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市科技局局长 傅 晓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临绝顶我为峰。
看过电影《英雄》的人,都会为无名的大气而震憾。无名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更是练就了“十步一杀”的绝技,最后他将自己的责任感和人民的利益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那就是“不杀——他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1.志存高远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记得学生时代参观烈士陵园的时候,对许多烈士照片中的样子感到很惊奇,他们大都相貌平平,有的甚至比较丑陋,但他们从目光和表情中流露出的气势却很逼人。那种气势不是目中无人,也不是狂妄自大,而是凛然的正气和无私的大气。他们的目光和表情让人望而生威、肃然起敬。但反观现在的人们,生活条件好了,精神状况差了,有的人乍一看还觉得长得可以,但细一看就有“貌不符实”之感,再一开口就更让人不敢恭维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这种不同的实质在哪里?一篇散文贵在“有神”,讲究的是“形散而神不散”,没有了这种“神”,散文就没有了质量,也就不成其为散文了。一个人贵在“有志”,我们常常听到的是“有志不在年高”、“有志者事竟成”,人若无“志”,就如同散文没有“神”,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写的人了。革命战争年代,国仇家恨以及解放全中国的伟大事业,把全国人民特别是有志青年的思想统一起来,他们“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个体的“志”形成了集体的“志”,个人的“志”形成了民族的“志”。正因为“志”的存在,才成就了伟大的事业,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当前,浮躁之风盛行已成共识,社会表面看起来熙熙攘攘、热热闹闹,但只要静观一下,就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了外部世界,他们在物欲横流中眼花缭乱、迷失自我、不能自拔,与之相反的是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志存高远、思想深刻、无欲则刚的人越来越少。很多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机器人”,他们都是在机械地、按部就班地、平铺直叙地学习工作生活。反思这一切,无不是因为“志”的缺失,无不是因为理想、信仰的缺失。
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儿子一起出征。父亲已经做了将军,儿子还是马前卒。号角吹响,战鼓雷鸣,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支箭。父亲郑重地对儿子说:“这是传家宝箭,佩戴在身上,会有无穷的力量,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那是一个极其精美的箭囊,厚牛皮打制,镶着幽幽泛光的铜边,再看露出的箭尾,一眼便能认定是上等的孔雀毛制作的。儿子喜上眉梢,心里想着箭杆、箭头的模样,耳旁仿佛有嗖嗖的箭声掠过,敌方主帅应声落马。
果然,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当鸣金收兵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忘记了父亲的叮嘱,强烈的欲望驱使他呼一声拔出宝箭,试图看个究竟。但骤然间他呆住了。
一只断箭,箭囊里装着一支折断的箭!
我一直带着断箭打仗呢!儿子吓出了一身冷汗,仿佛顷刻间失去支柱的房子,意志轰然坍塌了。
结果儿子死于乱军之中。
拂过蒙蒙的硝烟,父亲拣起那柄断箭,沉重地叹了口气道:“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
无志之人不堪一击。
一个人胸无大志,势必会随波逐流,陷于庸俗与平凡。做人,首要的是立志。诸葛亮强调“非志无以成学,非学无以成才”,在教育子女的时候,他经常说:“非淡泊无以明志”,在写给外甥的信中说“夫志当存高远……”只有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事物,才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唯有在两个灵魂和心灵高尚的人之间,才能产生动人的爱情与友谊。一个人胸中有志,则境界必高,他必定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一个有志之人,也必定是一个灵魂崇高的人,他一定能与周围的人和谐相处,他的行动必定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别人,并与别人建立高尚的友谊。
有志之人立志长,无志之人常立志。坚定的意志,能为一个人提供最强大的精神动力,可以帮助一个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抗击“非典”英雄钟南山说:“人不只生活在现实中,还生活在理想中,一个人要是没有任何理想和追求的话,那他的喜怒哀乐就完全跟物质的东西相关。”没有意志的力量,就没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就没有一代又一代青年心中的楷模——保尔?柯察金,就没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直等闲”的革命豪情。“穷且亦坚,不坠青云之志”;“出污泥而不染,明技巧而不用”;“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古人留下的这些词句,都充满了做人的志气和做事的大气。做人要有志气,否则就无法大气。作为共产党员,必须有为民报国之志。
