小时候长得特别胖,故而名曰“三胖”。
三胖大爷兄弟四人,家境贫寒,学没上几年,就到生产队参加劳动了,到了谈婚年龄又赶上了十年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后,两个哥哥和一个弟弟先后都成了家,唯独落下了三胖大爷,成了村里的大龄剩男,又过了几年,经媒人介绍娶了个媳妇叫“阿丑”。
阿丑的智力不大正常,三胖大爷当时和她见面的时候光顾高兴了,愣没看出来,就稀里糊涂的娶回来了。阿丑对新家庭的生活不大适应,也许是想家,经常跑出去,因为她的智力问题,跑出去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常常是吃完饭的时候,三胖大爷来到我们家叫我父亲去帮着找阿丑,村里的大喇叭也要广播好几遍。村里和三胖大爷要好的人每年都要帮他去找好几次阿丑,每次都是两人一组奔赴不同的方向,阿丑不会骑车,所以每次走不多远就被找回来了,那时候没有手机,即使有一组把阿丑找回来了,其他的组也不知道,只有干等着他们自己回来。
阿丑很笨,在家人的指导下才能干一些简单的农活,早出晚归在田地里劳作,但就是不会做饭。每年秋天她婆婆都会安排她给我们家送一簸箕刚刚收获的花生,这是我对他最深刻的印象。三胖大爷很会做生意,平时做些收粮食、换油、换大米的生意,也能赚到一些钱。但是阿丑经常跑丢了,三胖大爷不得不放弃这些小买卖,看着阿丑。后来,阿丑生了一个女儿,一家人很是高兴。自从有了孩子,阿丑就跑的少了。三胖大爷就又干起了他的老本行,每天串街走巷的吆喝着,赚些钱贴补家用,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三胖大爷家盖起了新房。
阿丑又跑了,在他女儿6岁那一年秋天,这次再也没回来。村里的大喇叭照样广播了,三胖大爷召集了好几伙人找了好几天,方圆几十里内的村子都问遍了,没有任何音信,三胖大爷绝望了。他把自己的女儿交给年迈的父母照料,自己照常干着换大米的生意,不过他又增加了新的任务——找他的媳妇阿丑。每天天不亮就赶着马车出村,每次都去很远的村庄换大米,他一边做买卖一边打听阿丑的下落。就这样,又过了几年,据村里人说,三胖大爷在别的县里找到了阿丑,她又跟了别人了,三胖大爷和他的闺女去叫了几次,没有叫回来,这次三胖大爷彻底绝望了。
三胖大爷爱喝酒,平时就爱喝,阿丑走了,他的酒喝的更多了,三胖大爷的女儿一天天长大,长得俊俏可爱,聪明伶俐,一点儿也没有阿丑的影子,更是三胖大爷的掌中宝、心头肉,可就是没读好书,早早的就到工厂上班挣钱了。
三胖大爷的父母相继去世,就在他母亲出殡的当天下午,三胖大爷投井了,井边留下了两个酒瓶子,其中一个还有半瓶酒。
从此,乡村的大街小巷少了“换大米 ——”的吆喝声。(子鸿)
三胖大爷兄弟四人,家境贫寒,学没上几年,就到生产队参加劳动了,到了谈婚年龄又赶上了十年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后,两个哥哥和一个弟弟先后都成了家,唯独落下了三胖大爷,成了村里的大龄剩男,又过了几年,经媒人介绍娶了个媳妇叫“阿丑”。
阿丑的智力不大正常,三胖大爷当时和她见面的时候光顾高兴了,愣没看出来,就稀里糊涂的娶回来了。阿丑对新家庭的生活不大适应,也许是想家,经常跑出去,因为她的智力问题,跑出去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常常是吃完饭的时候,三胖大爷来到我们家叫我父亲去帮着找阿丑,村里的大喇叭也要广播好几遍。村里和三胖大爷要好的人每年都要帮他去找好几次阿丑,每次都是两人一组奔赴不同的方向,阿丑不会骑车,所以每次走不多远就被找回来了,那时候没有手机,即使有一组把阿丑找回来了,其他的组也不知道,只有干等着他们自己回来。
阿丑很笨,在家人的指导下才能干一些简单的农活,早出晚归在田地里劳作,但就是不会做饭。每年秋天她婆婆都会安排她给我们家送一簸箕刚刚收获的花生,这是我对他最深刻的印象。三胖大爷很会做生意,平时做些收粮食、换油、换大米的生意,也能赚到一些钱。但是阿丑经常跑丢了,三胖大爷不得不放弃这些小买卖,看着阿丑。后来,阿丑生了一个女儿,一家人很是高兴。自从有了孩子,阿丑就跑的少了。三胖大爷就又干起了他的老本行,每天串街走巷的吆喝着,赚些钱贴补家用,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三胖大爷家盖起了新房。
阿丑又跑了,在他女儿6岁那一年秋天,这次再也没回来。村里的大喇叭照样广播了,三胖大爷召集了好几伙人找了好几天,方圆几十里内的村子都问遍了,没有任何音信,三胖大爷绝望了。他把自己的女儿交给年迈的父母照料,自己照常干着换大米的生意,不过他又增加了新的任务——找他的媳妇阿丑。每天天不亮就赶着马车出村,每次都去很远的村庄换大米,他一边做买卖一边打听阿丑的下落。就这样,又过了几年,据村里人说,三胖大爷在别的县里找到了阿丑,她又跟了别人了,三胖大爷和他的闺女去叫了几次,没有叫回来,这次三胖大爷彻底绝望了。
三胖大爷爱喝酒,平时就爱喝,阿丑走了,他的酒喝的更多了,三胖大爷的女儿一天天长大,长得俊俏可爱,聪明伶俐,一点儿也没有阿丑的影子,更是三胖大爷的掌中宝、心头肉,可就是没读好书,早早的就到工厂上班挣钱了。
三胖大爷的父母相继去世,就在他母亲出殡的当天下午,三胖大爷投井了,井边留下了两个酒瓶子,其中一个还有半瓶酒。
从此,乡村的大街小巷少了“换大米 ——”的吆喝声。(子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