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常常怀念儿时。久居日趋现代化的城市,很容易回忆起故乡老家田野上的风景。譬如我,老家村北亘古矗立着的桑墩山就时常成为我怀想的对象。
那是一座俏丽的山峰,四周有几座身高和胸围都不及它的小山簇拥着,唯桑墩山挺拔,一年里都郁郁葱葱,站在远些的高处眺望,或从空中俯瞰,披着绿衣裳的桑墩山犹如一尊融着生机和活力的塑像,壮实、本真、朴素且耐人寻味。
老家的人极少称呼桑墩山的本名,老老少少几代人都习惯喊其为大山。出门上坡,你问:“大爷,上哪干活呐!”“大山。”这大山,自然指的是我常常怀想着的桑墩山。
老家的桑墩山上没有丁点名胜古迹,也没有值得炫耀的古刹名寺,更没有名人学士的行踪旅痕,照理说,对此不该有什么念念不忘的思来想去,可我偏偏悖了这个规律,对桑墩山始终不由自主地钟爱着。有人还问我呢,是源了什么?我回答的听着简单,可里面含着的内容却是多层面的。源了啥?源了它是老家的一方水土,源了它曾经无私地养育了村人!
桑墩山的植被茂盛,树主要有两种:黑松和刺槐。松树是常年绿着的,生长极其缓慢,贡献给村人的无非是冬季年根儿上唯一的烧柴。而刺槐树不,每年它都有新的充饥的素白似雪的花儿奉献给村人。我记得,槐花万花凋谢的当口它才开,每每都是雅秀高洁,清芳阵阵。暮春里,那先洌的气氛夜静时尤其袭人。而这时节正是青黄不接的,村里就有盈盈新妇,就有泼辣干练的女当家,捏了长钩挎了柳篓,融进桑墩山的天然槐林里,拽弯带刺的青枝,撸摘溢着幽香的槐花。傍晚,村人的天井里,成笸箩的鲜亮亮的槐花就被媳妇们和了麦面,尔后就入笼捂蒸、掺拌油盐;再尔后就成了全家老小筋实耐爵、花香微暖的果腹物了。这些个情景,每年暮春里老家都重复涌现。
其实,我喜欢并热爱上桑墩山,除了也是这里槐花的受益者外,还源于它盛产的野生药材。在我的印象中,老家,以及周边方圆上百里吧,那么多的大大小小的山,没有一座能在出产野生药材上与桑墩山叫杠。柴胡、桔梗、丹参、酸枣,还有俗称的什么铁扫帚、野麻、安子草、蚂蚁蛋、苟乃根,好家伙,足足百多种呢!在熟知桑墩山的野生药材上,我是得益于父亲的。其时,父亲因一错案被遣回老家干起了赤脚医生。中医,是父亲的强项,在他的倡导下,季节到时,有了空闲我就背筐上山,挖药材贴补家用。一年下来,竟能从桑墩山上捣弄到好几百块钱的野生药材哩。生活所迫,年少时的若干闲空工夫,桑墩山都记录下了我寻挖药材的身影。
旧时,桑墩山承载了老家几代人的期望。青黄不接时,村人们进山搜东刮西,借以糊口;少草缺柴时,村人们进山掠来撸去,每每可怜的桑墩山总是默默无语,足足给予,从不索取。它仿佛知道,山下村人们苦于生活的拮据无奈。其实,作为见证着老家村人一代代繁衍生息的桑墩山,它又何尝不巴望着村人们的日子顺风顺水、如意幸福呢。
伴随着发展,后来,这样的日子有了。有了好日子的村人便陆续着不再光顾和亲近桑墩山了,风也好,雨也好,桑墩山似乎一下子被村人撂到了一旁,而此时的桑墩山却一如既往,春来花发,秋至果熟,丝毫看不出懈怠之意。前些年,有了更好日子的村人却又钟情起桑墩山了。移树植果、生态养殖、农家餐饮、乡村旅游等等,猛地给了桑墩山若干营生,任劳尽责的桑墩山也毫无怨悔地行进在了新的历程上。
严格说起来,桑墩山只是一座很高的丘陵而已,因为有周边稍低些的同类相衬,它才成了村人们普遍尊称的“大山”。我想,丘也好、山也罢,不在它多么雄伟,不在它多么峻峭,也不在它多高多挺拔,关键是看它有多少服务于人、贡献于人的意识和能力。诚如我老家的桑墩山,它虽然没有名山峻岭的实力和美誉,但却始终秉持着不争、不怠、不矫情的性格,朴实而本真地矗立在那里,用它若干的“善行”和“义举”,生成着村人们对它的感动、尊敬和眷恋,这不仅是一种风格,更是一种精神。
前些天,自小在城市里长大的女儿回家休假,闲暇,我跟她说起乡下老家的桑墩山,以及有关桑墩山的故事时,她一脸茫然,她不晓得桑墩山的前世今生,更不知道老家这座山的沧桑变迁。我想,她肯定也不会有如我一样对于桑墩山寥廓而富有真情的记忆与回忆了。两者皆无,对于她以及她的成长在城里的同龄老乡们而言是有幸呢,还是不幸?(崔启昌)
那是一座俏丽的山峰,四周有几座身高和胸围都不及它的小山簇拥着,唯桑墩山挺拔,一年里都郁郁葱葱,站在远些的高处眺望,或从空中俯瞰,披着绿衣裳的桑墩山犹如一尊融着生机和活力的塑像,壮实、本真、朴素且耐人寻味。
老家的人极少称呼桑墩山的本名,老老少少几代人都习惯喊其为大山。出门上坡,你问:“大爷,上哪干活呐!”“大山。”这大山,自然指的是我常常怀想着的桑墩山。
老家的桑墩山上没有丁点名胜古迹,也没有值得炫耀的古刹名寺,更没有名人学士的行踪旅痕,照理说,对此不该有什么念念不忘的思来想去,可我偏偏悖了这个规律,对桑墩山始终不由自主地钟爱着。有人还问我呢,是源了什么?我回答的听着简单,可里面含着的内容却是多层面的。源了啥?源了它是老家的一方水土,源了它曾经无私地养育了村人!