志存高远,并不是要求我们“挟泰山以超北海”,去做那些惊天动地的事。相反,它要求我们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我相信,只要每一位共产党员都能在各自岗位上敬业爱岗、自觉奉献,我们就完全可以成就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无论做人做事,我们都可以不断地为自己设定目标,做人做到什么程度,做事做到什么程度,并与我们从事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我们就能够变得优秀、变得卓越。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与人之间、强者与弱者之间、大人物与小人物之间最大的差异就在于意志力的差异。一个目标一旦确立,那么不在奋斗中死亡,就要在奋斗中成功。只要你具备了这一点,你就能做别人想不到、做不成的事情,你就能做成在这个世界上可以做的任何事情。1972年,尼克松第一次访华,毛泽东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这下,我们共同的老朋友,蒋委员长可不高兴了!”这句话使会见的气氛变得极为融洽。在场的三个美国人:尼克松、基辛格、温斯顿?路德,马上就感到毛泽东的意志力,路德议论到:“即使不知道他是谁,如果参加一个有他在场的鸡尾酒会,他肯定会凭他的力量把我吸引过去的。” 上世纪70年代有一场精彩的拳击比赛,是在拳王阿里和拳坛猛将弗雷泽之间展开的。当比赛进行到第14回合时,阿里已精疲力竭,濒临崩溃的边缘,用解说员的话说,“这个时候一片羽毛落在他身上也能使他轰然倒地”。但阿里仍然竭力保持着坚毅的表情和誓不低头的气势,使对方以为他仍保存着体力。最后弗雷泽放弃了比赛,裁判当即高举阿里的臂膀,宣布阿里获胜。阿里还未走到台中央,便眼前一黑,双腿无力地跪倒在地上。弗雷泽见状后悔莫及。论体力弗雷泽要好于阿里,但阿里靠着自己的意志力赢得了比赛。如果你的意志力不够强大,即使你拥有怎样的才华,身处多么优越的环境,面临怎样的机遇,你都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
志存高远,要求我们的心灵和灵魂必须达到一个应有的高度。同时,还需要我们有一种脚踏实地的精神,全力以赴、全神贯注地做好自己喜欢做的、应该做的事情。
2.乐于奉献
大自然常常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大地无私地为我们奉献丰登的五谷,却没有因此变得贫瘠,而是更加肥沃、更加茁壮;大海无私地为我们奉献无尽的宝藏,却没有因此变得干涸,而是更加博大、更加宽广。巴勒斯坦有两个海,一个是淡水,里面有鱼,名为伽里里海。从山脉流下来的约旦河水带着飞溅的浪花,成就了这个海。它在阳光下歌唱,人们在周围盖房子,鸟儿在茂密的枝叶间筑巢。约旦河向南流入另一个海。这里没有鱼的欢跃,没有树,没有鸟的歌唱,也没有欢笑。除非事情紧急,旅行者总是选择别的路径。这里水面空气凝重,没有哪种动物愿意在这里饮水。这两个海彼此相邻,何以又如此不同?不是因为水的源头不一样,不是因为土壤,也不是因为周边的国家。区别仅仅在于:伽里里海接受约旦河,但决不把持不放,每流入一滴水,就有另一滴水流出,接受与给予同在;另一个海则精明得厉害,它吝啬地收藏每一笔收入,只进不出。伽里里海乐善好施,生气勃勃。另一个则从不付出,它就是死海。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生命赐给我们,我们必须奉献于生命,才能获得生命。”我认为,后一个“生命”比前一个“生命”更有价值,为什么呢?因为“奉献”使后者增值。只有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才会变成美好的人间。人并不是只为自己而活着,也不是只为与自己有关的人而活着。一个人很有钱,但如果不大气,也不能说他富有;一个人没有多少钱,但他很大气,我们仍然可以说他是一个富有的人。美国著名经济时评人理查德?兰伯特在英国《泰晤士报》上曾经放出高论:“在美国,你可以随心所欲地聚敛财富,你可以拥有极多的财产。只有一个条件,你必须有所回馈,而且必须有人注意到你这样做。你必须这样做,否则你就永远不会成为真正的大人物。”在美国,人们并不景仰富人,而是景仰对社会有所回馈的人。从这个程度上说,大气就是勇于付出、乐于付出。助人即助己。助人为快乐之本。物质的丰厚、环境的舒适都不能给生活以充实、给人生以快乐。一个人只有在为他人为社会奉献的过程中才能享受人生乐趣、实现自我价值。这种奉献,是以不求回报为前提的,是以个人的博爱和无私为条件的。事实上,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对我来说,我要是为了别人的回报才去帮助别人,我宁可不去帮助别人。我只是觉得别人需要帮助,或者说我应该帮助别人,我才会做我应该做的事情。
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声乐系的丛飞,1994年只身来到深圳发展,凭借自己出色的男高音、小品和口技等诸多才华,很快成为一名深受观众喜爱的知名演员。他以唱歌为生,却奉献了300多场慈善义演,连续多年为贵州等地的贫困孩子提供学费和生活资助,而一家三口至今住在58平方米的简陋公寓。10年中,他几乎把自己的全部收入都捐给了贫困地区的学生、孤儿和残疾人。他是178个贫困孩子的“爸爸”。因为“扶贫”,妻子跟他离了婚。2005年7月15日,《艺术人生》播出了他的事迹。但我想说的是,这还不是最让我感动的。最让我感动的是,他没有成名前,要到某地参加一场选拔演出。而当时的他,穷的连身衣服都没有——就凭他当时的形象根本就上不了场。这时,一个陌生的女青年帮助了他,确切地说是用600元钱包装了他,使他从此成名。等他演出后再去找那个女青年的时候,她早已消失在茫茫人海。
