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生活 > 正文

删 书 及 其 它

2010-05-18 17:18:06   作者:创新2009   来源:www.cxsdw.com   点击:
0

□ 王国华


    这两年集中读了一批梁实秋著作,发现一件有趣的事情。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9年3月出版的《雅舍轶文》(余光中、陈子善等编,姚宏越君赠我)中有《悼朱湘先生》一文,其中提到:“文人有一种毛病,即以为社会的待遇太菲薄,总以为我能做诗,我能写小说,我能做批评而何以社会不使我生活得舒服一点。其实文人也不过是人群中之一部分,凭什么他应该要求生活得舒适?他不反躬问问自己究竟贡献了多少?譬如XX先生一类的文人,报酬并不太薄,终日花天酒地过的是中级的颓废生活,而提起笔来,辄拈酸叫苦,一似遭了社会最不公的待遇,不得已才沦落似的。这是最令人看不起的地方。朱湘先生,并不是这样的人,他的人品是清高的。”其中的XX两字,乃郁达夫。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年5月出版的《梁实秋怀人实录》中也有这篇文章,却把这两个X号置换成了郁达夫三个字。幸亏我先读到后者,若是先读到前一本,一定要猜想半天,这个XX到底是谁。因为有两个X号,读者难免猜两个字的名字,就是想破了脑袋,也想不到“郁达夫”身上。尤其可恨的是,若只读到前一本书,大概会以为作者自己在隐讳其名,其实不然,它是被编者或者出版者舍弃的,且没有任何说明。(后来,在一次会议上见到子善先生,向他请教了这个问题,他说也不晓得是谁删的,应该是出版社吧)
    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的《雅舍忆旧》一书收入《清华八年》一文,共分七个章节。而鹭江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的《梁实秋文集》第三卷中收入的《清华八年》分为八个章节。经过核对,原来前者删掉了第六章,内容为梁实秋介绍自己在五四运动中的所见所感。我仔细看了一下,不过讲他见到游行的学生推翻路边汽车,“卖国贼”章宗祥的儿子在寝室里无辜被打,床铺也被捣烂之类。如果他讲的是历史真实,为什么不能保留呢?即使是胡编乱造,让人看看“胡编乱造者”的嘴脸,也无不可,何必劳编者大驾?更有意思的是,2002年出版的书保留了该文原貌,4年后的书删掉了,莫非时代没有进步反而倒退了?若是因篇幅限制总该给个说明吧?连个屁都不放,可见不是这个原因,也可见当今出版者删书之随意,之无章可循。
    上面提到的两例,第一个是篡改,第二个是删减,二者合称删改。其实,删改书籍,古已有之。朱元璋讨厌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思想,不仅拆了孔庙里的孟子像,还数次删改《孟子》一书。大清王朝编辑《四库全书》,连改带删,不亦乐乎,将“违碍”字眼统统拿下,以至吴晗感叹“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删改书籍者不外乎出版管理者、编辑者、作者。若作者因为想法改变,再版时自我订正,倒也无可厚非,关键是这样的作者反而不多。而出版管理者和编辑者,乃至作者对书籍的删改,绝大多数都是源于外力压迫。
    因此,想方设法恢复历史原貌,能尽多大力就尽多大力气而不忌惮其微薄,当是我辈读书正途之一。成都学者龚明德著《新文学散札》(天地出版社1996年11月版)便是这样的书。龚明德从新旧版本入手,汇校了近代诸名家的作品,从中发现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删改,最著名的例子是:茅盾日记中,一九六○年一月十七日本来写的是“看电视转播《林则徐》,此剧甚好”,后来政治情势发生变化,把“甚好”改为“甚坏”。真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当然,去除悬在编辑者和作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是釜底抽薪的终极办法,也只有如此,删改书籍之风才能真正消除。不过,在此之前,学者们尽力还原书籍原貌,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努力。