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贾平凹发表散文《笑口常开》。全文18个自然段,每段记一件事,长的几百字,短的几十字,18件事情的情节互无瓜葛,内含却一样,共同印证文章的题目:笑口常开。每段的结尾也是一个模样:不禁乐而开笑。
引几段看看吧:
“剧场里正巧和一位官太太邻座,太太把持不住放一屁,四周骚哗;骂问:‘谁放的?不文明!’太太窘极不语,骂问声更甚。我站起说:‘我放的!’众人骚哗即息,却以手作扇风状,太太也扇,畏我如臭物,回望她不禁乐而开笑。”
“夏月偏停电,爬十二屋楼梯去办公室,气喘吁吁到门口了,门钥匙却和自行车钥匙系在一起,遗忘在车子锁孔了,不禁乐而开笑。”
“路遇一女子,回望我嫣然一笑,极感幸福,即趋而前去搭话,女子闪进一家商店,尾随入店,玻璃上映出自己衣服钮扣错位,不禁乐而开笑。”
这些事情值得“乐而开笑”吗?
读者甲说:心态真好。这样的人生可是真的开心快乐啊,,,
读者乙说:给自己找到让自己快乐的理由是容易的,但在让自己难受的事情中找到快乐的理由是不简单的。
当时读《笑口常开》,我没太在意它的立意。而它的结构形式,使我想起梁实秋的《不亦快哉》。
《不亦快哉》除几句引言,11个自然段记了11件事,长的几百字,短的几十字,每段开头加了个“其一”。11件事情互无瓜葛,内含却一样,共同印证文章的题目:不亦快哉 。每段的结尾也是一个模样:不亦快哉。
引几段吧:
其一、放学回家,精神愉快,一路上和伙伴们打打闹闹,说说笑笑,尚不足以畅叙幽情,忽见左右住宅门前都装有电铃,铃虽设而常不响,岂不形同虚设,于是举臂舒腕,伸出食指,在每个纽上按戳一下。随后,就有人仓皇应门,有人倒屣而出,有人厉声叱问,有人伸颈探问而瞠目结舌。躲在暗处把这些现象尽收眼底,略施小技,无伤大雅,不亦快哉!
其一、逛书肆,看书展,琳琅满目,真是到了嫏嬛福地。趁人潮拥挤看守者穷于肆应之际,纳书入怀,携归细赏,虽蒙贼名,不失为雅,不亦快哉!
我们也不必深究梁实秋是否真的“不亦快哉”,值得探讨的是他的引言:
“金圣叹作‘三十三不亦快哉’快人快语,读来亦觉快意。不过快意之事未必人人尽同,因为观点不同时势有异。就观察所及,试编列若干则如下”。
原来,梁实秋是受清朝初期的金圣叹启发而写《不亦快哉》”的。
金圣叹的《不亦快哉三十三则》是一事一段互无瓜葛内含相同,只是每段有个序号。如:
其五:春夜与诸豪士快饮,至半醉,住本难住,进则难进。旁一解意童子,忽送大纸炮可十余枚,便自起身出席,取火放之。硫磺之香,自鼻入脑,通身怡然,不亦快哉!
其二十二:坐小船,遇利风,苦不得张帆,一快其心。忽遇舸疾行如风,试伸挽之,聊复挽之,不意挽之便着。因取缆,缆向其尾,口中高吟老杜“青惜峰峦过,黄知桔柚来”之句,极大笑乐。不亦快哉!
其三十:看人风筝断,不亦快哉!
其三十一:看野烧,不亦快哉!
事情很清楚了:贾平凹应该是学了梁实秋、金圣叹的结构方法、句式。不过,他没有明说,不像梁实秋,受了金圣叹启发,就坦然的如实招来。
如果贾平凹站出来说没看过梁、金的上述文章,自己那样写只是暗合,那不是诬蔑自己见识少吗?。
其实,借鉴,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是普遍现象,没什么见不得人的。会借鉴,说明你聪明,至少是不笨。
上述三篇文章,外壳类似,内容各异,时代色彩各不同,闲暇无事时,还是可读的。
如果借鉴得好,可以推陈出新、出神入化,那就是另一种境界了。贾平凹是很多人喜欢的作家,我们仍拿他说事。
《敦煌鸣沙山记》是贾平凹的重要作品,结构很有趣:
……这是沙山之形啊。
……这是沙山之声啊。
……这是沙山之力啊。
……这是沙山之神秘啊。
……这是沙山之精灵啊!
