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生活 > 正文

酒品与人品

2011-06-28 18:25:15   作者:创新2009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山东胶南/崔启昌


    “酒品看人品”,这是当下不少善饮者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大意是一个人在喝酒过程中,从其表现的自觉饮用的程度上、接受别人敬酒的多少上、酒量的大小上以及白酒、啤酒、干红、干白等酒一次串喝的水平高低上等等可以看出人品的模样。喝得多的、快的、品种全的,这人随伙、畅快,人品自然没的说;反之,扭捏、推辞、不给面子,人品就不咋地。此观点若不是调侃,恐与谬论同解无疑。
    古代先贤好饮者众,但多数都不是嗜酒之徒。李白《将进酒》诗中有句:“古来圣贤多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好像得意于作为酒仙的声名显赫而对古代圣贤的寂寥落寞抱有一丝理解和同情。晋代文学家陶渊明所作饮酒诗二十首,每首诗都写有序言,说明其好酒来由,又曰:“余贤居寡欢,兼比夜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烛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再词无余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由此可知,陶之好酒,只是在酒中寻诗而自娱,绝非贪杯之徒。
    古代首屈一指的大圣人孔子是一位实力超强的“饮者”。《孔丛子》曾记载过这么一条谚语:“尧舜千钟,孔子百觚。”就是说,尧舜能饮千钟酒,孔子则有百觚的酒量。钟、觚都是酒具,千钟、百觚肯定都不是实数,而只是形容很多。正因为高大魁梧的孔子有着常人艰以匹比的酒量,所以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在所著《觚政》中认为孔子实属“酒之圣也”。“孔酒圣”虽有海量,但对于饮酒却不肆无忌惮。有人问他到底能喝多少酒,孔子回答:“惟酒无量,不及乱。”有人把孔子提出的“不及乱”具体表述为“三不乱”:一是头脑不乱,即思维清醒、谈吐理智;二是脚步不乱,即步履稳健、举止如常;三是血气不乱,即脉不燥急、心不慌乱。古代圣贤们酒量了得,饮用却不贪杯“不及乱”,你能凭此断定其人品不高尚吗?
    中国式酒局暗藏了多少世事洞明和人情练达,当你端起酒杯面对旁人一饮而下时,是豪爽还是炫耀?是占有还是亵渎?在品与喝的解读上,这种囫囵吞枣式的“举动”是浮躁?肤浅?还是无知?我想,在以高尚和文明为主基调的酒文化里是可以找出答案的。
    抿一口美酒,让灵敏的味蕾充满感觉的品味;嗅一下酒香,让自己的肺腑在愉悦中体会。这个时候,我们不仅能估算出一瓶琼浆玉液的价格,还能从中知晓酒文化渊源的长阔高深。而人品,也许可以从中真实地进行测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