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沉重的躯壳,轻轻地我走了。请别为我唱悲伤的歌,因为我没有真正离开,我还有愿——我愿不再有人痛我所痛、苦我所苦。纵然看似调零,我却不曾走远,当你俯身亲吻大地,将会嗅到,泥土里有我孕育的花香!
这是一位刚过而立之年,对生命满怀敬畏,对生活充满期待的农村青年用极其微弱的声音为前来采访他的记者们朗诵的一首诗。
窗外,鹅黄的腊梅花正待含苞吐蕊;村梢,茂盛的白杨树已扬出串串“流苏”;坡野,曾经倦怠的冬麦早就返出绿的颜色,创造新一轮丰收的春天在氤氲的气息里悄然启幕。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季节里,一位名叫董培凯的普通农民的生命将行定格。肺癌与脑瘤恶魔的狰狞,让曾经对未来满怀憧憬的他心力交瘁。“我愿始的生命虽将终结,但是我要用自己的遗体延续他人珍贵的生命。”弥留之际,这位对生命充满无限眷恋的山东胶南籍普通农民,说服家人,在红十字会提供的遗体捐献书上庄严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爱是不落的星辰。就在他提笔落字的一瞬间,病榻前的记者们耳际间仿佛响起了关于爱的撼人心魄的优美旋律,大家对一名凡夫俗子的伟大举动肃然起敬。
离开董培凯简陋的住处,我的脑海里不断翻涌着爱的思绪。几千年来,社会上从传统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入土为安”到时下的火化殡葬,尽管形式不同,却都是人们想让亡者的“遗体”成为生者的纪念。纵观古今,少有人与此观念相悖。遗体捐献,造福生者,今天,一位身处社会底层的年轻人,感恩社会,勇破世俗,其行为堪称大爱。大爱无疆,启迪来者,教育世人。
生活在纷繁复杂且日新月异的社会里,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爱的滋润,很难想象,一个缺少爱、没有爱,一个没有向好、向善意识和追求的社会会是什么样子。纵然,我们看惯了,或者经历了社会上一些与爱相悖的假恶丑现象,而且这类现象在今后还会一直滋生、留存,但这毕竟不是主流。真正的主流是爱,而爱是社会共同价值取向的重要组成部分。爱的举动或如董培凯的遗体捐献,轰轰烈烈,悲壮感人;或如无名氏在街面搀扶老人过路,平平常常,不足言宣,但其意义内涵没有两样,但凡是爱,无一不值得称颂,无一不值得赞美和歌唱。
“板凳妈妈”许月华就是一位集“小爱”成“大爱”的典范人物。她的爱的举动看似微不足道,但却使“小溪”汇成了“大流”。这位不幸的湖南湘潭女子,1岁时父亲因病离世,4岁时随母亲改嫁,12岁母亲病故,3个月后自己不慎被火车碾断了双腿,成了一位高位截肢的残疾人。
渐入花季的许月华,没有一天不憧憬美好的未来,然而现状让她无数次想悄然离开这个对她不公的世界,是社会上爱的暖流洗礼了她的思想,她在当地社会福利院里逐步树立了乐观向上、自强自立的信念。
成年后的她,眼里时常流出感动的泪水:“没有双腿的自己原本缺少活下来的基本条件,是社会、是组织施爱才有了自己的今天,我要用板凳支撑半截身体施爱于别人。”
历尽无数磨难的她,熟练了用板凳当腿走路,从此,福利院里每天有她做公益活动的的忙碌身影。缝洗衣被、护理老人、按摩热敷,她天天忙个不停。看到福利院里的弃婴照顾难度大,她把自己满腔爱意倾洒在他们身上。及至后来,她结婚生子,20年里,她和爱人收养了近400名弃婴。“爱是不落的星辰,我要把爱的接力棒永久传下去。”成为湘潭市劳模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板凳妈妈”许月华,在“2010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上,以及做客凤凰卫视《鲁豫有约》访谈节目时,两度坦露了自己的心声。
真诚知足,乐在其中,这是施爱者共有的品行。其实,我们生活在社会里的每一个人,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来自社会、来自他人的爱,只是我们对这些爱缺少认知、缺少感恩、缺少真情的回馈举动。爱的举动有大有小,我们应该为大爱唱响赞歌,同样,我们也应该为小爱鼓掌颂扬。在接受他人施于的无私爱意的同时,我们应该珍视那些或大或小且无比高尚的举动,并让其产生的理性认知在自己的灵魂中发酵、放大,继而生成自己的爱的行动,去影响、去温暖更多的人,如此,爱,便会成为真正不落的星辰,我们的社会便会在通往和谐的路途上留下坚实的步伐,其前行的速度也会日益加快。(崔启昌)