……这是沙山之远景啊。
……这是沙山之近景啊。
……这是沙山俯景啊。
……这是沙山之仰景啊。
……这是沙山动中静、静中动之景啊。
……是外国游人之狂欢啊。
……是北京、上海、广州的旅人之得意啊。
……是当地汉人、藏人端阳节之兴会啊。
……是天南海北腰痛腿疼人疗治疾苦啊。
……是一群从内地而至的文学作者啊。
……是一赳赳少男啊。
上面每一个带“啊”的句子,均是贾平凹写鸣沙山某个侧面的情状、景物的结语,那省略号则代表一段漂亮的描写,为节约版面不便多引用。文章层次清晰、脉络贯通、文采斐然、气韵生动、活灵活现。
读此文,我想到了宋朝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它创造性的用了21个“也”字。每一“也”,均连带着一事物、一情状或一感谓。找到原文,把带“也”的摘出来:
环滁皆山也。……琅琊也。……酿泉也。……醉翁亭也。……山之僧曰智仙也。……太守自谓也。……故自号曰醉翁也。……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山间之朝暮也。……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滁人游也。……太守宴也。……众宾欢也。……太守醉也。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这种不断重复的句法结构,富有情韵、饶有情趣地表达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秩序和谐,体现了作者对愉悦闲适生活的肯定,有助于形成舒徐圆畅的散文节奏。
《敦煌鸣沙山记》与《醉翁亭记》是否有相同之处?
显然,结构方式是大体相同的,句式也类似。这也是一种古为今用吧。不过,时代不同了,贾平凹没有说“也”,而是说了16个“啊”,可谓“啊”“啊”不同凡响。
借鉴,可以触类旁通,活用材料,因事因情因理制宜。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一些作者不大注重继承优秀的传统,不大注重下功夫研读经典作品,短平快地在内容、立意、结构、语言等方面模仿一时走红的时尚文字,那是难以有壮阔的创作情景的。(华丰)
引几段看看吧:
“剧场里正巧和一位官太太邻座,太太把持不住放一屁,四周骚哗;骂问:‘谁放的?不文明!’太太窘极不语,骂问声更甚。我站起说:‘我放的!’众人骚哗即息,却以手作扇风状,太太也扇,畏我如臭物,回望她不禁乐而开笑。”
“夏月偏停电,爬十二屋楼梯去办公室,气喘吁吁到门口了,门钥匙却和自行车钥匙系在一起,遗忘在车子锁孔了,不禁乐而开笑。”
“路遇一女子,回望我嫣然一笑,极感幸福,即趋而前去搭话,女子闪进一家商店,尾随入店,玻璃上映出自己衣服钮扣错位,不禁乐而开笑。”
这些事情值得“乐而开笑”吗?
读者甲说:心态真好。这样的人生可是真的开心快乐啊,,,
读者乙说:给自己找到让自己快乐的理由是容易的,但在让自己难受的事情中找到快乐的理由是不简单的。
当时读《笑口常开》,我没太在意它的立意。而它的结构形式,使我想起梁实秋的《不亦快哉》。
《不亦快哉》除几句引言,11个自然段记了11件事,长的几百字,短的几十字,每段开头加了个“其一”。11件事情互无瓜葛,内含却一样,共同印证文章的题目:不亦快哉 。每段的结尾也是一个模样:不亦快哉。
引几段吧:
其一、放学回家,精神愉快,一路上和伙伴们打打闹闹,说说笑笑,尚不足以畅叙幽情,忽见左右住宅门前都装有电铃,铃虽设而常不响,岂不形同虚设,于是举臂舒腕,伸出食指,在每个纽上按戳一下。随后,就有人仓皇应门,有人倒屣而出,有人厉声叱问,有人伸颈探问而瞠目结舌。躲在暗处把这些现象尽收眼底,略施小技,无伤大雅,不亦快哉!