桑墩山的植被茂盛,树主要有两种:黑松和刺槐。松树是常年绿着的,生长极其缓慢,贡献给村人的无非是冬季年根儿上唯一的烧柴。而刺槐树不,每年它都有新的充饥的素白似雪的花儿奉献给村人。我记得,槐花万花凋谢的当口它才开,每每都是雅秀高洁,清芳阵阵。暮春里,那先洌的气氛夜静时尤其袭人。而这时节正是青黄不接的,村里就有盈盈新妇,就有泼辣干练的女当家,捏了长钩挎了柳篓,融进桑墩山的天然槐林里,拽弯带刺的青枝,撸摘溢着幽香的槐花。傍晚,村人的天井里,成笸箩的鲜亮亮的槐花就被媳妇们和了麦面,尔后就入笼捂蒸、掺拌油盐;再尔后就成了全家老小筋实耐爵、花香微暖的果腹物了。这些个情景,每年暮春里老家都重复涌现。
其实,我喜欢并热爱上桑墩山,除了也是这里槐花的受益者外,还源于它盛产的野生药材。在我的印象中,老家,以及周边方圆上百里吧,那么多的大大小小的山,没有一座能在出产野生药材上与桑墩山叫杠。柴胡、桔梗、丹参、酸枣,还有俗称的什么铁扫帚、野麻、安子草、蚂蚁蛋、苟乃根,好家伙,足足百多种呢!在熟知桑墩山的野生药材上,我是得益于父亲的。其时,父亲因一错案被遣回老家干起了赤脚医生。中医,是父亲的强项,在他的倡导下,季节到时,有了空闲我就背筐上山,挖药材贴补家用。一年下来,竟能从桑墩山上捣弄到好几百块钱的野生药材哩。生活所迫,年少时的若干闲空工夫,桑墩山都记录下了我寻挖药材的身影。
旧时,桑墩山承载了老家几代人的期望。青黄不接时,村人们进山搜东刮西,借以糊口;少草缺柴时,村人们进山掠来撸去,每每可怜的桑墩山总是默默无语,足足给予,从不索取。它仿佛知道,山下村人们苦于生活的拮据无奈。其实,作为见证着老家村人一代代繁衍生息的桑墩山,它又何尝不巴望着村人们的日子顺风顺水、如意幸福呢。
伴随着发展,后来,这样的日子有了。有了好日子的村人便陆续着不再光顾和亲近桑墩山了,风也好,雨也好,桑墩山似乎一下子被村人撂到了一旁,而此时的桑墩山却一如既往,春来花发,秋至果熟,丝毫看不出懈怠之意。前些年,有了更好日子的村人却又钟情起桑墩山了。移树植果、生态养殖、农家餐饮、乡村旅游等等,猛地给了桑墩山若干营生,任劳尽责的桑墩山也毫无怨悔地行进在了新的历程上。
严格说起来,桑墩山只是一座很高的丘陵而已,因为有周边稍低些的同类相衬,它才成了村人们普遍尊称的“大山”。我想,丘也好、山也罢,不在它多么雄伟,不在它多么峻峭,也不在它多高多挺拔,关键是看它有多少服务于人、贡献于人的意识和能力。诚如我老家的桑墩山,它虽然没有名山峻岭的实力和美誉,但却始终秉持着不争、不怠、不矫情的性格,朴实而本真地矗立在那里,用它若干的“善行”和“义举”,生成着村人们对它的感动、尊敬和眷恋,这不仅是一种风格,更是一种精神。
前些天,自小在城市里长大的女儿回家休假,闲暇,我跟她说起乡下老家的桑墩山,以及有关桑墩山的故事时,她一脸茫然,她不晓得桑墩山的前世今生,更不知道老家这座山的沧桑变迁。我想,她肯定也不会有如我一样对于桑墩山寥廓而富有真情的记忆与回忆了。两者皆无,对于她以及她的成长在城里的同龄老乡们而言是有幸呢,还是不幸?(崔启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