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看过《三国演义》的人,无不为诸葛亮的将帅风度所折服,他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羽扇纶巾的儒将风度,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千百年来,诸葛亮的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
然而,尽管诸葛亮一生战功赫赫,为蜀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但是,他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由于他两次用错人,从而给蜀国造成重大损失。一是在街亭一战中错误使用马谡,至使街亭失守、造成兵出祁山的整个作战计划的流产。二是刘备带军师庞统取西川时,由于庞统的急躁冒进、命丧落凤坡,诸葛亮要入西川支援刘备,临走时把骄傲自大、目空一切的关羽留下守荆州,却把行事稳重、智勇双全的大将赵云带走,以至造成后来的关羽大意失荆州、夜走麦城被俘丧命、刘备兴兵报仇、造成火烧连营八百里、刘备大败而归、蜀国主力丧失殆尽、元气大伤的局面。当然,这一切不能全归罪于诸葛亮,但用关羽守荆州不能不说是诸葛亮的失策。
诸葛亮的另一大缺点是:他在识别、选择人才上存在偏见。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诸葛亮一生“端正严密”,但也由此产生出他的一个严重缺点:求全责备。因而对那些却有雄才、又有棱有角的人,往往因小弃大,只见其瑕、不重其玉。像魏延这样一个长于奇谋的人,诸葛亮总抓住其“不肯下人”的缺点,将其雄才大略看作是“急躁冒进”,始终用而不信,在政治上甚至一直怀疑他有反心,在生前留计,死后利用马岱除掉了他。同时诸葛亮对那些有一技之长、但有较大缺点者、往往驾驭不得法,处之极端,刘封本来是一员勇敢的战将,诸葛亮却认为他“刚猛难制”,劝刘备因其上庸之败趁机处之。由于诸葛亮的“求全责备”的偏见、处之极端的作法,使当时的蜀国大小官吏谨小慎微、但求无过、喜欢作表面文章。
其次,由于诸葛亮生前出入将相,内政兵戎“事必躬亲”、“罚二十以上必亲理”、不仅自己被弄得“食少事烦”、忙得吐血,而且这种包办代替的作法,也影响了接班人的锻炼成长,不利他们经风雨见世面,以至他的后继者蒋琬、费袆和姜维,相继都无所作为,最后被黄皓、谯周之流的小人所制,造成蜀国在孔明死后,无人能支撑局面的地步,以至蜀国最先被灭亡。这不能不说和诸葛亮生前没有培养出得力的接班人有关。
在军事方面,就诸葛亮在隆中对答中制定先夺取荆襄,以荆襄为跳板、攻取西川,然后凭借西川富庶的财物,易守难攻的地利,寻机夺取天下,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这一战略谋划是十分正确的,可是诸葛亮在具体的战术方面却存在缺憾,主要表现在出祁山作战中,每次都采取稳扎稳打的平推战术,每次都记准一条路线,战法比较呆板,不敢出奇兵,大胆向敌人纵深腹地直插或是采用迂回包抄、分割制敌、出奇制胜的战法,以至六出祁山寸功未得,落得个“出师未捷身先死,将星殒落五丈原”令人痛心的结果。如果他能改变打法,说不定在他有生之年,就可以完成他在隆中对答中所设计的宏伟蓝图,完成统一天下的伟业。
最后说明一点,我们今天重提诸葛亮,并且单说他的不足之处,其用意不是诋毁诸葛亮,否定他在历史上的崇高威望和卓越功勋,我们想说明的是像诸葛亮这样一位千百年来一直被认为是至善至美的伟人,尚且也存在不足之处,那么,今天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不是更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更好的学习和工作吗?所以,在今天重提这位受人敬仰的杰出伟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李正大)
然而,尽管诸葛亮一生战功赫赫,为蜀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但是,他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由于他两次用错人,从而给蜀国造成重大损失。一是在街亭一战中错误使用马谡,至使街亭失守、造成兵出祁山的整个作战计划的流产。二是刘备带军师庞统取西川时,由于庞统的急躁冒进、命丧落凤坡,诸葛亮要入西川支援刘备,临走时把骄傲自大、目空一切的关羽留下守荆州,却把行事稳重、智勇双全的大将赵云带走,以至造成后来的关羽大意失荆州、夜走麦城被俘丧命、刘备兴兵报仇、造成火烧连营八百里、刘备大败而归、蜀国主力丧失殆尽、元气大伤的局面。当然,这一切不能全归罪于诸葛亮,但用关羽守荆州不能不说是诸葛亮的失策。
诸葛亮的另一大缺点是:他在识别、选择人才上存在偏见。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诸葛亮一生“端正严密”,但也由此产生出他的一个严重缺点:求全责备。因而对那些却有雄才、又有棱有角的人,往往因小弃大,只见其瑕、不重其玉。像魏延这样一个长于奇谋的人,诸葛亮总抓住其“不肯下人”的缺点,将其雄才大略看作是“急躁冒进”,始终用而不信,在政治上甚至一直怀疑他有反心,在生前留计,死后利用马岱除掉了他。同时诸葛亮对那些有一技之长、但有较大缺点者、往往驾驭不得法,处之极端,刘封本来是一员勇敢的战将,诸葛亮却认为他“刚猛难制”,劝刘备因其上庸之败趁机处之。由于诸葛亮的“求全责备”的偏见、处之极端的作法,使当时的蜀国大小官吏谨小慎微、但求无过、喜欢作表面文章。
其次,由于诸葛亮生前出入将相,内政兵戎“事必躬亲”、“罚二十以上必亲理”、不仅自己被弄得“食少事烦”、忙得吐血,而且这种包办代替的作法,也影响了接班人的锻炼成长,不利他们经风雨见世面,以至他的后继者蒋琬、费袆和姜维,相继都无所作为,最后被黄皓、谯周之流的小人所制,造成蜀国在孔明死后,无人能支撑局面的地步,以至蜀国最先被灭亡。这不能不说和诸葛亮生前没有培养出得力的接班人有关。
在军事方面,就诸葛亮在隆中对答中制定先夺取荆襄,以荆襄为跳板、攻取西川,然后凭借西川富庶的财物,易守难攻的地利,寻机夺取天下,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这一战略谋划是十分正确的,可是诸葛亮在具体的战术方面却存在缺憾,主要表现在出祁山作战中,每次都采取稳扎稳打的平推战术,每次都记准一条路线,战法比较呆板,不敢出奇兵,大胆向敌人纵深腹地直插或是采用迂回包抄、分割制敌、出奇制胜的战法,以至六出祁山寸功未得,落得个“出师未捷身先死,将星殒落五丈原”令人痛心的结果。如果他能改变打法,说不定在他有生之年,就可以完成他在隆中对答中所设计的宏伟蓝图,完成统一天下的伟业。
最后说明一点,我们今天重提诸葛亮,并且单说他的不足之处,其用意不是诋毁诸葛亮,否定他在历史上的崇高威望和卓越功勋,我们想说明的是像诸葛亮这样一位千百年来一直被认为是至善至美的伟人,尚且也存在不足之处,那么,今天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不是更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更好的学习和工作吗?所以,在今天重提这位受人敬仰的杰出伟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李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