其一、逛书肆,看书展,琳琅满目,真是到了嫏嬛福地。趁人潮拥挤看守者穷于肆应之际,纳书入怀,携归细赏,虽蒙贼名,不失为雅,不亦快哉!
我们也不必深究梁实秋是否真的“不亦快哉”,值得探讨的是他的引言:
“金圣叹作‘三十三不亦快哉’快人快语,读来亦觉快意。不过快意之事未必人人尽同,因为观点不同时势有异。就观察所及,试编列若干则如下”。
原来,梁实秋是受清朝初期的金圣叹启发而写《不亦快哉》”的。
金圣叹的《不亦快哉三十三则》是一事一段互无瓜葛内含相同,只是每段有个序号。如:
其五:春夜与诸豪士快饮,至半醉,住本难住,进则难进。旁一解意童子,忽送大纸炮可十余枚,便自起身出席,取火放之。硫磺之香,自鼻入脑,通身怡然,不亦快哉!
其二十二:坐小船,遇利风,苦不得张帆,一快其心。忽遇舸疾行如风,试伸挽之,聊复挽之,不意挽之便着。因取缆,缆向其尾,口中高吟老杜“青惜峰峦过,黄知桔柚来”之句,极大笑乐。不亦快哉!
其三十:看人风筝断,不亦快哉!
其三十一:看野烧,不亦快哉!
事情很清楚了:贾平凹应该是学了梁实秋、金圣叹的结构方法、句式。不过,他没有明说,不像梁实秋,受了金圣叹启发,就坦然的如实招来。
如果贾平凹站出来说没看过梁、金的上述文章,自己那样写只是暗合,那不是诬蔑自己见识少吗?。
其实,借鉴,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是普遍现象,没什么见不得人的。会借鉴,说明你聪明,至少是不笨。
上述三篇文章,外壳类似,内容各异,时代色彩各不同,闲暇无事时,还是可读的。
如果借鉴得好,可以推陈出新、出神入化,那就是另一种境界了。贾平凹是很多人喜欢的作家,我们仍拿他说事。
《敦煌鸣沙山记》是贾平凹的重要作品,结构很有趣:
……这是沙山之形啊。
……这是沙山之声啊。
……这是沙山之力啊。
……这是沙山之神秘啊。
……这是沙山之精灵啊!
……这是沙山之远景啊。
……这是沙山之近景啊。
……这是沙山俯景啊。
……这是沙山之仰景啊。
……这是沙山动中静、静中动之景啊。
……是外国游人之狂欢啊。
……是北京、上海、广州的旅人之得意啊。
……是当地汉人、藏人端阳节之兴会啊。
……是天南海北腰痛腿疼人疗治疾苦啊。
……是一群从内地而至的文学作者啊。
……是一赳赳少男啊。
上面每一个带“啊”的句子,均是贾平凹写鸣沙山某个侧面的情状、景物的结语,那省略号则代表一段漂亮的描写,为节约版面不便多引用。文章层次清晰、脉络贯通、文采斐然、气韵生动、活灵活现。
读此文,我想到了宋朝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它创造性的用了21个“也”字。每一“也”,均连带着一事物、一情状或一感谓。找到原文,把带“也”的摘出来:
环滁皆山也。……琅琊也。……酿泉也。……醉翁亭也。……山之僧曰智仙也。……太守自谓也。……故自号曰醉翁也。……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山间之朝暮也。……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滁人游也。……太守宴也。……众宾欢也。……太守醉也。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这种不断重复的句法结构,富有情韵、饶有情趣地表达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秩序和谐,体现了作者对愉悦闲适生活的肯定,有助于形成舒徐圆畅的散文节奏。
《敦煌鸣沙山记》与《醉翁亭记》是否有相同之处?
显然,结构方式是大体相同的,句式也类似。这也是一种古为今用吧。不过,时代不同了,贾平凹没有说“也”,而是说了16个“啊”,可谓“啊”“啊”不同凡响。
借鉴,可以触类旁通,活用材料,因事因情因理制宜。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一些作者不大注重继承优秀的传统,不大注重下功夫研读经典作品,短平快地在内容、立意、结构、语言等方面模仿一时走红的时尚文字,那是难以有壮阔的创作情景的。(华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