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基层采访,我认识了其中两个人。他们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在工作上不服输,看淡昨天的成绩,每天淘汰自己,天天从零开始,执着追求,不断进步,在各自的事业上都取得了不错的佳绩,一个在文学创作上获得丰收;一个在商海中捞到了足够的“黄金”。
青年尹某某,有先天性白化病,怕光,即使阴天,他的眼睛也无法完全睁开,走路困难,看书写字打电脑更不容易。到好上学的年龄时,母亲送他去学校,由于当时社会上对白化病知之甚少,校长和老师怕这种病传染,一再拒收。无奈,母亲几经托人,终于将自己的孩子送进了校。
小学毕业后,家境不好的他再没有继续上学,走出校门与父母一道当起了家庭脱贫的劳动力。受过打击的他没有因此消沉,一边干活,一边读书学文化,用卖空酒瓶和废纸壳的钱买书看,静下来时,他还练习着写些小文章。苦读自学七八年,他竟在国内外知名报刊及文学社发表文学作品三十多万字,出版了个人专著,当上了省级作协会员,一鸣惊人。我问他原因何在,动力何在,他说的似乎很轻巧:“要做思想健全的人,取得这样的成绩,重要的是不在意昨天如何,敢于淘汰自己,不断追求新目标。竞争社会,你不淘汰自己,就会被别人淘汰。”
已是中年的王某某,曾是较早离开工厂的下岗工人。没有了工作,面临着同样没有工作的妻子和尚未入学的孩子,他真的悲观过、失望过。想到以后的日子,他竟到了在五楼上想一跃而下的地步。然而,读过几年书的他并没有一味消沉下去。他思付:我真的被社会淘汰了吗?我有健全的思维,有强健的体魄,别人能行,我为什么不行?目标一亮,思路一换,他走下五楼,朝着前方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两年后,他凭借日常积累的营销经验被单位派往国外,好一番宏图大展,为接纳他的公司每年赢回数以千万美元的经济效益。如今,他将自己的企业办到了阿联酋、巴基斯坦、沙特、阿曼等多个国家,服装、建材、水产、钢铁等行业他几乎驾轻就熟。成功的他,被推举为阿联酋山东商会会长。在迪拜总部,他每年多次将自己的经营理念传递给华人华侨,引领着更多同胞海外“掘金”。“不敢或者不愿意淘汰自己,很难有更大作为。”他说。
两位采访对象淘汰自己,追求上进的经历使我想起这样一个故事:美国著名的指挥家沃尔特·达姆罗施20多岁时就当上了乐队指挥,但他仍保持着谦和、勤勉的作风,没有忘乎所以。刚当上乐队指挥时,处于兴奋期的达姆罗施也曾有些飘飘然,以为自己才华举世无双,地位无人能撼。一天排练时,他忘了带指挥棒,正要派人回家取时,秘书对他说:“不必了吧,向乐队其他人借一根不就行了?”他想:秘书真是糊涂,除了我,别人带指挥棒干吗?但达姆罗施还是随便问了句:“谁有指挥棒?”话音刚落,大提琴手、小提琴手和钢琴手,居然各自掏出了一根指挥棒!达姆罗施心中一惊,突然醒悟:原来自己并不是什么不可或缺的人物,很多人一直在暗中努力,随时想要取代我。这个故事,让人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已有的成绩代表不了未来,人人都在努力,都在追求,只有不断淘汰自己,追求新的目标,你才不会被社会、被别人所淘汰。
淘汰自己,要有勇气、有目标,这样才能取得新的收获。早在40多年前,生活在美国洛杉矶的15岁少年的约翰·戈达德就是一个勇于淘汰自己的典范。他对自己一生计划要做的事开了一张清单,上面有127个要实现的目标,他将此清单称为“我的生命单”。其中包括读完莎士比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访问世界每一个国家,访问月球等。59岁时,戈达德已实现了106个目标。现在,他仍然不放弃确定的目标,每每实现一个,他就淘汰自己,从零点出发,奋力追求不已。几十年来,正是不断淘汰自己,世界上才没有人能超过他。
现代社会,竞争,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停滞、逃避,甚至放慢脚步就意味着被淘汰出局。现实中,有些人目标不明、思路不清,不愿意,抑或不敢淘汰自己,留恋过去的小功绩、小骄傲,爱吃老本、爱居功自傲,别人走到前面了,他甚至还会冷嘲热讽,施个小绊子什么的,不顺应竞争机制,违背优胜劣汰平庸让的原则,其结果,往往是好景不长败下阵来。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当下,我们如果一时被淘汰了,或许也能得到别人的怜悯和施舍,但这会失去做人的尊严。只有每天淘汰自己,才能不被淘汰。你不淘汰自己,就会被别人淘汰。在这方面,我们如果学不了远的典型,文章提到的我的两个采访对象不就是教咱做人做事的好例子吗?(崔启昌)