这是一位刚过而立之年,对生命满怀敬畏,对生活充满期待的农村青年用极其微弱的声音为前来采访他的记者们朗诵的一首诗。
窗外,鹅黄的腊梅花正待含苞吐蕊;村梢,茂盛的白杨树已扬出串串“流苏”;坡野,曾经倦怠的冬麦早就返出绿的颜色,创造新一轮丰收的春天在氤氲的气息里悄然启幕。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季节里,一位名叫董培凯的普通农民的生命将行定格。肺癌与脑瘤恶魔的狰狞,让曾经对未来满怀憧憬的他心力交瘁。“我愿始的生命虽将终结,但是我要用自己的遗体延续他人珍贵的生命。”弥留之际,这位对生命充满无限眷恋的山东胶南籍普通农民,说服家人,在红十字会提供的遗体捐献书上庄严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爱是不落的星辰。就在他提笔落字的一瞬间,病榻前的记者们耳际间仿佛响起了关于爱的撼人心魄的优美旋律,大家对一名凡夫俗子的伟大举动肃然起敬。
离开董培凯简陋的住处,我的脑海里不断翻涌着爱的思绪。几千年来,社会上从传统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入土为安”到时下的火化殡葬,尽管形式不同,却都是人们想让亡者的“遗体”成为生者的纪念。纵观古今,少有人与此观念相悖。遗体捐献,造福生者,今天,一位身处社会底层的年轻人,感恩社会,勇破世俗,其行为堪称大爱。大爱无疆,启迪来者,教育世人。
生活在纷繁复杂且日新月异的社会里,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爱的滋润,很难想象,一个缺少爱、没有爱,一个没有向好、向善意识和追求的社会会是什么样子。纵然,我们看惯了,或者经历了社会上一些与爱相悖的假恶丑现象,而且这类现象在今后还会一直滋生、留存,但这毕竟不是主流。真正的主流是爱,而爱是社会共同价值取向的重要组成部分。爱的举动或如董培凯的遗体捐献,轰轰烈烈,悲壮感人;或如无名氏在街面搀扶老人过路,平平常常,不足言宣,但其意义内涵没有两样,但凡是爱,无一不值得称颂,无一不值得赞美和歌唱。
“板凳妈妈”许月华就是一位集“小爱”成“大爱”的典范人物。她的爱的举动看似微不足道,但却使“小溪”汇成了“大流”。这位不幸的湖南湘潭女子,1岁时父亲因病离世,4岁时随母亲改嫁,12岁母亲病故,3个月后自己不慎被火车碾断了双腿,成了一位高位截肢的残疾人。
渐入花季的许月华,没有一天不憧憬美好的未来,然而现状让她无数次想悄然离开这个对她不公的世界,是社会上爱的暖流洗礼了她的思想,她在当地社会福利院里逐步树立了乐观向上、自强自立的信念。
成年后的她,眼里时常流出感动的泪水:“没有双腿的自己原本缺少活下来的基本条件,是社会、是组织施爱才有了自己的今天,我要用板凳支撑半截身体施爱于别人。”
历尽无数磨难的她,熟练了用板凳当腿走路,从此,福利院里每天有她做公益活动的的忙碌身影。缝洗衣被、护理老人、按摩热敷,她天天忙个不停。看到福利院里的弃婴照顾难度大,她把自己满腔爱意倾洒在他们身上。及至后来,她结婚生子,20年里,她和爱人收养了近400名弃婴。“爱是不落的星辰,我要把爱的接力棒永久传下去。”成为湘潭市劳模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板凳妈妈”许月华,在“2010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上,以及做客凤凰卫视《鲁豫有约》访谈节目时,两度坦露了自己的心声。
真诚知足,乐在其中,这是施爱者共有的品行。其实,我们生活在社会里的每一个人,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来自社会、来自他人的爱,只是我们对这些爱缺少认知、缺少感恩、缺少真情的回馈举动。爱的举动有大有小,我们应该为大爱唱响赞歌,同样,我们也应该为小爱鼓掌颂扬。在接受他人施于的无私爱意的同时,我们应该珍视那些或大或小且无比高尚的举动,并让其产生的理性认知在自己的灵魂中发酵、放大,继而生成自己的爱的行动,去影响、去温暖更多的人,如此,爱,便会成为真正不落的星辰,我们的社会便会在通往和谐的路途上留下坚实的步伐,其前行的速度也会日益加快。(崔启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