立足本职、敬业爱岗、自觉奉献是一个人的天职。如果工作不尽心尽力尽职尽责,我们就不能理直气壮地享受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就不能心安理得地接受社会大家庭给予的关爱。只有每个人立足本职、敬业爱岗,才有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把本职工作做好了,就是最大的、最重要的“为人民服务”。正因为如此,没有一个国家、一个部门、一个地方的主要领导不要求自己的公民、员工、职员敬业爱岗。一个人只有把本职工作做好了,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否则,即使别的方面再好,也会落个不务正业的罪名。本职工作做不好,最美丽的理由也显得苍白无力。
英雄不一定是伟人,而是那些在平凡岗位上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的普通人。
3.坦坦荡荡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作为一个人,特别是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都要坚持应该做的事情义无反顾,不该做的事情坚持原则,以实际行动和人格魅力来影响群众、组织群众、领导群众。“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按原则办事,始终做到坦坦荡荡,就能够无私无畏、问心无愧,就能够活得坦然活得崇高。三国时,曹操为了得到关羽这员大将,可谓费尽了心机,给他的“待遇”也创了当时的“世界纪录”,可是面对金钱、美女,关羽作为一位真正的“共产党员”,经受住了考验。面对关羽直奔刘备而去,曹操没有老羞成怒,而是由衷地赞道“不忘故主,来去明白,真大丈夫也!”伟人们之所以名垂青史,就是因为他们有高尚的人格,就是因为他们坦坦荡荡光明磊落。孟子“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于谦“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他具备了这一点,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流言止于智者”。一滴水就可以映出太阳的光辉,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格。人生时时事事处处是考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体现素质、体现境界、体现人格。我们都不会忘记恩格斯评价马克思的那句话:“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在这方面,我们就是要以马克思为榜样。
4.高风亮节
患得患失的人没有出息。曾经在与网友聊天的时候谈到这个话题,他说现在的人们都唯利是图、斤斤计较。我说,不管怎么样,作为一个人来讲,都应该活得大气一些。活得大气一些,看起来好像是失去,但是你得到的会更多。有些人看起来是得到了、赚了便宜,可是这种获得是让人可怜的。人都是有“私”的,考虑得失也无可厚非,但如果事事斤斤计较,争得一厘半分,而失之于长远利益,这就是得不偿失了。人是活在社会当中,活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中,这么自私的人,这么钻头不顾腚,这么境界低,谁愿意跟他来往呢。他势必会陷于孤立,无论是做一件事情,还是干一番事业,他成功的机率有多大呢。为人处世,最忌心胸狭窄、鼠目寸光,遇事一定要拿得起、放得下,才不失为大丈夫、不失为智者。叔本华说:“满脑子为自己打算的人,他们视人生恰如战场,大自然的美好景色根本进入不了他的眼帘。”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惜、对大自然的感悟,是唯利是图斤斤计较的人一辈子也得不到的。古人的高风亮节常常给我们太多的启示:范仲淹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所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林则徐以维护民族尊严为己任,所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孔繁森心中装着祖国和人民,所以视爱人民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
5.活得就是现在
过去使我们明智、成熟,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活在过去中。无论是过去的阴影,还是过去的辉煌,都已经变得不再重要。很多人意志消沉萎靡不振,是因为不能摆脱昨日的痛苦与阴影;很多人趾高气扬无所事事,是因为陶醉于过去的成就与辉煌。一味地沉浸在过去之中,会使你忽略了今天的价值,而人生就是由有限个“今天”组成的,忽视了今天就忽视了一生,抓住了今天就抓往了一生,过好了今天就过好了一生。我们所拥有的只是现在也只有现在。不论昨天曾发生过什么,也不论明天有什么来临,我们都永远置身“现在”。我们应该关注当前,对现在负责,抓住现在的价值、现在的意义、现在的感受,努力把握现在,一切从现在开始。
从前,有两个和尚穿过一片树林到附近的寺庙里去。当他们来到一条水流湍急的小河旁,发现在河边的草坪上有一位妇女哭得很伤心,他们就走上前去。妇女说道:“我刚要过河时桥突然断了,我不会游泳,怎么办呢?我的孩子还在家里等着我啊!”