青年尹某某,有先天性白化病,怕光,即使阴天,他的眼睛也无法完全睁开,走路困难,看书写字打电脑更不容易。到好上学的年龄时,母亲送他去学校,由于当时社会上对白化病知之甚少,校长和老师怕这种病传染,一再拒收。无奈,母亲几经托人,终于将自己的孩子送进了校。
小学毕业后,家境不好的他再没有继续上学,走出校门与父母一道当起了家庭脱贫的劳动力。受过打击的他没有因此消沉,一边干活,一边读书学文化,用卖空酒瓶和废纸壳的钱买书看,静下来时,他还练习着写些小文章。苦读自学七八年,他竟在国内外知名报刊及文学社发表文学作品三十多万字,出版了个人专著,当上了省级作协会员,一鸣惊人。我问他原因何在,动力何在,他说的似乎很轻巧:“要做思想健全的人,取得这样的成绩,重要的是不在意昨天如何,敢于淘汰自己,不断追求新目标。竞争社会,你不淘汰自己,就会被别人淘汰。”
已是中年的王某某,曾是较早离开工厂的下岗工人。没有了工作,面临着同样没有工作的妻子和尚未入学的孩子,他真的悲观过、失望过。想到以后的日子,他竟到了在五楼上想一跃而下的地步。然而,读过几年书的他并没有一味消沉下去。他思付:我真的被社会淘汰了吗?我有健全的思维,有强健的体魄,别人能行,我为什么不行?目标一亮,思路一换,他走下五楼,朝着前方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两年后,他凭借日常积累的营销经验被单位派往国外,好一番宏图大展,为接纳他的公司每年赢回数以千万美元的经济效益。如今,他将自己的企业办到了阿联酋、巴基斯坦、沙特、阿曼等多个国家,服装、建材、水产、钢铁等行业他几乎驾轻就熟。成功的他,被推举为阿联酋山东商会会长。在迪拜总部,他每年多次将自己的经营理念传递给华人华侨,引领着更多同胞海外“掘金”。“不敢或者不愿意淘汰自己,很难有更大作为。”他说。
两位采访对象淘汰自己,追求上进的经历使我想起这样一个故事:美国著名的指挥家沃尔特·达姆罗施20多岁时就当上了乐队指挥,但他仍保持着谦和、勤勉的作风,没有忘乎所以。刚当上乐队指挥时,处于兴奋期的达姆罗施也曾有些飘飘然,以为自己才华举世无双,地位无人能撼。一天排练时,他忘了带指挥棒,正要派人回家取时,秘书对他说:“不必了吧,向乐队其他人借一根不就行了?”他想:秘书真是糊涂,除了我,别人带指挥棒干吗?但达姆罗施还是随便问了句:“谁有指挥棒?”话音刚落,大提琴手、小提琴手和钢琴手,居然各自掏出了一根指挥棒!达姆罗施心中一惊,突然醒悟:原来自己并不是什么不可或缺的人物,很多人一直在暗中努力,随时想要取代我。这个故事,让人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已有的成绩代表不了未来,人人都在努力,都在追求,只有不断淘汰自己,追求新的目标,你才不会被社会、被别人所淘汰。
淘汰自己,要有勇气、有目标,这样才能取得新的收获。早在40多年前,生活在美国洛杉矶的15岁少年的约翰·戈达德就是一个勇于淘汰自己的典范。他对自己一生计划要做的事开了一张清单,上面有127个要实现的目标,他将此清单称为“我的生命单”。其中包括读完莎士比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访问世界每一个国家,访问月球等。59岁时,戈达德已实现了106个目标。现在,他仍然不放弃确定的目标,每每实现一个,他就淘汰自己,从零点出发,奋力追求不已。几十年来,正是不断淘汰自己,世界上才没有人能超过他。
现代社会,竞争,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停滞、逃避,甚至放慢脚步就意味着被淘汰出局。现实中,有些人目标不明、思路不清,不愿意,抑或不敢淘汰自己,留恋过去的小功绩、小骄傲,爱吃老本、爱居功自傲,别人走到前面了,他甚至还会冷嘲热讽,施个小绊子什么的,不顺应竞争机制,违背优胜劣汰平庸让的原则,其结果,往往是好景不长败下阵来。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当下,我们如果一时被淘汰了,或许也能得到别人的怜悯和施舍,但这会失去做人的尊严。只有每天淘汰自己,才能不被淘汰。你不淘汰自己,就会被别人淘汰。在这方面,我们如果学不了远的典型,文章提到的我的两个采访对象不就是教咱做人做事的好例子吗?(崔启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