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变黄金,何乐而不为”——记济南德功龙山黑陶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德功
黑陶工艺大师刘德功对其开年力作《九龙环宇》精雕细刻
2011年开年力作大型高透浮雕《九龙环宇》,作品直径达1.1米
“龙山文化、再现辉煌”,“塑造名牌、走向世界”,“自强不息、争当名师”,“艺术创新、精工细做”……走进德功黑陶工作室,除了琳琅满目的黑陶作品,吸引笔者的还有这些红色的大字标语。
近年来,山东省民间手工艺制作大师刘德功在“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比赛等国家级比赛中屡获金奖,被评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人物,山东建功立业领军人物……其创作的黑陶系列作品,已被国家博物馆、中华民族艺术珍品馆等多个国家级文化部门和单位收藏,今年一月又被评为“品牌山东”最具特色旅游商品。
黑陶复活简史
考古发现,在至少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黑陶便被人类的先祖在土陶的基础创造出来了。4000多年前,黑陶制作工艺达到了巅峰,典型文物“蛋壳杯”最薄处仅0.1-0.2厘米,有专家形象地描述其为“薄如纸、硬如瓷、声如磬、亮如漆”,其制作工艺精湛,造型优美,质朴、典雅的艺术风格,正是原始人美感的集中表达,被世界考古学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的制作”。遗憾的是,由于历史的变迁,随着青铜器的出现,这一烧制工艺失传了。
1928年,考古学家吴金鼎在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城子崖遗址发掘出大量的黑陶,史学界将这一人类文明时期称为“龙山文化”,也称“黑陶文化”。由于时局之乱,其制作技术一直没有被世人破解,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山东莱州人寇化林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熏烟渗碳”技术的奥秘,失传3000多年的黑陶制作技术重见天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黑陶艺术大家仇志海又独立制作出了具有“黑玉之质、青黛之色、钟鼎之声、青铜之光”的黑陶,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仇氏黑陶厚度已可达到0.2毫米以下,在超薄、渗碳、一窑多色、巨型等方面都远远超过了古代黑陶技艺。
本世纪初,黑陶制作大师刘德功制作的仿古系列黑陶“蛋壳杯”,成功地解决了现代黑陶易渗水等关键技术,其制作的“蛋壳杯”系列复古黑陶于2009年获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颁发的第44届全国工艺品“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赛金奖,同年还在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比赛上获得了“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导、陶瓷艺术家杨永善教授潜心研究黑陶五十年,走访了全国数十家黑陶厂,认为刘德功制作的蛋壳陶系列作品“基本上达到了龙山文化时期蛋壳陶杯的工艺水平”。至此,本为原始人日常用具的龙山黑陶才算是真正地完美复活。
创新提升黑陶艺术魅力
几次见黑陶大师刘德功,他都会提到一句话:“创新,是我在黑陶技艺上不断提升的源泉。”
身为农民的刘德功,自知个人学历不高,但他勤于学习、善于学习,能够在继承和创新中提高自身的艺术境界。2008年,时年57岁的刘德功重新走进课堂,先后在清华大学、中国美院拜师学艺,在与国内陶艺研究大家的不断交流中开拓了视野,提高了自身的艺术水准。
近年来,德功陶艺更是与山东理工大学合作建立起陶艺实践基地,与清华大学、中国美院、山东工艺美院等多所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以产学研相结合的形式,借助专家的帮助和现代工艺,着力提升陶艺研制的科技含量和艺术水平。
早在青年时期,刘德功就拜著名兰竹画家娄本鹤先生为师习画,在绘画艺术方面打下了扎实的根基。因此,他在黑陶造型设计创作中也是不落巢窠,独有新意,所制作的黑陶有着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但是,刘德功并不满足,他深知,要成为真正的艺术家,必须不断树立新的追求和目标,实现对以往和当下的超越,制作出无愧于时代发展的艺术精品。为此,德功陶艺在发扬原始黑陶黑、薄、光、细等特点的同时,着意于塑造完美造型,注重创作意境的深刻展现,努力探索创作反映现代文明题材的黑陶产品。甚至,他还突破了传统黑陶的底色,研制出一系列彩陶作品,让古老的艺术更加贴进生活,贴进现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日前,刘德功的辛卯兔年开年力作已大功告成——他以更大的气魄制作出高和直径均达1.1米的大型高透浮雕《九龙环宇》,作品以“地球村”概念为载体,上雕了九条栩栩如生的盘龙,赋予作品以“中华民族的智慧造福于全人类,并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华民族精神将进一步穿越时空,光耀世界”的深刻寓意。
山东工艺美院院长潘鲁生评价他创作的龙山文化“蛋壳杯”、描金硬壳彩陶、高透浮雕三大系列作品时说:“德功陶艺的作品,将历史沧桑和现代风情凝聚于一体,在传承深厚传统文化外,增加了当下生活的元素和气息,走在了当代黑陶制作的前列。”
据报道,早在1967年黑陶等工艺品就已出口创外汇,周恩来总理在这年的的广交会上知道后很高兴地说:“鸡毛蒜皮换外汇,黄土变黄金,何乐而不为?”年已六十岁的刘德功,也一直怀有自己的黑陶理想,他自信地表示:德功黑陶一定会继承好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让家乡的黄土变成古朴清雅的艺术品,并坚持创新发展,创世界品牌,制国家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