看着她如此可怜,老和尚决定抱她过河。小和尚诧异地望着她,因为和尚是有戒令的:不准接近女色,尤其是不能有身体上的接触。妇女欣然接受了老和尚的帮助。于是老和尚抱起妇女,小心翼翼地过了河。到了河对面,妇女对他千恩万谢,然后匆匆回家去了。
这一老一小两个和尚继续前行,直到走出了好远,小和尚依然在思考着刚才的问题,他越想越生气。最后,他终于忍不住了,谴责老和尚道:“师兄,刚才你犯了我们佛门的戒令,佛祖会惩罚你的。”他们又往前走了一段,直到他的气已经消了下去,但他还是忍不住又问老和尚——是否已经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老和尚平静地回答:“两个小时以前我就已经把妇女放下了,而你一直到现在还抱着她呢。”
活在现在,还意味着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将来。抱着希望生活是没有错的,但是不能把一切完全寄托在未来和希望之中,因为现在是未来的基础。离开现在,无法谈将来。没有好的现在,就不会有好的未来。经常听到有人说,等我怎么样怎么样的时候就好了。这是让人大可怀疑的。如果你现在不能积极乐观地生活,如果你现在感受不到生活的美丽与充实,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有理由怀疑——你将来的日子也不会好过。每个人活得都是一种心态,每个人活得都是现在。往往是一个心态好的人,他总是活在现在,只要你细心观察,你就会发现,他什么时候也乐观。他不但自己放松快乐,而且还会给别人以积极的影响。要首先相信现在是最好的,再相信明天会更好。
活在现在,是大气,也是大智慧。
6.没有任何借口
巴顿将军在他的战争回忆录《我所知道的战争》中曾提到这样一件事情:有一次,我在提拔人时把所有的候选人排到一起,给他们提一个我想要他们解决的问题。我说:“伙计们,我要在仓库后面挖一条战壕,8英尺长,3英尺宽,6英寸深。”我就告诉他们那么多,我有一个有窗户或有大节孔的仓库。候选人正在检查工具时,我走进仓库,通过窗户或节孔观察他们。我看到伙计们把锹和镐都放到仓库后面的地上。他们休息几分钟后就开始议论我为什么要他们挖这么浅的战壕。有的说6英寸深还不够当火炮掩体。有的说这样的战壕太热或太冷。几个是军官的抱怨他们不该干挖战壕这么普通的体力活。最后有个伙计对别人下命令——“让我们把战壕挖好后离开这里吧。那个老畜牲想用战壕干什么都没有关系。”最后巴顿写道:“那个伙计得到了提拔。我必须挑选无条件脚踏实地执行命令的人。”巴顿将军就是通过这样的细节来挑选干部。而这是符合实事求是的原则的。
西点军校是美国陆军军官学校的别称,因其座落在美国纽约州东南部奥兰治县山区哈德逊河畔的西点镇而得名。200多年来,西点军校为美国培养了三位总统,五位五星上将,3700名将军及无数的精英人才。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经指出:“在这整整一个世纪中,我们国家其他的任何学校都没有像西点这样,在我们民族最伟大公民的光荣史册上写下了如此众多的名字。”更让人惊异的是,大批西点军校的毕业生在企业界同样获得了非凡的成就。可口可乐、通用公司、杜邦化工的总裁都出身于西点。人们不仅要问,西点军校到底拥有怎样的秘诀?这我们可以通过西点一个广为传诵的悠久传统来解释。在西点军校,当学员遇到军官问话时,只能有四种回答:“报告长官,是”;“报告长官,不是”;“报告长官,不知道”;“报告长官,没有任何借口”。除此之外,不能多说一个字。这四种回答中,特别引人注目的就是“没有任何借口”。事实上,“没有任何借口”也是西点军校自建校以来一直奉行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是西点军校传授给每一位新生的第一个理念。它强化的是每一位学员想尽办法去完成任何一项任务,而不是为没有完成任务去寻找借口。他们的用意非常明显,就是教育学员无论遭遇什么样的环境,都必须学会对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我们常说,一句话改变人生。如果有人对此表示怀疑,那么西点军校的成功可以让你打消疑虑。西点军校的 “没有任何借口”,使它的广大学员变得优秀、变得与众不同,从而获得人生和事业的成功。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在我看来,“没有任何借口”就是一种精神,一种很重要的精神。这里有一个真实的故事。
