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泉先生,1948年生于山东济南。少时喜好文学,兼习书画,六十年代受教于齐白石弟子刘敦和先生学习花鸟。参加工作后公余之暇多于画界交游,八十年代初多次游历江南广交墨缘,并得刘海粟、陈大羽诸先生赐教,受益良多。后潜心悟学以书画自娱。书法习汉魏及北宋诸家,花鸟多取法元明及八大山人等。作品重风神,以典雅空灵见称于世。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山东分会会员、辛弃疾书画研究会顾问、山东泰山画院副院长、青岛黄海职业学院艺术系教授(外聘)。
1996年代表山东教育界应邀赴日本参加书画交流展获银奖,并获《日本国书道联合会》最高荣誉证书。
2000年应文化部、中国文联之邀参加《世界华人艺术展》获银奖,并被文化部、中国文联授予世界华人艺术家荣誉称号。
2001年应山东临清统战部邀请,为国民党爱国将领张自忠纪念馆书写“丹血洒疆土,忠魂颂千秋”巨幅楹联。同时为祖籍为临清的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九十华诞书写寿联。
近年来宝泉先生的书画作品多被国际友人及国内外博物馆、图书馆及私人收藏。其书法作品“太白赋”被第四届世界妇女代表大会收藏。作品传略被编入《中国当代名人录》等多部辞书中。
行书的楷范——《兰亭序》
在繁多的书体中,行书占据位置显要,任何一个有成就的书法家,在他们的成功之路上,行书都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牌。
行书始于汉末,盛于晋代。“圣书”王羲之行书作品极富,较著名的有《十七帖》、《丧乱帖》、《兰亭序》等。而《兰亭序》乃书中极品,堪称行书的楷范。自此以后,所有攻行书的大家无不在追摹《兰亭序》上付出过心力。
兰亭位于浙江绍兴城的三十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于此地种兰,因此盛开兰花。王羲之在永和九年任右将军、会稽内史时,于暮春三月,兰花盛开,邀司徒谢安等42位文人墨客会于兰亭行修锲之礼。曲水流觞,人各赋诗,一觞一咏,畅叙幽情。王羲之乘醉书写《兰亭序》,书体遒媚劲健,美妙至极。王羲之自己也视为珍本,只传自家子孙,到第七代孙时,才为唐太宗所骗取。唐太宗酷爱书法,作为一个皇帝,收藏是极为丰富的。但他偏爱这本《兰亭序》,随身携带,朝夕观赏,无一刻离身,临终时,留下遗言,旨要此本《兰亭序》殡葬,以致后来传世的都是摹本。固摹本很多,可想而知,现在仍然有不少人在摹《兰亭序》。追踪寻源,仍以唐代的几个别的略带曲势,但都合避让情理,显得气脉贯通,趣味无穷,富有韵律。字与字之间大小参差,长短不一,疏密得当,错落有致,节奏感很强。就连补遗(崇山)和涂改(向之、文等),我认为都是《兰亭序》美学研究上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它只会增添《兰亭序》的自然美,而决无丝毫损伤之处。点划之间,更是提按分明,多端运用,一丝不苟,十分精到。书写时,书家情奔神泻,一挥而就,因此许多地方都是露锋起落,并没有辜负“欲右先左”、“欲下先上”、“起落宜藏锋”的戒律,显出笔断意连态势,增添了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
中华武术,强调随心所欲,听其自然,不能被招、势所控。实则一切艺术皆然。《兰亭序》作为行书的楷范,其巧妙的变化所形成的百态千姿,是极其自然,而毫无雕琢之气的。这篇序里重复的字不少,其中“之”字重复最多,但无一个雷同,也无一个败笔,每个“之”字间关系,都自然符合美学上要求,和谐统一,相得益彰,这些都并非作者刻意安排,而是随心所欲,听其自然而成,好似高明园艺师,通过苦心的栽培,而后结出丰富果实,点缀着果树的自然美一样,功夫在先,成果在后。(张宝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