时间是一个漆黑的夜晚,地点是墨西哥市,坦桑尼亚的奥运马拉松选手艾克瓦里吃力地跑进了奥运体育场,他是最后一名抵达终点的选手。
这场比赛的优胜者早就领了奖杯,庆祝胜利的典礼也早已结束。当艾克瓦里一个人孤零零地抵达体育场时,整个体育场显得宁静而庄严。他双腿沾满血污,绑着绷带,努力地绕体育场一圈,跑到了终点。在体育场的一个角落,享誉国际的纪录片制作人格林斯潘远远地看着这一切。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格林斯潘走了过去,问艾克瓦里为什么非要跑到终点。
这位来自坦桑尼亚的年青人轻声地回答说:“我的国家从两万多公里之外送我来这里,不是让我起跑之后就结束的,而是要我来完成这场比赛的。”
现实生活中,常见这样几种人:一是在工作中推三阻四,怨天尤人,寻找种种借口为自己开脱的人;二是对工作没有激情,只知道对别人指三道四,不知道自我批判的人;三是不能优秀地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不能按时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人;四是总是挑三拣四,对公司、老板、工作这不满意,那不满意的人。这些人都是“有借口”的人,因为“有借口”,所以他们注定了要过平庸的人生。事实上,任何一件事情,如果要找借口,我敢说一定能找到10000个。但优秀的人从来不找借口,因为“没有任何借口”,他们只从自身找原因,通过改变自我来提高自我,这样他们就能够变得越来越优秀。总之,“没有任何借口”,是负责的体现、大气的体现,也是使一个人成为“大写的人”的关键。
“海归”董先生去某公司应聘一个部门经理要职,该公司董事长亲自压阵幕后指挥。几天来,面试了不少青年才俊,但是,没有一个能过他的关卡。董先生是留英博士,董事长看了他的书面材料后,面无表情地给他一张名片,通知他凌晨两点直接去他家考试……
董先生掐着表凌晨两点准时去按董事长家的门铃,却未见人来应门,难道他老人家忘记了约定?但他还是坚持到早晨七点钟,董事长才让他进门,并且也没做什么解释,一落座,董事长就问他:“你会写汉字吗?”董先生微笑说:“会。”董事长拿出一张白纸说:“请你写一个博士的‘博’字。”董写完了,却等不到下一题,疑惑地问:“就这样吗?”董事长安详而满意地看着他,欣然回答:“对!你通过了考试。”
两年后,董事长快退休时,他有意再提拔董。这次,他开门见山地说:“你一定还在想上次那个奇怪的考试吧,其实很简单,作为一个留英博士,你的聪明与学问一定不是问题,所以我考其他更难的。比如牺牲的精神,我要你牺牲睡眠,半夜来参加公司的应考,你做到了;我又考你的忍耐,要你空等五个小时,你也做到了;我又考你的脾气,看你是否能够不发作,你也做到了;最后,我考你的谦虚,我只考一个五岁小孩都会写的字,你也认真地写……”
董先生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没有任何借口”的成功。当董事长让他凌晨2:00到他家考试,当董事长又让他在门口苦等5个小时,当董事长要他写一个博士的“博”字,他都没有问为什么。而对大多数人来讲,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借口”停止参加考试,并且这些“借口”都非常合情合理。董事长精心设计的这场考试,相信很多人是通不过的,能通过的只是那些“没有任何借口”的人。
一个人怎样才能变得优秀,怎样才能充分发挥潜能,“没有任何借口”就是秘诀。(傅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